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一時的激情釋放,那不叫勤奮

11 >> 一時的激情釋放,那不叫勤奮

堅持下去,整個世界會為你讓路

沒有實現夢想的人有很多,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夢想太遠大,而是因為就連他們自己都對夢想心存懷疑,所以往往堅持不到最後。

如果一個人真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澳大利亞16歲女孩傑西卡·奧森,駕駛着“埃拉蒂紅粉佳人”號帆船,獨自一人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210天,最後終於平安回到了悉尼港。

從小時候開始,奧森就經常跟隨家人出海航行,她一直夢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獨自去環球航海。可是,她的這項提議並沒有得到支持。聽到消息的政府有關部門甚至專門去她家拜訪,希望她可以放棄獨自航海的決定。

然而,奧森及家人並沒有因此退縮,他們相信這個夢想終會實現。而且在法律上,並沒有相關的明文規定。所以,奧森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

事實證明,她最後憑藉自己的力量奇迹般地完成了這一驚人的壯舉。雖然,這項“破紀錄”的壯舉並沒有得到專業機構認證,但澳大利亞總理還是稱讚她是“澳大利亞的新英雄”。

不過這樣的稱讚並沒有得到奧森的認同,她對記者說:“我不贊同總理的說法,我並不認為自己是個英雄。事實上,我只是一個普通女孩,只不過我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夢想。”

對於是否破了世界紀錄,奧森同樣不在意,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好。她告訴我們:“你只要相信你的夢想,並且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那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實現夢想的道路有很多,走哪條路的都有,儘管選擇的道路不同,卻並不妨礙夢想的實現。真正會讓你前功盡棄的,往往是路上的彷徨。奧森最後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她相信自己的夢想,並且能夠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它。

這個世界上,能立大志的人很多,但真正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短期內憑藉一時興趣努力的很多,但長時間堅持不懈的沒有幾個。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有各種各樣的夢想,但長大后真正能實現的卻少之又少,這都是因為我們缺乏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1995年,約翰·伯特蘭·格登被授予爵士。2012年,他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主要從事的是細胞核移植和克隆方面的研究。

可是在小學時,格登的成績並不理想,每次公佈考試成績,格登的臉上都陰雲密佈。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在他的記憶中,做過的最特別的事就是曾經在學校養過上千隻毛毛蟲,然後看着它們變成飛蛾。

15歲時,他到伊頓公學讀生物學,也算是如願以償。可是,在全年級250個男生中,他的生物課成績竟是倒數第一,甚至其他理科成績也不光彩,他被同學們戲稱為“科學蠢材”。他的老師加德姆還因此特地給他寫了一份報告:“他夢想成為一位生物方面的科學家,這點我相信。不過就他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簡直是一個笑話。”同時,這位老師還表示,就算是最簡單的生物學知識,格登都理解不了,繼續教他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不過即便同學和老師都不看好他,但格登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甚至覺得就算將來自己無法成為科學家,但只要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生物學方面的工作,也是非常不錯的。

後來,他中學畢業了,打算申請牛津大學。可是牛津大學的招生主任卻對他說:“你可以就讀牛津大學,但必須馬上來就讀,而且不能選擇你入學時申請的生物專業,你的成績只能去學古典文學研究。”

或許在這些人眼中,他真的不適合學習生物學。可是,格登依舊沒有放棄,當他在牛津大學學習了一年的古典文學后,向學校提出轉專業,打算轉入生物系。然而,這個申請被學校拒絕了,因為他的生物課成績讓老師們不願意接受他。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是採用迂迴戰術,選擇了和生物學有很大關係的動物學研究。

可是,這次不但老師不支持他,就連他的母親都反對他的決定。因為英國的古典文學是世界出名的好專業,而動物學卻相對冷門,況且格登的成績實在算不上好。

不過,格登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最後如願以償,終於開始了自己喜歡的生物學研究。可是,他依舊沒做出什麼顯眼的成績,當他的同學都已事業小有所成時,格登依然默默無聞地整天待在實驗室里,沒有人知道他在幹什麼。

1958年,他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那一年,他聲名遠播。因為他在完成博士學位的同時,從蝌蚪細胞中提取出完整的細胞核,成功地克隆出了一隻青蛙。

從那以後,他被冠上了“克隆教父”的美譽。

即便已是79歲高齡,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生物學的研究,依舊堅持着自己的愛好。在他工作的劍橋大學辦公室中,當年老師給出的那份最差報告一直被他掛在牆上,他以此來告訴自己:只要肯堅持,你的夢想總有實現的一天。

實現夢想的過程十分漫長,而且孤獨。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堅持下來。有些人將夢想當作崇高的信仰,永遠以一種堅定執着的精神向著它前行,就像格登一樣。可還有一些人,他們對生活毫無目標,每天得過且過。我們相信,這兩種人的人生肯定截然不同。

可怕的“半途效應”

成功為什麼這麼難?或許並不是因為你沒天賦,也不是因為你沒努力,而是因為你沒有堅持住。

將一件事情長久地堅持下去,無論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跑幾公里、每天背10個單詞、每天看幾頁書、每天做一項運動……這種計劃每個人都做過,但真正能堅持下來的恐怕沒幾個。有的只堅持了一個星期,有的甚至只堅持了幾天。

這些計劃很難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它們都十分簡單。可我們依舊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選擇中途放棄。其實,這些理由不過是借口罷了,是我們自己經不住誘惑,總是在中途冒出這種想法“今天先休息一下,沒關係的,明天再繼續”。就這樣,我們的很多計劃都夭折在了這種“今天先休息一下”上。

心理學上有一種“半途效應”,它指的就是當我們追求某一種目標時,在半途中,因為對這個目標的意義或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心理被負面情緒左右,而選擇中途放棄的行為。

這種半途效應的出現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們制定的目標不合理,當人們覺得成功無望時,半途而廢的可能性就會變大;二是,因為執行目標的人意志力比較薄弱,不容易拒絕中途的誘惑,所以才會半途而廢。

馬拉松是世界著名的長跑比賽項目,全長有46.195公里。有一人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而且大都名列前茅,這讓很多人十分好奇,不知道他為何如此厲害。有人詢問他其中是否有什麼秘訣,他笑了笑,對大家講述了他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經歷。

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時,他還是個少年。比賽剛開始,他就發足馬力跑得飛快。可沒過多久,他就覺得雙腿沉重,難以為繼。此時,比賽的終點還遠着呢,甚至連半程都不到。

這時,一輛車從他身旁經過,上面零星地坐着幾個人,這輛車是專門用來接送那些放棄比賽的選手的。看着車上舒服的座位,他也差點兒放棄,“既然這麼累了,那就休息一下吧。”他心裏這樣想着。不過好在他馬上意識到這是自己的第一次比賽,如果此時就放棄,那就太丟人了。於是他繼續往前跑去,不過腳步已經慢了很多。

不知跑了多久,接送車再次從他身邊經過,此時他覺得自己連腳都抬不起來了,與其說他在“跑”,還不如說他在“走”。不過他依然放棄了上車的念頭,還在繼續堅持着前行。就這樣,他又跑了一段時間,最後來到一個小土坡下,雖然這個小土坡並沒有那麼陡峭,但對此刻已經精疲力竭的他來說,依然難如登天。這一次,他終於抗拒不了腦中那讓他休息一下的念頭了,坐上了從身邊經過的接送車。

他坐在車上大口喘着氣,透過車窗,他看見車子緩緩駛上了小土坡。當車子到達土坡最高點時,他一下子睜大了雙眼,因為他看見終點就在他前方不遠的地方。原來,這個小土坡就是終點前的最後一道難關。

他心裏可惜極了,因為只要自己再堅持一下,完全能夠跑完全程。所以,從此以後,只要他跑不動了,他都會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沒準兒下一步就能看見終點了”。就是靠着這種方法,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完了馬拉松的全程。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總想着讓自己“先休息一下”,所以最後才會半途而廢。

日本棒球選手王貞治在《世界棒球王的回憶》中曾說道:“誰都有兩顆心。一顆是嚴厲督促激勵自己之心,另一顆可以說是懶惰之心、寬容之心。‘加油呀’和‘已經可以了’,這兩種心情常常在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有時,嚴厲之心得勝了;有時寬容之心、妥協之心佔了上風。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何況誰都會知道還是休息舒服。然而,我是按自己的願望進入棒球世界的。因此,我覺得如果半途而廢就不成體統。”

法國作家羅切福考爾德也說:“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與其說是條件不夠,不如說是由於決心不夠。”

確實如此,很多事情我們之所以會堅持不下來,就是因為沒有堅定的決心,所以才抗拒不了中途的誘惑。

在我們的生活中,誘惑可謂無處不在。如果你是學生,抗拒不了遊戲的誘惑,就會荒廢學業;如果你是官員,抗拒不了金錢的誘惑,就會誤入歧途;如果你是企業高層,抗拒不了利益的誘惑,就會盲目投機,造成企業的虧損;如果你是追求夢想的年輕人,抗拒不了中途的誘惑,就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必須堅定自己的決心,學會拒絕中途的誘惑,用堅定的信念掃除一切企圖讓你半途而廢的障礙,這樣才能在成功的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的餡兒餅,不是說你坐在那裏就會砸到你腦袋上的。它是無盡的汗水加堅持不懈地努力組成的。不想勞動就想收穫?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不可能的。成功就像織毛衣一樣,只有堅持不懈地一針一針織下去,最後才能合身。

眾所周知,齊白石是我國的繪畫大師,所作的魚蝦蟲蟹,天趣橫生。不僅如此,其實,在篆刻一道上,齊白石同樣實力非凡。

齊白石年輕時,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去求教一位老篆刻家。結果那位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擔石頭來,刻了磨,磨了刻,等你把這些石頭都變成泥漿時,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於是,齊白石真的按老篆刻家的話去做了,沒日沒夜地在那兒刻石頭。刻好了就磨平,磨好了就再刻,連手上起了泡也沒有放棄。就這樣,時間一點點過去,石頭越來越少,地上的泥漿越來越厚,齊白石的篆刻技術也越來越嫻熟,最後終成一代大家。

貝多芬說:“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

古今中外,成功之士不知凡幾,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比別人多了分運氣,而是因為與普通人相比,他們更具備持之以恆的勇氣。

不怕慢,就怕“欲速則不達”

孔子的學生子夏要到莒父去做地方官,臨行前拜望老師,請教道:“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叮囑他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告誡他,在做事時,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不講成效,反而無法達成目的。

“欲速則不達”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古往今來,能真正把這個道理理解透徹的人卻很少。

一個歐洲商人去遠方賣貨,他的生意非常好,所以帶來的貨物很快就賣完了。於是,他帶着給家人的禮物駕着馬車開始往家趕。

他實在太想念自己的家了,所以一路上馬不停蹄,當他住店休息時,已經是大半夜了。可是,第二天天剛亮,他又趕快爬起來趕路。當他把馬從馬廄里牽出來時,旅店的老闆發現馬左腳的鐵掌上少了個釘子。他連忙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商人,但商人卻擺擺手滿不在乎地說道:“我正急着回家呢,還有十天就到了,我可不想為了一顆釘子耽誤時間。”於是,商人駕着馬車繼續前行。

兩天後,他在路過一個小鎮時被釘馬掌的人叫住了,提醒他,他的馬掌快掉了。但商人還是說:“還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為一隻馬掌耽誤時間。”說完就離開了。當出了小鎮后,沒走多遠,馬掌果然掉了,但商人想:“我可不想回小鎮再耽誤時間,就這樣走吧。”於是,商人繼續前行。

又過了兩天,因為沒有馬掌,馬走路開始有些瘸了。這時,一位路過的牧馬人提醒商人道:“馬的腿快瘸了,你等它養好腿再走吧。”可商人還是說:“還有六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因此耽誤時間。”就這樣,他駕着瘸了腿的馬繼續前行。

兩天過後,馬的腿終於連站都站不起來了,迫不得已之下,商人只好棄馬步行,身上還背着給家人的禮物。最後當他到家時,甚至比預定的時間還要晚兩天。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儘快達到自己的目的,那種急切的心態不難理解。可是我們必須知道,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經過挫折和時間的打磨。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果一味地急於求成,最後往往適得其反。不僅功虧一簣,還可能落得個揠苗助長的笑話。

從前有對貧苦的夫妻,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家裏的母雞下了一隻金蛋。他們高興地拿這隻金蛋換了很多錢,生活也開始富足起來。

可是,這隻雞每天只下一隻金蛋。沒過幾天,這對夫妻就着急起來。這時,丈夫突然想:“如果這隻雞每天都能下個金蛋,那它肚子裏一定有很多金子。何不直接把它殺了,這樣不就能一下子得到很多金子了嗎?這樣就省事多了。”

於是,他找來刀,直接將這隻母雞的肚子割開了。結果沒想到,這隻母雞和其他雞沒有任何區別,肚子裏根本沒有什麼金子,只是普通的內臟罷了。

愚蠢的農夫急於求成,不僅沒有一次得到很多金子,就連以後每天一個金蛋的生活保障也沒有了。就算他此時後悔,也無濟於事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犯和農夫一樣的毛病。他們急切地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取得成功,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任何事業都是一個堅持奮鬥的過程,這個世上沒有誰是一下子就成功的。

貝多芬花費39年才寫出《合唱交響曲》、司馬遷13年才寫成《史記》、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多年才滅吳國……所有事實都在告訴我們,有些成功急不來,只有堅定平和地走下去,才有取得勝利的一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未來的你,一定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未來的你,一定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
上一章下一章

11 >> 一時的激情釋放,那不叫勤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