卷第三 周紀三(公元前320年一公元前298年,共23年)

卷第三 周紀三(公元前320年一公元前298年,共23年)

卷第三周紀三

(公元前320年一公元前298年,共23年)

主要歷史事件

秦國兼并巴蜀067

千金市骨073

張儀連橫失敗076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082

魏冉崛起083

雞鳴狗盜087

主要學習點

孟子的王道思想066

有錯就改,還是君子071

對身邊人好,遠方之人就蜂擁而至073

王道戰略原型:商湯與周文王078

要走光明大道,不要另闢蹊徑079

沒有什麼比滴水穿石更快080

慎靚王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1衛國國君再次貶號為君。

【胡三省曰】

之前在周顯王二十三年,衛國國君已經從公自貶為侯,這次又從侯貶為君。衛處於秦、魏之間,國勢是越來越弱了。

慎靚王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1秦伐韓,佔領鄢城。

2魏惠王薨,子魏襄王繼位。孟子去覲見他,出來對人說:“看他呀,沒有一點君王的樣子。接近他呢,也沒有一點威嚴。他突然就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說:‘統一了就能安定。’他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說:‘不愛殺人的人,能統一天下。’他問:‘誰能跟隨他呢?’我說:‘全天下所有人都會跟隨他,如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正是久旱盼甘霖。大王您知道稻田裏的稻苗吧?七八月間,如果天旱,稻苗就枯槁了。這時候,如果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那苗就勃然生長,這樣的氣勢,誰能阻擋呢?’”

【華杉講透】

這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戰國時代,天下諸侯都推行軍國主義,互相征伐兼并,人民困苦不堪。孟子就說,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戰爭,自己行仁政。你行仁政,人民都願意做你的人民,不願意做別國臣民,這樣如果外敵來侵,大家眾志成城,誓死抵抗,外敵就打不進來。你行仁政,天下人都想移民到你的國家,你的國家就越來越強盛。等別國君王自己作死,天下就可傳檄而定。商湯、周文王,都是這麼得的天下。

孟子無論到哪國,說的都是這番話,但是沒有一個君王能聽懂,戰國結局,還是最能殺人的秦國得了天下,似乎和孟子說的相反。但是,那殺人的,他也被人殺,秦朝的天下,十四年就亡了。楚漢相爭,項羽愛殺人,劉邦不愛殺人,劉邦得了天下,開創漢朝四百年基業,而劉邦號“沛公”,正是孟子說的“沛然下雨”,算是天作之巧合了。

慎靚王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1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伐秦,秦國出兵迎戰,五國聯軍敗走。

2宋國開始稱王。

慎靚王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

1秦國在修魚大敗韓國軍隊,斬首八萬級,又在濁澤俘虜韓軍將領和申差,各國諸侯震動恐懼。

2齊國大夫與蘇秦爭寵奪權,派刺客刺死蘇秦。

3張儀遊說魏襄王說:“魏國土地不到一千里,士卒不到三十萬,四面都是平地,沒有名山大川之險,邊防軍要戍守楚、韓、齊、趙四國邊境,真正能保衛國內城鎮和要塞的軍隊不過十萬人。魏國的地勢,本身就是戰場啊!現在諸侯各國,締結合縱盟約於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之國。這兄弟之國,有什麼用呢?如今這世道,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而相攻相殺的,想再用當年蘇秦合縱抗秦的計策,明顯是不可能了。大王您如果不臣服於秦國,秦國出兵攻打河外,佔領卷城、衍城、酸棗;再攻擊衛國,佔領陽晉,則趙國不能南下,魏國不能北上,南北交通斷絕,合縱的縱沒了,怎麼合呢?我這樣說,不是為了我個人的利祿,實在是真心為大王的國家着想,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我願意辭去宰相職務。”

魏襄王聽從了張儀的話,背棄合縱盟約,托張儀的關係,向秦國求和。張儀回到秦國,繼續擔任秦國宰相。

4魯景公薨,兒子姬旅繼位,是為魯平公。

慎靚王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1巴國、蜀國爆發戰爭,都來向秦國求援。秦惠王想乘機吞併蜀國,但是一怕道路險遠阻隔,二怕大軍遠征,後方空虛,韓國乘機來侵,所以猶豫不決。司馬錯建議伐蜀。張儀反對,說不如伐韓。秦王問他什麼道理。張儀說:“和魏、楚兩國交好,專門對付韓國,大軍深入伊水、洛水、黃河交匯的三川地區,攻打新城、宜陽,抵達東周、西周的郊野,佔據九鼎重器,取得天下地圖和戶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這是帝王之業。我聽說爭名的要爭於朝廷,爭利的要爭於鬧市,這三川地區和周國王室,就是天下之朝廷鬧市,大王不到那兒去爭,去爭巴蜀戎狄小國,離帝王之業太遠了吧!”

司馬錯說:“您說的道理不對!我聽說,要國富,先要土地廣闊;要強兵,先要人民富足;要興帝王之業,先要廣施恩德;這三樣都具備了,王業自然締成。如今我秦國地小民貧,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的事情着手。蜀國是西邊偏僻之國,戎狄部落之首,如今出了桀紂那樣的暴君,他自己國家亂了,現在咱們打進去,正如豺狼追逐羊群一樣容易,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利足以富民,不必經過大的殺傷,他們就會屈服。我們興仁義之師,吞併一個國家,而天下不會說我們是暴行,取得四海之內最大的利益,而天下不會批評我們貪婪,這是一舉而名利雙收,還有禁暴止亂的美名。

“反過來,如果我們攻打韓國,劫持天子,那是惡名昭彰,未必有利,卻有不義之名。冒着惡名去攻打一個天下都不願意它被攻打的小國,反而會給我們帶來危機。為什麼呢?我給您分析分析看:周,是天下所宗的王室,而齊國呢,是韓國的友好睦鄰。周國知道自己將失去九鼎重器,韓國知道自己將失去三川重地,周、韓兩國將并力合謀,還會向齊、趙兩國求援,向楚、魏兩國求和。惹急了,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地割給魏國,大王您也制止不了。這就是我說的危機。不如伐蜀,萬無一失。”

秦王聽從了司馬錯的意見,起兵伐蜀,歷時十個月,取得完勝,貶蜀王為侯,派陳庄做蜀相。蜀歸屬於秦國后,秦國更加富強,也更加輕視其他諸侯國了。

2蘇秦死後,他的弟弟蘇代、蘇厲也以遊說之術顯赫於諸侯。燕國宰相子之和蘇代結為姻親關係,組成利益共同體,想要取得燕國政權。蘇代出使齊國回來。燕王姬噲問他:“你看齊王能稱霸天下不?”蘇代說:“不能。”燕王問:“為什麼不能?”蘇代說:“不信任他的臣下。”燕王若有所悟,鑽進蘇代的圈套,一切事務,都讓子之專權。

燕王糊塗,子之的朋友們就接連迷惑他,給他下套。鹿毛壽對燕王說:“人們都說堯舜是聖賢,是因為他們能把天下讓給別人。如果大王您能把天下讓給子之,那您就與堯舜齊名了。”燕王就把國事全部託付給子之。子之權勢大重。

這時,又有人對燕王說:“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禹死之前,也是要禪讓給益做天子的,但是,他卻還是用他的兒子啟的人來做官吏。等到禹老了,認為啟的才德不足以為天子,要傳位給益。但是,啟的黨羽攻打益而奪取了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說禹虛偽,他的本意就是要傳給自己兒子,但是又騙取禪讓的美名,安排佈置好讓兒子自己去取得天下。現在大王您名義上把國事都委託給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所以子之治國也是假的,實權還是在太子。”

燕王現在已經完全痴迷,於是把年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員印綬全部收回,交給子之重新任命。子之南面行王事。而燕王姬噲年老,不願聽取政事,反而願意做臣子,國事無論大小,全部由子之決定。

【胡三省曰】

為之後燕亂埋下伏筆。

慎靚王六年(丙午,公元前315年)

1周慎靚王崩,子姬延繼位,是為周赧王。

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

1秦國入侵義渠,得二十五城。

【胡三省曰】

在上一卷周顯王二十五年,秦國已經在義渠設縣,以其君為臣,那麼秦國是早已經吞併義渠了。這裏又說入侵義渠,是什麼緣故呢?大概是當時雖然設縣,但只是稍稍侵佔其地,還沒有完全兼并吧。這回又佔領二十五座城池,那義渠之國所余無幾了。

【柏楊曰】

之前義渠已經滅了,可能是這次義渠反叛,引來大軍。

2魏國反叛秦國,秦國出兵討伐,佔領曲沃,送回魏國人民,又在岸門打敗韓國軍隊。韓國送太子韓倉到秦國做人質以求和。

3燕國子之當了三年燕王,國內大亂。將軍市被和太子姬平密謀攻擊子之。齊王派人對燕太子說:“寡人聽說太子整頓綱紀,讓君臣父子之名義地位回復正常,寡人願以舉國之力相助,一切聽您指揮!”太子於是聚集黨羽,以市被為將,攻打子之。沒想到未能攻克,子之反攻太子。雙方交戰數月,死者數萬人,百姓恫恐。齊王派章子為大將,集結五個大城市的軍隊,率領齊國北部的民眾來攻打燕國。燕國軍隊不作戰,城門也不關,任由齊軍進入。於是抓住子之,斬為肉醬,又殺死老燕王姬噲。

齊王問孟子說:“有人勸我不要吞併燕國,有人勸我吞併。齊、燕都是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如此長驅直入,五十天就拿下了,人力是做不到的,一定是天意。天意要給的,如果自己不取,反而要遭天譴。先生怎麼看?”

孟子說:“關鍵是看燕國人民高興不高興,吞併它而燕國人民高興,就吞併它,這樣的事歷史上也有先例,武王伐紂就是。吞併它而燕國人民不高興呢,就不要吞併他,歷史上也有先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還是沒有攻伐商朝,就是因為民心未到。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那被伐之國的人民,卻端着飯食和水壺來迎接王師,還能有別的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盼望着得到解放啊!但是,如果新來的統治者更壞,水更深,火更熱,那情景就會倒轉過來,他們又去迎接其他人了。”

齊國吞併了燕國,打破了戰略均勢,諸侯各國開始商量救燕國。齊王問孟子:“諸侯各國蠢蠢欲動,要攻打齊國,怎麼辦?”孟子說:“我只聽說過以七十里土地的小國行仁政而得天下的,那是商湯的事迹;還沒聽說過地方千里的大國還害怕別人攻伐的。《尚書》說:‘盼望賢君來,賢君來了,人民就可死而復蘇了。’如今燕國統治者凌虐其民,大王您派出軍隊去討伐他,人民都認為是您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端着飯盒水壺來歡迎。但是,如果您殺了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奪他們的國寶重器,那怎麼行呢!天下諸侯,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如今您的土地又翻了一倍,而不行仁政,那就一定會招來全天下的刀兵了。大王您趕快下令,釋放燕國的老幼,歸還燕國的國寶重器,和燕國人商量,為他們設立新君,然後光榮撤退,這時候還可以避免災禍啊!”

齊王捨不得到手的利益,不聽孟子的話。

不久,燕國到處爆發抗齊鬥爭。齊王後悔了,想跟孟子商量,又不好意思去見他,說:“哎呀!我真是沒臉面去見孟子老師啊!”陳賈說:“大王不必自責,我先去見他。”陳賈就跑去見孟子,說:“先生認為周公是何等樣人呢?”孟子說:“古代的聖人啊。”陳賈說:“周公派管叔監管商國,結果呢,管叔反而跟商國武庚聯合起來叛變。周公是知道管叔要叛變,還派他去的嗎?”孟子說:“他當然不知道。”陳賈說:“這麼說,聖人也會犯錯吧!”

孟子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是替齊王開脫,就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沒想到哥哥會叛變,這不很正常嗎?再說了,古時候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某些君子呢,明知道自己錯了,還乾脆就錯到底!古代的君子,他犯錯就像日食月食,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當他改正錯誤的時候呢,也是萬民仰望。今天的某些君子呢,豈止是一錯到底,還要編一大堆話來掩飾!”

4這一年,齊宣王薨。兒子齊湣王繼位。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1秦國名叫疾的右更官員率師伐趙,佔領藺城,俘虜守將庄豹。

【胡三省曰】

右更,官名,秦爵位第十四級。

2秦王想要攻打齊國,擔心齊國和楚國關係親睦,於是派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王說:“大王如果能聽我的,和齊國絕交,斷絕往來,我願意將秦國商於之地六百里獻給大王您,並且送上秦國公主做您的洒掃之妾。這樣,咱們秦楚聯姻,相互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楚王大喜,即刻許諾張儀照辦,群臣都祝賀楚王,只有陳軫哭喪着臉。楚王怒道:“寡人不動一兵一卒,就得地六百里,你哭喪着臉幹啥?”陳軫說:“我擔心的是,商於之地不能到手,齊、秦兩國反而聯合起來對付楚國,大難將至啊!”楚王說:“這是何道理?”陳軫說:“秦國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有齊國支持。如果我們閉關絕約,和齊國絕交,那楚國就孤立了。對一個孤立無援的楚國,秦國憑什麼要看重它,還送它六百里土地呢?張儀回到國內,必定不會兌現他給您的承諾。這樣大王北邊和齊國絕了交,西邊又招來秦國的禍患,兩國都會發兵攻打我們。依我看,不如表面虛張聲勢,假裝和齊國絕交,暗中仍然保持友好。派人跟張儀回秦國接受土地。他如果真給咱們,再和齊國翻臉也不遲。”

楚王說:“閉上你的嘴!你等着看我怎麼從秦國得地。”於是將楚國相印授予張儀,厚厚地賞賜他。然後閉關絕約,和齊國斷交,派一個將軍護送張儀回秦國,準備接收土地。

張儀一回到秦國,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受傷了,三個月都不上朝。楚王看那邊沒動靜,心想:“張儀是不是對我有意見,覺得我跟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呢?”這時候他和齊國已經沒有外交通道了,於是派一位勇士叫宋遺的,借了宋國的符節去見齊王,當面辱罵齊王。

齊王大怒,改變外交政策,和秦國交好。

這時候,張儀傷好了,開始上班了,接見楚國使者說:“咦?你怎麼還不去接收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一共六里。”使者知道被騙了,回報楚王。楚王大怒,要發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現在還能再說句話嗎?現在攻打秦國,還不如和秦國交好,送它一座名城,和秦國聯盟攻打齊國,這樣在秦國失去的地,從齊國再找回來。現在大王您已經和齊國絕交了,如果再和秦國開戰,那是逼着齊、秦兩國聯合對付我們,全天下的軍隊都開到楚國來了,國家必定大傷元氣啊!”楚王氣得發瘋,哪裏聽得進去,派屈匄率師伐秦。秦國也發兵,派庶長魏章迎戰。

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1秦楚兩軍戰于丹陽,楚軍大敗,斬甲士八萬,生擒屈匄及列侯執珪的朝臣七十多人,並且佔領了漢中郡。楚王不服輸,全國動員,傾國兵馬出動,與秦軍再戰於藍田,楚軍又大敗。韓、魏聞到血腥味,也來趁火打劫,向南襲擊楚國,打到鄧城。楚王只能撤回前線軍隊,又割了兩座城給秦國求和。

2燕國人立太子姬平為君,是為燕昭王,燕國的內亂外患,終於告一段落。姬平在燕國被齊國攻破之後,弔唁死者,撫恤孤幼,與百姓同甘共苦,又放下身段,重金訪求賢才。燕王對大臣郭隗說:“齊國乘我國內亂而攻破燕國,我自知國小力弱,現在還不能報仇。但是,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以雪先王之恥,那正是我的心愿啊!先生如果發現有賢能的人,推薦給我,我願意屈身拜他為國師!”郭隗說:“以前有一位君王,派左右近侍拿着一千兩黃金去買千里馬,找到了千里馬,但是馬已經死了,那近侍還是花五百兩黃金把馬頭買了帶回來。君王大怒。近侍說:‘死馬都買,何況活馬!主公您等着,千里馬它自己就來了!’不到一年,果然有三匹千里馬送上門來。如今主公您要招賢納士,就請把我當成死馬吧!四方之士,比郭隗更有賢能的,將不以千里為遠,紛至沓來矣!”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興建宮殿,以國師之禮相待。消息傳出去,天下賢士紛紛投奔燕國,樂毅從魏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燕王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

【胡三省曰】

為之後樂毅攻破齊國埋下伏筆。

【華杉講透】

千金市骨的故事,也是儒家思想:近悅遠來,又叫悅近來遠。你要想遠方的人來,不需要去遠方招徠,只需要對你近處的人好。近處的人喜悅了,遠方的人他自己就來了。近處的人怎麼能喜悅呢?還是靠你自己的修為,所以一切只需向內求,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人才對明君的渴求,超過了君王對人才的渴求,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你是明君,並且能卑身厚幣求人才,他們會蜂擁而至,比你一個個去找,效率高多了。

3韓宣惠王薨。兒子韓倉繼位,是為韓襄王。

赧王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

1蜀相陳庄叛亂,殺死蜀侯。

2秦惠王派使者告訴楚懷王,想用秦國武關以外的地,來跟楚國交換黔中。楚王說:“不願意換地,如果能把張儀交給我處置,黔中地白送給你!”張儀聽說后,向秦王請行。秦王說:“楚王恨不得殺了你才甘心,你怎麼能去送死呢?”張儀說:“無妨,秦強楚弱,有大王您在,楚王不敢把我怎麼樣。再說,我跟他的寵臣靳尚關係很好,靳尚又侍奉他的寵妃鄭袖,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我自有辦法保全自己!”張儀於是到了楚國,楚王把他投入大牢,準備處斬。靳尚對鄭袖說:“秦王非常喜愛張儀,要用上庸六個縣的土地和秦國美女來交換贖回他。大王重視土地,尊崇秦國,那秦國公主一定會得寵,您就要被大王疏遠了。”鄭袖於是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臣子都是各為其主,張儀有什麼錯,無非是替秦王辦事罷了。大王您要是殺了張儀,秦王一定大怒,再開戰端。我請求您讓我們母子遷到江南去,不要遭受秦兵凌辱啊!”楚王一聽,也有道理,把張儀釋放,又重新尊為上賓。張儀乘勢遊說楚王:“那些制定合縱政策的人,就像驅使一群羊去攻擊一頭猛虎,實在是不明智啊!如今大王您如果不與秦國交好,那秦國裹挾韓、魏兩國的軍力一起攻楚,楚國就危險了。秦國西邊擁有巴蜀之地,積蓄糧食,打造戰船,從岷江順流而下,一天能走五百里,不出十天,大軍就到楚國扞關,扞關告急,則楚國西部邊境以東,都成了危城,黔中、巫郡,也保不住了。這時候,秦軍再從武關南下,楚國北部邊境又斷絕。西、北兩面夾擊,楚國危矣!所以啊,秦國要攻打楚國的話,危難在三個月之內,而楚國要爭取其他諸侯國的援軍呢,他們半年都到不了!如果期待弱國的救援,而忘了強秦之禍患,這是大王您沒有想明白啊!大王如果能聽我的,我願意牽線,讓秦、楚長為兄弟之國,不要互相攻伐。”

張儀自己送上門來給楚王處置,楚王這時候氣已經消了大半,如果真把張儀殺了,那就要如約把黔中地白送給秦國,楚王也不捨得這麼大一片國土啊,於是就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又到韓國去,遊說韓王:“韓國土地多山,糧食生產,只有大豆和小麥,且產量不高,國內沒有兩年的存量,在役的士卒不過二十萬。秦國呢,全副武裝的部隊有百萬之眾,東方各國的軍隊,作戰時身披重甲,頭戴鐵盔,笨重不堪。秦國人則扔掉盔甲,赤膊上陣,左手提着人頭,右臂夾着俘虜,以孟賁、烏獲那樣的猛士,攻打不服的弱國,就像以千鈞之重,要壓碎一個鳥蛋,那鳥蛋沒有扛得住的。大王如果不和秦國交好,秦軍一旦佔領宜陽,切斷成皋,大王的國家就被切成兩段了,鴻台的宮殿,桑林的獵苑,都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我為大王您考慮,不如事奉秦國,攻打楚國,討取秦國的歡心,把禍水引向楚國,沒有比這更好的戰略了。”

韓王被張儀說服。

張儀回到秦國彙報,秦王再封給他六座城邑,號位武信君。張儀再出使東方,遊說齊王:“那些獻合縱之計給您的人怎麼說呢?他們一定說,齊國有韓、趙、魏為屏障,地廣民眾,就算有一百個秦國,也奈何不了齊國。大王覺得他說得不錯,卻沒有看到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今秦楚交好,相互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韓國獻出宜陽給秦國,魏國獻出河西之地,趙王也入朝秦國,割讓河間之地。天下諸侯,都是秦國的朋友圈了。如果大王您還不趕緊表態,秦國驅使韓、魏攻打齊國南方,再動員趙國軍隊,橫渡清河,兵鋒直指博關,恐怕臨淄、即墨就非您所有了。一旦撕破臉,戰爭爆發,您想要和秦國交好也來不及了。”

齊王許諾張儀。

張儀離開齊國,到趙國,遊說趙王:“想當初,大王您率領天下諸侯,合縱抗秦,讓秦兵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關一步,大王您威武啊!敝國十分恐懼,只能加強軍備建設,積極訓練部隊,努力耕種,積蓄糧草,不敢有絲毫大意,就怕大王您看我們有什麼過錯,興兵來伐。如今呢,藉著大王您的威名,我們也取得了一點小成績,西邊吞併了巴蜀,又從楚國手裏取得漢中,包圍了東、西兩周,控制了白馬津渡口。秦國雖然處在西邊偏僻之地,但是舉國憤怒之情,已經壓抑得太久了!如今我們那些破爛軍隊,正集結於澠池之上,願北過黃河,東渡漳水,進佔番吾,直抵邯鄲城下,重演當年周武王伐紂的故事,於甲子之日,與大王一決勝負!所以呢,先派我來,跟您彙報一下情況:如今,秦楚兩國已經結盟,為兄弟之國。韓國、魏國呢,已經成為秦國東邊的藩國之臣。齊國也獻出盛產魚鹽之地與秦國和解,這就相當於斷了大王您的右肩了。這斷了一邊肩膀的人,還能跟人斗嗎?如今秦國發出三路大軍,一路佔據午道,通知齊軍渡過清河,與秦軍會師於邯鄲之東;一路駐紮在成皋,驅使韓、魏兩軍於河外;一路駐紮在澠池,約秦、齊韓、魏四國軍隊伐趙,趙國必然被四國瓜分了。所以啊,張儀我替大王您考慮,唯有一條出路,就是與秦王見個面,當面結盟,稱為兄弟之國,才能永保太平啊!”

趙王也同意了。

張儀再北上遊說燕王:“趙王已經朝奉秦國,獻出河間之地。大王您如果不事奉秦國,秦國出兵雲中、九原,裹挾趙軍一起攻燕,那易水、長城都不能為您所有了。如今齊國、趙國之於秦國,就像是下面聽令的郡縣一樣,不敢擅自出兵攻打別國。您如果也事奉秦國,那就永遠不用擔心齊、趙來攻打您了。”於是燕王也獻出常山尾端的五座城池給秦國來請和。

張儀回國彙報,還沒到咸陽,秦惠王就去世了。太子秦武王繼位。武王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到武王繼位,群臣都說張儀壞話。其他諸侯各國聽說張儀跟武王關係不好,都背叛了連橫,再度恢複合縱政策。

赧王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1張儀連橫政策失敗,這邊秦國新君對他又不好,朝中政敵又多,他開始給自己找脫身之計,對秦王說:“如今東方各國局勢有變,我看正是大王您可以多得割地的好時機!我聽說齊王最憎恨我,我到哪國,他一定就會攻打哪國。我願意到魏國首都大梁去,齊國一定會伐梁。齊、梁兩國打得難解難分之際,大王您正可以乘機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收取天下地圖戶籍,這才是帝王之業啊!”

秦王同意了。張儀到大梁,齊王果然伐梁。梁王害怕了。張儀說:“大王不必擔心!我有辦法讓齊國撤軍。”於是派手下人去楚國,找楚國借使者,出使齊國,因為他不敢自己派使者入齊,一是怕被人斬了,二是他的話齊王也不信,所以借楚國人去說話。那楚使忽悠齊王說:“大王您可是中了張儀的圈套,幫了張儀大忙!秦王更加看重他了!”齊王問:“為何?”楚使說:“張儀離開秦國,本身就是他和秦王商量好的計謀,就是想讓您和梁國交戰,然後秦國可以乘機佔領三川。而今您果然攻打梁國,這是讓您國力疲憊,又背上攻擊盟邦的惡名,而張儀在秦王心目中分量更重了!”齊王一聽,覺得上當,撤兵回國,不打了。張儀在魏國做宰相,一年後去世,得以善終。

張儀和蘇秦都以縱橫之術遊說諸侯,取得富貴,天下游士爭相仿效,又有魏國人公孫衍,號犀首,也以遊說顯赫其名。還有蘇代、蘇厲、樓緩之徒,紛紛云云,都以詭詐巧辯互爭高下,不可勝紀,其中張儀、蘇秦、公孫衍是最有名的。

有人講:“公孫衍、張儀豈不是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天下諸侯都恐懼;他們一安居,則天下刀兵都停息。”孟子說:“他們算什麼大丈夫!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則自己獨善其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才是大丈夫!”

揚雄在《法言》中說:有人問:“張儀、蘇秦學習鬼谷子捭闔之術,推行縱橫之說,分別安定中國各十幾年,是這樣嗎?”我說:“他們都是詭詐之人,聖人對他們深惡痛絕。”那人又問:“讀孔子的書,行蘇秦、張儀之事,如何呢?”我說:“這就好像聽起來是鳳凰美妙的鳴叫聲,卻長着一身凶禽的羽毛。”“那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不也做過這樣縱橫捭闔的事嗎?”“子貢的動機是為魯國避免禍亂,蘇秦、張儀的動機是為自己遊說富貴。”又有人說:“蘇秦、張儀才能超卓,所以不走尋常路吧?”我說:“古代的帝王察明奸佞,斥其遠離,不也是任才使能嗎?只是你所說的才,和我說的才不是一回事吧!”

【華杉講透】

子貢縱橫捭闔的故事,記載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齊國田常欲作亂於齊,就想先出兵伐魯。子貢出使,先到齊國說服了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伐吳。子貢又到吳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但吳王怕伐齊時越國在背後攻吳。於是子貢又到越國,說服越國軍隊隨吳伐齊。之後,子貢又到晉國說明吳國戰勝齊國后必然加兵於晉,讓晉國必須作好戰爭準備。後來,吳國出兵伐齊,大敗齊軍。晉國又出兵大敗吳軍。越王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後伐吳,終於把吳國滅掉而北上爭霸。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的傳奇,確實不是為了自己富貴,因為他本來就是大富豪,子貢善於做生意,是儒商始祖,他周遊列國的外交活動,完全是為了救自己的祖國。但是,為救魯國,興動四國刀兵,把禍水引向別國,也不能算是君子之行。

孟子的戰略只有一個,就是行仁政王道,不是去與別國爭霸,而是把自己的國家搞好。誠意正心,熱愛人民,自己修道保法,上下齊心,就不用擔心別人打進來。百姓人人滿意,則近悅遠來,能吸引天下人才和移民,國家自然一天比一天強大。如此,如果別國也搞得好,那天下人民都好,大家相安無事。如果別國君王暴虐,自作孽,不可活,那就伐其國,救其民,統一天下。所以在齊國可不可以伐燕這個問題上,孟子就是這個態度,燕國人民高興,就取;燕國人民不高興,就不取。

孟子的戰略,也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有先例,有“王道仁政戰略原型”,就是商湯和周文王,他們都是這麼得的天下。商湯開始征伐的時候,往東邊打,西邊國家的人民就不高興,說怎麼打他們,不先打我們呀?往西邊打,東邊國家的人民又不高興。各國統治者,渾蛋太多,好人太少,所以有一個好人,全天下都願意讓他統治,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說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這個道理。

商湯是怎麼行王道仁政的呢,具體政策不說,就說兩個小故事:一件事是商湯蓋房子,挖地基,挖出一具無名屍骨,商湯很隆重很有尊嚴地把他安葬了。大家就說:“商湯對死人都那麼好!何況對活人!”商湯看見一個人張網捕鳥,四面張網,商湯就要求他撤去三面,留一面就行了,不要一網打盡,不要竭澤而漁。大家就說:“商湯對鳥獸都那麼好!何況對人!”

周文王的故事,那要從他的爺爺周太王說起。周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周族部落君長。在位期間薰育和戎狄進攻周族,想要奪取財物,亶父就給了他們。后又來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眾非常憤怒,想要抵抗。古公說道:“民眾擁立君主,是為了讓君主為民眾謀利。如今戎狄來攻,是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歸我還是歸他,又有什麼區別呢?你們要為我而戰,要殺死很多人的父子,通過這種辦法讓我當國君,我不忍心做。”於是亶父帶着家人和親隨離開了豳,渡過漆水和沮水,經過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頓了下來。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攜弱,復歸古公到岐下。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也多歸附。於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房舍,讓人們分別居住,並設置五官,各司其責。人民安居樂業,都歌頌周太王的功德。

這樣一代代積德集義,到了周文王臨終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周文王並沒有攻取商朝,因為他覺得時機未到,自己的德積得還不夠,紂王的孽造得也還不夠。等到周武王一代,商紂實在是作死,武王才伐紂,一舉而得天下。

孟子的王道仁政戰略,在戰國時代成不成立呢?可以說完全成立。他和梁惠王、齊宣王都有很深入的交流,說得也很清楚,這兩位君王呢,也都有雄厚的實力,至少遠遠超過商湯和周文王起家的資本,商湯起家是七十里,文王是一百里,而魏國是一千里,齊國兩千里。前面齊王問孟子:“諸侯各國蠢蠢欲動,要攻打齊國,怎麼辦?”孟子說:“我只聽說過以七十里土地的小國行仁政而得天下的,就是商湯的事迹;還沒聽說過地方千里的大國還害怕別人攻伐的。”你怕什麼呢?各國君王,都是渾蛋,只要你對人民好,人民會誓死保衛祖國,誰也打不進來,別國人民還全都盼着加入我國。道理就這麼簡單!

但是,孟子的話,魏王、齊王都聽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鼠目寸光,只看得到眼前的爭奪,看不到萬世的利益。所以,各國君王,就被蘇秦、張儀之流玩弄於股掌之上,隨便甩個臭魚餌給他,他馬上就咬鉤子。正如《中庸》裏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們都說,我知道!我知道!但別人把他往羅網陷阱里趕,他也不知道躲避!

戰國各國君王不懂得走大道,到處找坑,哪裏有火坑,他就往哪兒跳。後世注書的人,懂得的也少,也跟着說儒家“迂腐”,孟子說的也沒用了。這又應了孔子的話:“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誰能不經過屋門就出去呢?為什麼這平坦通達的大道沒人走呢?這屋裏的人從哪兒出去的?都走到哪條道上去了呢?大道又平又直,就在門口,出門就是,但就是沒人走,都要另闢蹊徑。

除了戰略思想上的區別,孟子與蘇秦、張儀還有價值觀上的區別,就是孟子說的,君子處世,是為了救天下蒼生,不是“修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家”,去換取自己的富貴。所以孟子的價值觀,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我只有一條道路,你願意走,就走;你不願意走,我走,不要你的富貴。蘇秦、張儀就不同了,他是來求富貴的,一切看“客戶需求”,你喜歡什麼,我都有,隨時可以隨需而變。

隨需而變的典型,就是商鞅了。《史記》記載,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講帝道,孝公實在是聽不進去,打瞌睡。第二次再見,講王道,還是沒精神,對推薦人景監也非常不滿意了:搞什麼腐儒來浪費我時間!商鞅要求談第三次,這次講霸道,秦孝公聽得有點味道了,但是還不到位。第四次,再講強國之術,這回聽興奮了,兩人促膝談了幾天都不厭倦。

景監問商鞅:“你跟大王談了什麼啊?幾次差距這麼大?”商鞅說,開始講帝王之道,商湯文王的故事,大王一聽成就那大業要幾代人時間,說太慢了,他不能等,要稱王稱帝,就在自己身上實現,哪能等一百年後成就呢!所以後來講到強國之術,大王才感興趣了。

這就是商鞅,他沒有價值觀,是一個開戰略商店的,什麼貨都有!

秦孝公嫌王道太慢,他的強國之道快不快呢?我們比較一下,從周太王到周武王,一共四代人得天下,保有天下八百年。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呢,一共七代,一百多年得天下,保有天下十四年,就斷子絕孫了。

王道一點也不慢,沒有什麼比滴水穿石更快、更持久,但是人們不懂!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難道大家都不是從大門出來的嗎?門前就是大道,為什麼大道上沒人走呢?

2秦王派甘茂為大將伐蜀,誅殺之前叛亂殺死蜀侯的蜀相陳庄。

3秦王、魏王在臨晉會晤。

4趙武靈王納吳廣之女孟姚,稱吳娃,非常寵愛她,是為惠后,生了一個兒子,叫趙何。

【胡三省曰】

為之後立趙何而太子趙章爭位埋下伏筆。

赧王六年(壬子,公元前309年)

1秦國設立丞相官職,以樗(chū)里疾為右丞相。

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1秦、魏兩國在應城會晤。

2秦王派甘茂為大將,向壽為副將,與魏國結盟,一起討伐韓國。甘茂派向壽回來報告,說:“魏王已經同意出兵,但是我請求罷兵,不要打。”秦王覺得不可理解,親自到息壤去見甘茂,問他搞什麼名堂。甘茂說:“宜陽是一個大縣,實際上相當於一個郡。如今我率大軍越過函谷關及崤山之險,攻堅於千里之外,不是一天兩天能拿得下來的。其間音信斷絕,就難免有人向您進我讒言哪!當初魯國有一個和曾參同名的,殺了人。有人跑去跟曾參的媽媽說,你兒子殺人了!曾母泰然自若,絕不相信,繼續織布。但是,等到第三個人跑去跟她說她兒子殺了人,她也信了,慌了,扔下織布梭子翻牆逃跑。如今我的賢德不如曾參,您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參之母對兒子的信任,而朝中懷疑我的,可遠遠不止三個人。我擔心您到時候也要扔梭子了。當初魏文侯派樂羊為將攻伐中山,圍了三年才拿下來。樂羊得勝還朝,居功自得。魏文侯就給他看了一籮筐毀謗他的奏章。樂羊再拜叩頭說:‘不是我的功勞,是國君您的功勞啊!’如今我呢,一個外邦人,在秦國掌握兵權,還帶兵長期在外,如果樗裡子、公孫奭拿韓國的事兒說我,說我養寇自重啊,跟韓國有勾結啊什麼的,您一定會聽他們的,把我召回來,不打了。那等於我欺騙了魏王,得罪了韓相公仲侈,又白乾一場,秦國什麼利益也沒得到。”

秦王說:“我聽懂了,絕對信任你!”於是君臣二人在息壤盟誓。當年秋天,甘茂和庶長封率師伐宜陽。

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1甘茂圍攻宜陽已經五個月了,還沒拿下來,朝中謗議蜂起,樗裡子、公孫奭二人果然爭着向秦王說甘茂壞話。秦王心裏不踏實了,派人去召回甘茂,準備罷兵。甘茂只回了一句話:“息壤的話還在吧!”秦王說:“還在!”於是再發大軍增援甘茂,斬首六萬,攻下了宜陽。韓相公仲侈親自來朝,乞求和平。

2秦武王喜歡跟人角力,喜愛武士,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當了大官。八月,秦王與孟說比試舉鼎,血管爆裂而死。孟說獲罪,被滅族。武王沒有兒子,異母弟嬴稷在燕國做人質,於是迎接嬴稷回國繼位,這就是昭襄王。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楚國公主,就是後來的宣太后。

3趙武靈王向北經略中山的土地,經過房子、代,再北上到無窮,西到黃河,登黃華山。與肥義商量胡服騎射之計,就是讓全國人民都穿胡人的服裝,練習騎馬射箭,說:“愚者笑話的事,正是賢者的洞察!就算全國人民都笑話我,也要推行!胡人的土地,還有中山,我一定要拿下!”於是自己先穿上胡人的服裝。

貴族們果然反對,公子成乾脆稱病不上朝。趙王派人請他,說:“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國聽國君的話,如今寡人要大家換胡服,但叔父您不聽,我怕大家都說我啊!治理國家的原則,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本,從事政治工作的原則呢,就是令行禁止。施行恩德先從地位低賤的人開始,推行法令呢先從親貴的人開始。所以希望叔父您深明大義,成就我胡服騎射之功!”

公子成對使者再拜叩頭說:“我聽說,什麼是中國呢,就是聖賢之所教化,禮樂之所施行,遠方之所仰慕,蠻夷之所仿效。如今大王呢,反其道而行之,讓我們穿上遠方蠻夷之服,違背自古相傳的禮儀,激起廣大百姓的反感,希望大王深思熟慮啊!”

使者回報趙王。趙王親自登門做思想工作,說:“我國東有齊國、中山,北有燕國、東胡,西有樓煩、秦國、韓國邊境,如果沒有騎兵部隊,如何能保家衛國?當初中山仗着齊國在後面支持,屢次侵略我們的土地,凌虐我們的人民,決河水以灌我鄗城,如果不是祖宗神靈保佑,鄗城幾乎失守!先君深以為恥!所以寡人要變胡服,習騎射,訓練騎兵部隊,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仇。而叔父您惦記着中國的風俗,而討厭胡服的名聲,忘記了鄗城的恥辱,這實在不是我所期望的啊!”

公子成被趙王說服。趙王賜他胡服。公子成第二天就穿着上朝了。於是正式發佈胡服令,要人民練習騎馬射箭。

赧王九年(乙卯,公元前306年)

1秦國既從韓國手裏奪得宜陽,派向壽去重建社會秩序,劃定疆界,登記產權,整理戶籍賦稅,安定人民;然後又派樗裡子、甘茂伐魏。甘茂向秦王進言,請把之前攻打宜陽時一併奪取的武遂城還給韓國。向壽、公孫奭都反對,但是秦王接受了甘茂講的道理,還是把武遂城還給韓國了。向壽、公孫奭由此非常痛恨甘茂,成天講他壞話。這回甘茂害怕了。本來他和樗裡子一起率師伐魏,大軍走到蒲阪,他扔下軍隊跑了。樗裡子一看這仗也沒法打了,和魏國講和罷兵。甘茂逃到齊國。

2趙武靈王進攻中山,打到寧葭;向西進攻胡地,打到榆中。林胡王獻上駿馬求和。趙王歸國后,展開外交攻勢,派出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王賁出使楚國,趙爵出使齊國。又讓代相趙固負責胡地,徵召胡人士兵。

3楚王與齊、韓締結合縱聯盟。

赧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

1出現彗星。

2趙王伐中山,佔領丹丘、爽陽、鴻之塞,又攻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上四座城以請和。

3秦國宣太后的異父弟弟叫穰侯魏冉,同父弟弟叫華陽君羋戎;秦王的同母弟叫高陵君、涇陽君。其中以魏冉最為賢能,從惠王、武王時代,就任職用事。武王死的時候,諸弟爭立,唯有魏冉力主立了昭王。昭王繼位后,以魏冉為將軍,戍衛首都咸陽。這一年,庶長壯和大臣、諸公子陰謀作亂,魏冉誅殺謀叛者,事情牽連到惠文後,都不得善終,悼武王后也流亡魏國。其他秦王的兄弟們,有不老實本分的,全部被魏冉誅殺。當時昭王年少,宣太后便親自處理政事,任用魏冉,威震秦國。

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

1秦王、楚王在黃棘會盟,秦國將幾年前佔領的楚國城邑上庸歸還楚國。

赧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

1出現彗星。

2秦國攻取蒲阪、晉陽、封陵;又重新佔領韓國的武遂。

3齊、韓、魏因為楚國背叛合縱盟約,聯軍伐楚。楚王派太子羋橫到秦國做人質求救。秦國派名叫通的客卿將兵救楚。三國退兵。

赧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

1秦王、魏王與韓國太子韓嬰在臨晉會晤。韓嬰之後又訪問了咸陽。秦國歸還之前佔領的魏國城邑蒲阪。

2秦國一位大夫和在秦國為人質的楚國太子因為私事鬥毆,楚太子殺了秦國大夫,因此逃回楚國。

赧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

1發生了日全食。

2秦國軍隊佔領韓國穰城。

3蜀郡守嬴煇叛變,秦王派司馬錯去,將他誅殺。

4秦國庶長奐與韓、魏、齊聯軍伐楚,在重丘打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佔領重丘。

5趙王再攻伐中山。中山國君逃往齊國。

赧王十五年(辛酉,公元前300年)

1秦國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

2秦國華陽君伐楚,大破楚師,斬首三萬,殺楚將景缺,佔領楚國襄城。楚王恐懼,派太子到齊國為人質求救。

【胡三省曰】

之前太子在秦國殺人,逃回楚國,現在又到齊國做人質。為之後楚懷王被騙而死在秦國,齊國歸還太子埋下伏筆。

3秦國丞相樗里疾去世,任命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4趙武靈王疼愛小兒子趙何,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他繼位。

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

1五月戊申(原文有誤,五月沒有戊申日),百官朝賀東宮,趙王正式傳國於太子趙何。新王拜祭祖廟后,召開第一次宮廷會議,大夫們都向新王稱臣,肥義為相國。趙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主父的想法,是讓新君負責治國理政,他自己呢,專心只管軍事,身穿胡服,率領士大夫往西北經略胡地,然後從雲中、九原調頭向南,直取秦國首都咸陽。為了親自偵察秦國山川地形和政治虛實,還想親自看到秦王是什麼樣的人,主父假裝是趙國使臣,出使秦國。秦王被蒙在鼓裏,跟他相見,但之後總覺得有點奇怪,這位使臣氣勢宏偉,不像是人臣應有的風度。於是派人去追。主父已脫身出秦關了。秦王仔細審問,才知道來的真是主父。秦國人都大吃一驚。

2齊王、魏王在韓國會晤。

3秦國伐楚,佔領了八座城池。秦王寫信給楚王說:“當初寡人與您約為兄弟,盟誓於黃棘,太子到我國為人質,那時候,咱們的關係是多麼親密歡好啊!後來呢,太子殺了我的重臣,沒有任何交代,自己就跑回去了。我非常憤怒,所以發兵攻打楚國。今天我聽說您又派太子去齊國求救。想想咱們兩國土壤相接,婚姻相親,秦楚兩國如果不能友好,就無法號令天下諸侯。我希望和您在武關當面會晤,再結盟約,這是我的心愿啊!”

楚王猶豫,去吧怕上當,不去呢怕秦王更加憤怒。昭睢說:“當然不能去!發兵自守而已。秦是虎狼之國,有吞併諸侯的野心,不可信!”懷王的兒子羋蘭卻勸他的父親去。懷王聽了羋蘭的,於是到秦國去。秦王派一個武將假扮成自己,在武關埋下伏兵。楚王一到,就關閉關門,把他劫持到咸陽,到章台朝見秦王,如同藩臣覲見的禮節,要挾他割讓巫及黔中郡的土地。楚王妥協,要求先締結盟約,回去再割地。秦王則要先割地,才締結盟約。楚王大怒,說:“秦國欺詐我,又強要我土地。”堅決不答應。秦國就把他扣留了。

楚國大臣們很憂慮,商量說:“咱們國王被秦國扣留,太子又在齊國做人質,如果秦、齊合謀,咱們就要亡國了。”於是商議要趕緊另立新君,想在國內在家的王子中選一個做楚王。昭睢說:“大王與太子都被困於他國,如今咱們又違背大王的命令,改立庶子,這不行!”於是派使臣到齊國,不說楚王被秦國扣留,只假稱說楚王薨逝,要接太子回國繼位。齊湣王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有人說:“不如扣留太子,要求他把淮北之地給我們。”齊相說:“不可!我們要挾他,他國內不答應,另立新君,那我們什麼也得不到,空抱着個沒用的人質,還惹得不義的惡名。”那人又說:“誰說這人質沒用?有用!楚國如果另立新君,我們就對那新君說,把淮北的土地割給我,我就幫你把太子殺了。不給,我就聯合齊、韓、魏三軍軍隊,護送太子回國繼位,殺你!”

齊湣王還是聽了相國的意見,無條件送回楚太子,太子回國,繼位為王。

4秦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請孟嘗君入秦,並任命他為秦國丞相。

赧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1有人對秦王說:“孟嘗君是齊國公子,他做秦國宰相,肯定是以齊國利益為先啊!秦國危險哪!”秦王信了,仍舊以樓緩為相,把孟嘗君關進大牢,準備殺了他。孟嘗君派人找秦王的寵姬求救。寵姬說:“聽說孟嘗君有狐白裘,我想要一件。”那狐白裘,是用狐腋白毛部分製成的皮衣,貴重得不得了,價值千金,孟嘗君確實有,但天下無雙,只有一件,而且已經作為見面禮送給了秦王,寵姬再要,這個真沒有了。幸虧孟嘗君的食客中,有一位狗盜之徒,當世神偷,潛入秦國宮廷倉庫,把那狐白裘又偷了出來,獻給寵姬。寵姬向秦王說好話,秦王一時高興,把孟嘗君放了。孟嘗君趕緊連夜逃亡。秦王果然後悔,又派人追。孟嘗君半夜到了邊境關隘,出去就安全了。但是晚上關門緊閉,按秦國法律,雞叫才開關門,如果追兵趕上來怎麼辦!幸好,孟嘗君食客中又有一個雞鳴之徒,他的才藝是會學雞叫。於是雞鳴之徒開始學雞叫,周圍的家雞野雞聽見了也都跟着叫,叫醒了守關士卒,將關門打開了。孟嘗君得以逃脫。

2楚國派使臣對秦王說:“靠社稷神靈保佑,我國已經有新王了。”秦王惱羞成怒,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佔領了十六座城池。

3趙王封他的弟弟趙勝為平原君。和孟嘗君一樣,平原君也好養士,養了好幾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公孫龍,擅長堅白同異之辯,平原君尊他為客。孔子的後代孔穿從魯國到趙國來,公孫龍跟他論辯奴婢有三隻耳朵,公孫龍論辯十分精闢,孔穿也無法反駁。第二天,孔穿見到平原君。平原君說:“公孫龍很有辯才吧?先生以為如何?”孔穿說:“是很有辯才,奴婢真給他說出三隻耳朵了。雖然如此,實際卻不可能。我想問平原君您:如今要把人的耳朵論辯出三隻來,很難很高超,但是是假的;要說人只有兩隻耳朵,很容易,而且是真的。您是要那又簡單又真實的呢?還是要又難又假的呢?”平原君無以應對。第二天平原君見了公孫龍說:“你不要跟孔先生辯論了。他理勝於辭,你辭勝於理,你終究會被他折服。”

齊國學者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又請他會一會公孫龍,和公孫龍論辯白馬非馬之說。鄒衍拒絕說:“我不跟他辯!什麼是辯呢?就是把事物分門別類,讓它們類別分明,不相混淆;列出事物的不同序列,讓它們不相紊亂;明白指出事物的意義和道理,讓人們不要迷惑。辯論得勝的人,不會失去他所堅持的立場;辯論輸了的人呢,也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如果是這樣,那辯論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反過來,如果彼此以虛文敷衍,以飾辭裝扮,用巧妙的比喻來偷換概念,把對方引入歧途,這就是傷害真正的大道。糾纏紛亂,爭論不休,以先詞窮為輸,后閉嘴為勝,如此是非混淆,實在有傷君子之道;這樣的辯論,我不屑於參與。”

鄒衍這一番話,在座眾人都叫好!平原君也被他說服。公孫龍就失寵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戰國到三國·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戰國到三國·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卷第三 周紀三(公元前320年一公元前298年,共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