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百密一疏
何騰蛟奏道:“啟稟萬歲,此地距桂林騎兵只有一天路程,為確保聖駕安全,微臣請調安南伯郝永忠加強桂林防禦,伏乞聖裁。”
“准奏,吳愛卿,飭兵部抓緊辦理郝永忠調桂林事宜。”
“領旨。”代理內閣首輔吳炳連忙答應。
何騰蛟一回首,看見了堵胤錫和丁寧,連忙皮笑肉不笑地說:“臣啟萬歲,值此國家危亡之際,還有一支奇兵不應閑置,當予啟用。”
“何愛卿說的是哪裏還有閑置的奇兵?”永曆帝不解地問。
“就是現在退居鄂西北與川東交界處的‘忠貞營’,不過,這支人馬尋常人物領導不得,必須堵大人出馬才行。”心中暗說:“堵胤錫,你也別想隨在朝廷享清閑,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在中樞給老夫找麻煩。我死到坑裏,也得把你拉到壕里去。”
永曆帝恍然大悟地說:“朕記起來了,當年就是堵愛卿收編的那支勁旅。是了,堵愛卿,就麻煩你披掛出山,懇請他們以大局為重,勿念舊惡,揮戈東向,為國效力。”
堵胤錫出班跪倒:“臣啟萬歲,‘忠貞營’確實是一班忠貞英武之士。但是,曽有人千方百計地施陰謀,放暗箭,必欲除之而後快,使得微臣無顏再見這些勇士。常言道官不差餓兵,為表示朝廷誠意,建議多撥些銀兩,使他們置辦些損失的裝備,也好早日出動殺敵。”
劉承胤知道堵胤錫口中的有的人指的就是何騰蛟,連忙幫腔道:“臣啟萬歲,堵大人講此話頗有道理,對於那些同室操戈以鄰為壑的敗類,就應該重重治罪,免得這樣的人佔據朝廊,貽誤軍國重事。”
現在,永曆帝是半點兒也聽不進劉承胤的話,連聲說:“劉愛卿言之有理,不過大敵當前,還是應該捐棄前嫌為好。將來有了時間,再說以前的事情不遲。堵愛卿啊,希望你也能體諒朕的一番苦心。”
“微臣謹記萬歲教誨。不過,若要微臣出山,請聖上派丁北寧隨微臣同走一遭。”堵胤錫央求道。
“喔,請鎮國將軍同行卻是為何?”永曆帝不解地說。
“臣啟萬歲,當年收編‘忠貞營’時,鎮國將軍有促成之功。而且,其與興國候李錦之子少將軍李來亨是結義弟兄。有他在場,會減少微臣的尷尬程度。所以,無論如何請鎮國將軍辛苦一遭。”
永曆帝看了看丁寧,笑道:“能者多勞,丁愛卿就去一趟吧。”
“微臣領旨,願意陪堵大人同去‘忠貞營’。”丁寧出班跪倒。
劉承胤見堵胤錫將要出去統轄重兵,便想與其拉近關係,順便分走何騰蛟的部分權利,當下出班奏道:“臣啟萬歲,堵大人出閣統兵,微臣認為可以掛兵部尚書銜,應該賜予尚方劍,便宜行事,免得其步步荊棘,處處掣肘。”
永曆帝微微頜首:“堵愛卿聽封:朕命你統帥‘忠貞營’,封為光化伯,兵部尚書,賜尚方劍,便宜行事。領到餉銀,即可出發。”
“微臣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堵胤錫向劉承胤遙遙表示了謝意,就和丁寧提前退朝,做出發準備去了。
這廂劉承胤恨死了何騰蛟,派了近千名精壯士兵,分別守候在武岡四門,準備伏擊何騰蛟。何騰蛟向皇上請病假,說要休息一陣再走,暗地裏卻安排兩支精兵前來武岡城外接應。一天夜裏突然帶人銜枚疾走,接應人馬殺退了劉承胤的伏兵。劉吃了啞巴虧,哪敢聲張。
清軍統帥孔有德軟硬兩手交替使用,也曾派人招降劉承胤。劉承胤眼見自己在朝廊上越來越孤立,便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捉住永曆帝,獻俘闕下,博一個孔有德吳三桂那樣的王爺噹噹。
與前朝劍拔弩張勾心鬥角截然相反,永曆帝的兩宮太后與元妃卻與劉承胤的母親來往十分密切,幾位老太太經常在一起聽戲,叉麻雀,斗紙牌,除了每月初一、十五之外,幾乎到了每日必見的程度。那劉母信佛,初一、十五必到城外的雙峰禪院進香。元妃放下皇后的架子親自伺候兩宮太后,順便也給劉母端茶倒水。起初時,劉母惶恐不安,連稱“老奴哪裏敢勞娘娘玉手賜茶?”兩宮太后卻說:“老誥命再這般客氣,我們就不便過來了。”漸漸地劉老夫人也心安理得起來。因為她們時常要說一些私房話,後來乾脆就不讓丫鬟僕女在跟前伺候了。一切,都是元妃裡外照應。熟識以後,兩宮太后和娘娘到劉府都是輕車簡從,三五頂小轎,五七位宮女侍衛跟隨。
一次,元妃到劉老婦人的卧室,見床頭首飾匣子裏有一塊鎏金令牌,便問道:“老夫人,這是個什麼物件?這麼笨重,如何戴得?”
老誥命不無炫耀地說:“娘娘看差了,那是出城金牌。老身每月至少出城兩三遭,拿一塊金牌過來,省得每次去討要。”
“你家國公有錢,連一個令牌都做成鎏金的。”元妃好奇地說。
“好叫娘娘得知,聽胤兒說過,金牌只有三五塊,是隨時隨地都可出入的,銀牌則需配腰牌,銅牌需要配令箭方可叫開城門。胤兒父親去世早,老身來此地時,見城東北雙峰禪院景色不錯,就在那裏許下長願,每月初一、十五皆去進香,祈求子孫後代福祿永昌。”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元妃將那牌子的樣式字跡記在了心裏。
元妃和兩宮太后與劉母拉近關係,原想通過劉母規勸劉承胤棄惡從善,易炫更張。後來,見其母對之影響有限,不禁有些失望。元妃說了金牌之事以後,永曆帝便找來代理首輔吳炳商議對策。
吳炳說,這是劉承胤百密一疏的一個漏洞,必須嚴格保密,利用其逃生,絲毫不能走漏半點風聲。而且,劉承胤要的是皇上和內閣大臣,一般臣工眷屬其尚不感興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