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為精神分析運動的法定繼承人,稱他為“王儲”。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舉薦下,榮格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第一任主席。榮格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以意識與無意識、自我與自己為軸心,將不同時間、空間、文化、人性等結合成一個整體,構成他特有的思想結構。他的分析心理學理論自成一家,成為舉世公認的權威。
榮格生平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年出生於瑞士的康斯維爾,一個對宗教相當熱衷的家族,他自小便具有特別的個性,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1881年,除了父親開始教他拉丁語課外,也開始了他上學的生涯,藉着和同學們的相處,榮格慢慢發現家庭之外的另一面。
1887年,榮格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系統性地探討自己所擬定的問題,深深為柏拉圖、畢達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對榮格而言,他們的思想很美,富有學術氣息,不像亞里士多德式的唯智論那樣令人生煩。在其中,最令榮格感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的著作,他對世界陰暗面的描述很符合榮格的看法。
1895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就讀自然科學專業。大學生活對榮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他結交了許多一樣對叔本華、康德有興趣的朋友,在幾次兄弟會會議中,他亦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畢業后,榮格選習精神醫學方面的課程和臨床實習。在當時的醫學界中,精神醫學並未有完整的發展。
1900年的12月,他在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了助理醫師的執照,並離開了巴塞爾。
1904年至1905年期間,榮格積极參与了由布雷勒領導的一個實驗計劃,主題是如何治療早發性痴獃的問題,後來布雷勒將它改名為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導下,榮格進一步地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式,藉着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字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來分辨出不同形態的心理情結及其原因。
1905年榮格受聘擔任蘇黎世大學講師,並在同年升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講精神心理學,也講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學。
1907年出版《精神分裂心學》榮格在書中主張,應將人幻覺或妄想的心理源頭,做系統的整理。他試圖以心理分析來處理這些相關病症。同年3月,榮格親訪弗洛伊德。對榮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見的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弗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以及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
1909年3月,弗洛伊德任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弗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之為無稽之談。而對於弗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甚至嘗試着推翻整個弗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對他們的關係是致命性的打擊。
1914年,榮格辭掉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職務,開始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地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
1916年開始,榮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於1921年出版《心理類型》一書,他希望能藉着這本書來界定自己的觀點同弗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區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個人對世界、他人、和事物的關係,並討論了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接着,他就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發表出版了《基督教時代》,嘗試解釋基督的出現如何符合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1918年榮格任英國拘留營陸軍醫療隊的醫生與隊長,並開始了他的北非之旅。
1923年榮格旅行考察了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的印第安人居住地。在旅行中考察東非阿爾貢山區的土著居民。之後出版了《自我和無意識的關係》,同時也開始從事鍊金術的研究。
1930年榮格任綜合醫學心理治療協會的副主席,主席是歐內斯特克雷茲切曼。克雷茲切曼辭職后,接任協會主席之職。國際醫學心理療法協會成立,榮格任主席。任蘇黎世聯邦工業研究所名譽教授,並獲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於耶魯大學就“心理學和宗教”的主題發表一系列演說。受印度**的邀請赴印度旅行考察,分別獲得加爾各答大學、貝拿勒斯大學和阿拉哈巴德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獲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42年榮格出版了《巴拉塞爾蘇斯》,並於同年辭去了蘇黎世大學名譽教授之職。同年10月15日,任巴塞爾大學心理系教授。后因心臟病突發,退出教學生涯。獲日內瓦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在1943年至1956年間榮格著作頗豐,先後出片版了《心理象徵的使用》、《無意識結構》、《基督教的時代》、《變形的象徵》、《回答約伯》、《論無意識的根源》等作品。
晚年的榮格繼續為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矛盾找尋答案,他隱居在蘇黎士湖旁,1961年6月5日,榮格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榮格對中國道教《太乙金華宗旨》、《易經》,以及佛教《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鍊金術中找出與個性化觀念的相通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榮格在解夢方面也有傑出成就。同時他的理論有着較廣泛的考察證據,並提出集體無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
榮格的心理學理論及類型理論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認同和讚譽,從而成為了世界級心理學大師。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可以解釋其他心理學流派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如宗教、神話、超感官知覺等。他把眾多的人類活動都包含在這一理論之中,從而對心理學領域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榮格著作
榮格的主要著作有:
《心理類型學》(1921)
在此書中,榮格把人的態度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傾向客觀事物,這種人喜歡社交,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
其次,榮格認為有四種功能類型,即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感覺是用感官覺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對事物的好惡傾向;思維是對事物“是什麼”作出判斷和推理;直覺是對事物的變化發展的預感。榮格認為人們在思維和運用情感時要運用理性判斷,所以它們屬於理性功能;而在感覺和直覺時沒有運用理性判斷,所以它們屬於非理性功能。
榮格把兩種態度和四種機能類型組合起來,構成了八種心理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
榮格劃分的這八種類型是極端情況,實際上個體的性格往往是某種性格類型佔優勢,還有另外一種或兩種性格類型居於輔助位置。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1930)
這本書是榮格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該書是榮格脫離精神分析學會,獨創心理分析學派后的著作。書中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繼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發展,對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都賦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
在該書中,榮格從精神分析學派賴以建立理論大廈的基本手段出發,精闢論述了分析心理學的各個問題。其中有夢的解析及潛意識,有人生類型論及與弗洛伊德根本分歧的焦點,從集體潛意識論及了宗教、文藝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問題。
《現代人的精神問題》(1931)
此書中,榮格抒發其觀點,並指出,每一種好的品質都有其壞的一面,沒有任何一種善會來到這個世界而不立刻產生出相應的惡。一切事情的發生都符合一種心理規律,而這一心理規律在個人生活中的有效性是屢試不爽的。它表現為:任何重要的東西一旦在我們的意識生活中失去價值並因而枯死在那裏,就會在無意識中建立起一種相應的補償。
這一發展的未曾料到的結果是使世界換上了一幅更加醜陋的面孔,它變得如此醜陋,以至沒有人再去愛它。我們甚至連自己也不愛了。到頭來,外部世界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我們從內心生活的真實中吸引開去。無疑,這正是整個這一發展的真正意義。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1935)
榮格屬於浪漫主義的、反理性主義的傳統。《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就體現了榮格的這種浪漫主義的態度。他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次,而無意識心理活動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無意識,它是與個人生活經驗相聯繫的不被人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如遺忘的記憶、不愉快的經驗、願望與動機等等,這種無意識可以稱為個體無意識;與之對應的是,在人類的無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超越了個人後天生活經驗的,不依賴於個人經驗而存在的,帶有超越個體乃至民族、種族的,具有全人類的普通性與集體性的心理活動,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心理學與宗教》(1937)
在《心裏學與宗教》一書中,奴役和主宰是同義詞。心理中總有某種東西主宰、限制或壓迫着我們道德上的自由。為了向自己掩蓋這一無可抵賴同時又極其令人不快的事實,與此同時又能對自由做出口頭上的敷衍和許諾,我們逐漸習慣於驅除魔鬼似的說“‘我有’這樣那樣的慾望、習慣或憎惡”,而不是更為誠實地說“如此這般的慾望、習慣或憎惡‘擁有了我’”。後面這種說法無疑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幻覺,然而我卻寧可反躬自問:歸根到底,這難道不比用空話來糊弄我們自己更好。事實上,我們並不享有不受主宰的自由;我們始終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威脅,這些心理因素喬裝成“自然現象”,隨時隨地都可能主宰我們。由於形而上的投射已經隱退,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便幾乎毫無防禦。我們立刻便認同了每一種衝動而不是把它視為“他者”――後面這種做法至少可以使衝動和我們保持一段距離,以免它席捲和摧毀自我的城堡。實際上,“萬軍之主”始終和我們在一起;即使我們能夠,我們也無須去“創造”他們。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乃是去“選擇”我們希望服侍的主人,以便他也能反過來服務於我們,使我們能夠抵禦和不至於被我們未曾選擇的“他者”所主宰。可見,我們並不創造“上帝”,而僅僅是選擇“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