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代人相處的藝術

四、三代人相處的藝術

四、三代人相處的藝術

獨生子女一代兩個人結婚,是兩個家庭的聯姻,需要兩代人相互接納。彼此如何相處與修為、教養、文化背景、理解力都有關係。在中國,談戀愛時講的是硬件,有沒有房子,掙多少錢,在哪兒工作,但一旦進入婚姻,起作用的更是軟件。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生活習俗是否一致,磨合的難度有多大,這才是能否平穩化解衝突的關鍵。

快速地城市化,導致諸多“人戶分離”,太多親人之間的空間分離,直接挑戰着傳統家庭天倫之樂的實現。無論是否意識到,現代都市生活的艱辛背後,都有着無言的代際支持,舉兩家之力托舉起一個新興的核心家庭。我們這一代人創造了空前絕後的獨生子女一代,而今天不得不將“溺愛”進行到底。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其他國家的老人如何生活,我們能看到。不少國外的老人,退休後過得很瀟洒,或到各處旅遊,或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觀鳥、釣魚等,幾乎很少有老人照看孫輩。而我們中有的人,心裏苦,但不說。我們這代老年人似乎比上代人更感緊張與焦灼。而更多的中國女性,通常的角色是孩子媽媽,然後再做孩子的孩子的媽媽。永遠生活在母嬰世界裏,用孩子來填補自己內心缺愛的黑洞。

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祖輩帶孫輩是理所當然的。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得養家,還房貸,不靠外力幾乎難以完成撫育後代的責任,所以很多家庭由老人帶孩子。因為有父母的大力幫助,許多家庭才得以維持正常的家庭運轉。中國的GDP中,有老人的一份奉獻。但是,這份奉獻是一份沒有回報的沉沒成本。

曾有諮詢公司隨機調查了中國100位5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九成曾為或正在給子女照看孩子。調查顯示,中國36.5%的城市家庭中有老人為帶孩子而從家鄉到孩子居住的城市;59.4%為老夫妻共同流動;40.6%為夫妻一方流動,其中34.8%是奶奶、姥姥獨自前往。出於對子女的愛,老人搭上精力、金錢來照看孩子,帶孩子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隔代教育會因為兩代人的觀念不一致,引發各種糾紛。

帶孩子的老人,除非姥姥、奶奶輪替,不然幾乎沒有時間交友、旅遊,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老人夫妻關係的協調也幾乎排不進時間表,帶孩子對老人自身生活是否存在負面影響,在養育的剛需面前,幾乎顧不上考慮。

帶孩子引發的糾紛

代溝是永存的,我們與上一代也未必一致。由於中國處在劇烈變化的時期,互聯網被廣泛使用,致使80后、90后與父母在心態、眼界與選擇事物方式上都有偌大的不同,因而代溝只會比以前更大。父母認為自己帶孩子的意見是對的,而兒女不認可。出現分歧正常,不影響孫輩成長才是重中之重。

毫無血緣關係的婆媳原本是大千世界中不大相干的陌生人,兩人相遇是機緣巧合。婆媳相處並不容易,因為感情不到位。尤其是因為帶孩子,兩代人同住一道,發生衝突的機會就更多。獨生子女一代離婚率一直攀升,代際糾紛是分手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代人的婚姻幾乎從住房到婚禮都由父母操持,憑一己之力成家的很少。老人用自己一生心血為子女購房,操辦婚事,前來照顧寶寶,但到頭來,還是有可能弄得一家子雞飛狗跳。

剛得知兒子有女友,當婆婆的往往樂得合不上嘴。婚後不久差異就會顯露,小摩擦忍讓一下也就過去了,但彼此會心存芥蒂。生了寶寶后,如果老人來幫助照看,如何帶孩子、怎麼安排生活,會加大分歧。一旦發生爭執,甚至可能引發夫妻糾紛。

張奶奶說:“當我得知快30的兒媳終於要做媽媽了,喜上眉梢,飛快地趕到他們身邊。我願意幫助兒媳料理家務,照應她,也讓她好好度過孕期。可是我興緻勃勃地趕去,不到兩個月便沮喪地回了家。我看到兒媳做了我覺得不妥的事,想去管,兒媳就不幹了。比如,她懷孕已經四五個月了,感冒了,她居然還要外出參加活動。我一阻止,她就頂我,說活動是她策劃的,她不可以不在場。最後一次吵架是因為她拖着五個多月的身子還要去登山。我聽說后覺得她簡直快瘋了。我不同意!兒媳和我頂嘴,說她的生活她自己負責,不必我干涉!她堅決不接受我的建議。我們倆都很生氣,再住下去就很沒有意思了。我收拾行李,兒子給買好車票,我就回家了。”

還有一個奶奶,孩子出生了,家裏添人進口,得了一個大胖孫子,老兩口能不樂嗎?可是,奶奶覺得越來越樂不起來了。恨不得立刻回老家去,讓兒子請個保姆來看孩子,但是他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如果請人,開支太大,生活緊張。而親家母身體不好,不能來幫忙,除了奶奶沒人給他們帶孩子。

可是兒媳婦老是嫌棄她,她每天辛辛苦苦還不落好。在她的老家,人們給寶寶穿上棉襖棉褲,塞個尿片就行了,不像在這兒還要給寶寶穿秋褲,里三層外三層的,不好穿。給寶寶放尿不濕,弄不好就漏。奶奶不願意給寶寶穿衣,換尿布,兒媳婦就給臉子看。這樣的事發生了不止一回。

月子裏奶奶伺候兒媳,給她做小米粥和雞蛋,她說吃膩了。吃婆婆做好的飯,不是嫌咸就是嫌淡。兒子看不得媳婦這樣對待母親,讓老婆不要整天嫌這嫌那。他要求妻子無論錯與對,都別再說什麼了。可是兒媳吵着說以前那麼體貼的老公哪去了?!小兩口為這個很傷和氣。奶奶看寶寶的腿是彎着的,給他綁了小腿。兒媳就不幹了。她告訴兒子,兒子把母親說了一頓。

一起生活的這一段時間,奶奶實在真是太難受了。在兒子家,他們兩口子商量事,奶奶不能參與意見,一說話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們的頭上。兒媳說話沖,會讓婆婆氣得不得了。現在,兒媳婦經常下班比較晚,帶孩子、做飯、搞衛生都是婆婆的事,她不但很累,心情還不好。

這類事情不止發生在一兩家。很多年輕人也很糾結,工作忙,收入有限,只好把照料孩子的重任託付給父母;而老人呢,覺得畢竟是“過來人”,很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慣照料孩子。生活方式、知識結構不同,意見總會有一些不一致,處理不好,不但會引發糾紛,也使得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變得緊張。

因兩代人育兒觀不同,老人覺得喜滋滋撲上去,反被拒斥,一時接受不了,心裏不舒服。老人帶孩子,一旦與兒女的見解不同,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用輩分來說事,這樣反而會使衝突升級。如果轉身離去,又牽挂孩子,因而還是失落。

作為老人,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多接觸新事物,盡量多了解現代教育觀念,平時多與其他人交流育兒經驗。在與兒女發生意見分歧時,先不考慮輩分,而是從不同角度考慮一下,到底什麼方法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更好。遇有不一致,最好放平心態和兒媳交換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千萬不可彼此埋怨。如果意見不統一,不妨按兒女的意見辦。可以一起去諮詢專家,比如,孩子應該不應該綁腿、要不要穿秋褲、要不要里三層外三層地着衣,別計較誰對誰錯,畢竟讓孩子健康成長才是兩代人共同的願望。只有兩代人取得一致,行動統一,孩子的成長才會順利。

老人可以說不。比如建議把孩子帶回老家一段時間,這樣既可以照應家,照顧老伴兒,又帶大了孩子,同時也不會有太多寄人籬下的感覺。如果他們不同意,那兒媳對婆婆的期待就得做出調整。不然全家都會陷入惡劣氣氛之中。忍不是事,找到一種平衡,彼此舒服,才是家。與兒女相處時,切記兩點:

其一,經驗不是本錢,最好不要太干涉兒女。與子女相處,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和錯位。大事上表個態,聽不聽不作計較。當然應該從理解開始,盡量弄清楚他們想些什麼,希望如何安排生活。80后、90后自我意識強,要求被尊重與理解,不允許別人強加於他們。

其二,得把子女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他者。這對於我們這些從小接受螺絲釘文化的父母來說是需要學習的。傳統文化並不注重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更多地強調群體與家族,忽視個人。社會發展到今天,傳統文化應該調整,而調整隻能從我們自己,從自己的家庭開始。

婆婆應不應辭工回家

幾千年來,宗法社會讓人在潛意識裏有一種傳宗接代的意識,往往認為老人照顧第三代是很自然的事。事實上國外父母未必會被期許來照看孫輩,祖輩並沒有這樣的義務。就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看,幾代同堂的家庭也已不多見,但老人帶第三代仍被視為當然。

沒人統計過有多少農村家庭為了給兒子娶媳婦借了多少外債,不得已之下,多少父母外出打工還錢。這是無奈的選擇。而當老人適應了城市生活,用辛苦換得一份收入時,兒媳有了孩子,要求婆婆辭工回家看孩子。婆婆又有許多無奈,不想回去,但又不得不辭工。

鄧姐說,她與現在服務的這家人相處得不錯,孩子很親她。夫妻上班,家就交給她料理。她想在這家繼續做。在這裏,吃住都不用花費,每個月工資四五千。如果回家,一年都沒地方掙到這一個月的錢。再說還有個小兒子尚未娶親,光彩禮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趁自己還幹得動時掙下點兒,花的時候能向誰要?

兒媳讓她回家帶孫子。她一萬個不樂意,可又不好拒絕。她40好幾了,在城裏打工,掙的錢自己能留下。回去帶孩子,一帶就是幾年,再出來,又長了幾歲年紀,找事干會更不易。不帶吧,兒媳說她要出來打工,不讓出來就離婚,把孩子撂給她家,態度非常堅決。兒子一個勁兒地求她。她怕傷了兒子,不知該怎麼辦。

80%的進城務工婦女覺得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進城后開闊了眼界,吃住比在家鄉好,穿着和言談比以前時尚,打工的收入比種地穩定。農村婦女一個人在老家帶孩子,留守家中,飽嘗了農村生活之不易,婆婆理解兒媳的心情。外出打工的經歷,使兒媳與婆婆同樣看到進城之後個人發展的空間。兒媳因有孩子便失掉打工機會而懊惱,希望把孩子扔給婆婆。

就年齡而言,婆婆要比兒媳弱勢。應該盡量擺脫陳腐的觀念,別把要孫子視為必須。傳宗接代一說很縹緲,養兒防老未必靠得住。兒孫自己是否能打工自保還說不準,他們有多少條件贍養父母,尚且未知。生不生孩子是小兩口自己的事,由他們自行決定。有了孩子之後,可不可以和兒媳商量,她要奶孩子,婆婆把自己每個月的收入大部分交給兒媳,讓她收支平衡。孩子到兩三歲后,再讓兒媳脫出身來找份事做。奶奶把小孫子帶回老家。孩子太小的時候,要是病了或一旦有事,父母不在身旁,鞭長莫及,很不好辦。

農村老人養老需要一定的經濟來源泉。養兒防老,一家一戶反哺式養老越來越靠不住。不是現在婆婆辭工回家帶孩子,就一定能換得一份未來的保障。就算為了讓兒媳出來打工,婆婆辭工回家,兒子、兒媳就能一道打工嗎?不在一起,他們的婚姻就不存在風險嗎?如果他們將來沒有足夠的錢贍養老人,七老八十的農村老人已經沒有力氣再出來打工掙錢,那時如果回憶當年,後悔沒在能打工時多掙下幾個錢,又到哪裏悔不當初呢?

老人可以為自己爭取權利。有這樣一位農村出來的婆婆,她帶大了四個孩子,現在她的兒子已經在城裏工作,成家,到請她出來看孫子的時候了。老太太向四個孩子提出,每人每月給她500元生活費。哪家請她帶孩子,每月另外付1200元;如果小兩口都出差,還應該給加班費。請奶奶看孫子,又可靠,又經濟,加之老太太非常能幹,孩子帶得又乾淨又好,做飯、收拾屋子,樣樣井井有條。她走到哪家,和哪家的兒子、兒媳都相處得和和睦睦,沒有委屈,也沒有埋怨。

婆媳相處,得有幾分邊界意識。在經濟上,畢竟兩代人各自獨立。自己付出了,明明確確提出要求,讓兒女給出他們認為合理的回報。不開口,不等於自己甘心無償勞動。窩在心裏,情緒會變得負面,對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無益。沒有邊界感的投入,會引起自己心態的不悅。

兩代家長教育觀的衝突

有的老人辛辛苦苦帶大孫子,總是覺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萬一兒媳說句硬話,會讓老人的心堵許久。孩子長得很快,不要因為育孫而把兩代人關係搞僵,不要因生氣而氣壞身體。作為老人,不能一邊付出,一邊心裏不平衡,也不要聽一句不順耳的話,堵心得不得了。我們的心理保健只能靠自己。

在一些獨生子女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之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生活,爸爸媽媽帶着孩子上培訓班或外出遊玩。孩子有時成了父母的“玩具”,父母真在生活上給予事無巨細照顧的並不很多。而在育兒問題上一旦兩代家長衝突頻發,又會搞得全家不安寧。

有一位外公情緒特別激動,說女兒不孝順,不尊重他們,狂妄自大,盛氣凌人,說對她失望透頂,甚至要跟女兒斷絕關係。女兒也很難過,她跟父母吵,但並不記恨他們。衝突無非是因為兩代人帶孩子的理念不一致引起的。寶寶出生后,外公、外婆來幫助照看孩子,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爭吵。

老人覺得女兒對孩子太狠,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而女兒則不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後來矛盾越來越多,有過一兩次大的爭吵。外公、外婆自從帶娃,他們眼裏只有孩子,而他們覺得對孩子好的事,女兒如果不同意,親閨女也變成他們眼裏的壞人。孩子喝完奶看到外婆要走就開始哭,叫外婆抱。女兒不讓管,說孩子哭幾分鐘就好了,不要慣着孩子。但是外公、外婆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只要讓孩子繼續哭,就是在折磨孩子,於是便衝突起來。女兒就算在家裏吵了架,第二天上班后一忙,注意力就轉移了。而老人則不行,在女兒家,每天就對着孩子,沒有別的生活,和女兒之間的不愉快無處發泄,最後累積起來,無限放大。這樣一次次鬧得兩代人心力交瘁。最終的結果就是父母回去了,再住下去,對雙方都是折磨。

不能跟父母好好說話,簡直是中國家庭的常態,有了孩子更加劇了衝突。本來,親人之間一個隨便說說,一個隨便聽聽,是親密關係中可貴的交流和深層的愛護。去呵護一個不會表達的幼小生命,怎麼愛,怎麼行事,關係越親近,越不介意彼此如何表達各自的意見,這樣一來,兩代可能會發生激烈的衝突。

侯奶奶是一位退休的科技人員,老伴兒也退休了。她只有一個兒子,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工作特別忙。兒媳在一家很大的媒體工作,本來她不想要孩子,說工作太忙,沒有精力帶。是爺爺奶奶說服她,讓她抓緊時間生一個。孩子生下來以後不必她帶,老人承包了。

侯奶奶不明白隔代教育有什麼不好,她和老伴兒盡心儘力,可還是落了不少埋怨,也弄得滿心委曲。孫子生下來之後,一直是侯奶奶照看,上學也在奶奶這兒。孩子挺聰明,身體也好,性格活潑開朗。老兩口都特別喜歡這個孩子。可兒媳婦整天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為早教砸進去那麼多錢就不說了,一點點小,又是游泳,又是數學,天曉得孩子能接受多少?反正是大把花銀子。奶奶看不慣,可是不敢說。她不想因為自己不具備新知識,阻止孩子去學,因之耽誤了孩子。孫子稍大一點兒,兒媳就開始今天讓孩子學鋼琴,明天讓孩子學奧數,把孩子累得什麼都不想學了。奶奶和兒媳對立得不得了。孩子星期六一整天在補習班上課,4點鐘下課了還要往新東方趕,去學英語。周日又是航模,又是繪畫,孩子不是機器,誰吃得消?

孫子本來學習還可以,但是兒媳婦一定要找關係把他轉到超常班。在這樣的班裏,孩子的學習沖不到前面去,就開始厭學。挺好一個孩子迷上了玩遊戲。奶奶覺得這是給逼的。她抱怨兒媳,兒媳婦更抱怨奶奶,說孩子現在這樣都是生生讓奶奶給嬌慣出來的。弄得大家都挺不開心。這還是小事,關鍵是這孩子怎麼辦?不住奶奶這兒,回他自己家,父母上班,回來得晚,他不就更方便玩遊戲了?放在奶奶這兒,人坐這兒看書,心不在這兒,學習能好得了嗎?學習出問題,老人也擔不起這個責任。真是讓人發愁。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不如從小不管這孩子,倒也能得個清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這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有幾方面應該注意:

第一,要相信孩子,允許孩子有一個成長過程。

父母和祖輩得把如何養育與同孩子的溝通放在第一位,不可相互指責。兩代人之間的意見分歧會直接影響孩子。孩子自己有沒有願望多學一點?對什麼有興趣,想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些家長應該有所了解。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孩子的願望,一味地替孩子決定。如果母親工作太忙,而孫子跟奶奶溝通比較好,不妨請奶奶多了解一些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側面告訴兒媳,讓她在做決定時好有個參考。孩子的成長是一維的,不可逆。兩代人之間的是非對錯,比起讓孩子健康成長就是次要的了。

第二,對孩子來說心理成長比創造學習機會更為重要。

從一個熟悉的學習環境,換到一個新的環境之中,孩子的心理會出現很大的波動。無論這個環境有多好,幫孩子完成這個適應過程非常重要。如果母親忙得顧不上,爺爺奶奶也許可以留意一下這個問題。當然,要老人不但照顧孫子輩生活,同時還兼帶做心理調適工作,是苛刻了些。但是對孩子而言,這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當初爺爺奶奶的大包大攬是不夠慎重的。對父母而言,無暇顧及就暫不要考慮要孩子。讓老人承擔全部的養育責任會讓爺爺奶奶力不從心。

第三,重要之處在於喚起孩子的學習熱情。

重新喚起孩子的學習熱情,把精力從對虛擬世界關注轉到自身學業上來,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得試着做一做。停止家人彼此間的抱怨,因為這樣做無濟於事,還會產生負面效果。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他感興趣的活動,引導他系統學習,多學些知識,或許能重新喚起孩子的學習熱情。

第四,激發孩子的進取心。

要注意抓住孩子在學校里的點滴進步並加以肯定,從而激發孩子的進取心。一般12歲之後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覺醒,開始進入青春反叛期。這時候無論是做父母的,還是爺爺奶奶,都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隨意指揮或輕率指責,這樣做會引起孩子反感。家長越想讓他做什麼,他越是不肯做。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越發與家長對立起來,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第五,老人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

老人不必因為孩子的成長有曲折就太焦慮,已經盡職了,只能讓孩子走自己的路。兒媳的指責是出於她的無奈與焦慮,知道是她的誤區就行了,不必因此讓自己情緒太沮喪。做父母的責任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承擔,轉嫁到老人身上沒有道理。不必去計較,這層意思與兒子說清楚既可。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對別人的感受負責,凡事只能儘力而為,不必強求最佳效果。

第六,聽到不中聽的話,正確歸因。

兒媳說了不中聽的話,把這歸結為她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心情不佳,還是歸咎於她的品性有問題,或是不懂得知恩圖報?如果歸為外部原因,老人的心情會好一些,如果預期兒媳可能會有諸多不滿,自己也會因之變得惡狠狠,甚至誘發出敵意。

婆媳相處,情願多讓對方感覺虧欠,這樣才會越處越親。總覺得付出太多,回報不足,委屈會讓人變得挑剔,降低承受力。開誠佈公地爭取自己應得的一份,一切說在明處。給孩子以足夠的理解與愛心,日子才會過得有滋有味。

隔代養育需自願

隨着第一代獨生子女陸續成為父母,隔代撫養變得十分普遍,兒童兩歲半前隔代撫養的比例高達70%。幫助小輩是應該的,也希望兩代人能相互照應。但是前提是自願,得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在努力照顧好自己的基礎上,不必勉強。避免一旦期待落空,會造成失落。

按說養育孩子主要應該由孩子的父母來擔當。現在獨生子女一代多數依賴父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對老人的剝奪。無論如何,老人並沒有責任幫助帶大第三代。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人的交往中,不應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愛的綁架。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不應以愛的名義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人有時候會對最親的人提出最無顧忌的要求,甚至是命令。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戀人、母女、父子之間。不能以愛的名義強行控制他人,不能要求親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有的老人並非拒絕照看孫輩,只是不想被勉強,覺得這樣不舒服。有位奶奶覺得她自己真有點弄不明白父母的責任究竟有多大,不清楚怎麼做才合適。她兒子今年30歲了,家裏添了一個孫子。兒子搞社科研究,兒媳是電台的編輯,工作很忙。現在孩子交給外婆看着,老人也很盡心。但是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不一樣,兒子和岳母之間鬧了很多不愉快。兒子希望奶奶把孩子接過來,請一個保姆來帶孩子。

為這件事,奶奶愁得不得了。如果她能帶,早就上手幫忙了。可是一方面她身體不太好,另一方面自己還有研究課題,精力也不夠。兒子小的時候是外婆帶大的,她本不太會帶孩子。要兒子湊合接受他岳母吧,很困難。平日裏雞零狗碎,並無多少原則可講,兩個沒有多少感情可言、各自處事方式不一致的人,在一個接觸甚密的空間裏朝夕相處,有點兒不人道。況且兒子是晚輩,更不可能有太多的表達空間。如讓小兩口自己帶,他們工作忙,整天不着家,把這麼小的孩子扔給阿姨,一扔一整天,這樣的做法又讓人不放心。她真不知道母親的責任究竟有多大,怎麼管了一代,還要管一代?不管吧,不放心;管吧,又力不從心。岳母看,兒子還看不慣人家;讓兒子委屈,為娘的又心疼。

這母子二人都存在心理斷乳問題。雖然她兒子已經30歲了,但也是獨生子女中的一員。也許他們母子之間一直溝通得很好,有很多默契,他已經習慣在生活和心理上依賴母親。母親也一直有處處想保護兒子的衝動,有不讓兒子受委屈的母愛之心,所以才會內心不安。

事情沒有母親憂慮得那麼嚴重。假如奶奶來帶孫子,在教育理念上就與兒子、兒媳完全一致嗎?兒子信任母親,兒媳未必如此。要麼父母不插手,奶奶怎麼安排他們不管。這樣對孩子成長也不見得好。代溝總會有的。是不是兒子總是以自己母親的標準來衡量岳母,少了寬容,多了苛刻?假如是這樣,做母親的不妨提醒兒子,即便他對岳母沒有感情,也應該心存一份感激,畢竟人家是在幫你帶孩子,多肯定老人的優點,這樣關係才能處好。

退一步說,兩位老人都不介入,他們也未必帶不了孩子。找一個合適的人,嘗試着帶上一段時間,或許能帶得不錯。子代面對複雜的父代干預,找人幫忙也是權宜之計。無論按哪種方式,都存在磨合與適應。兒子大了,母親不能替他事事考慮周全,應放手讓他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母親有自己的生活,不必為了兒子的願望強勉。如果真這麼做,一旦帶孩子時鬧出矛盾,自己會後悔的。不要把30歲的兒子當小孩子,過於焦慮於事無補,只要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就可以了。

獨生子女一代做父母的特點是生活能力較差,但大多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在生活上多依賴自己的父母,但在教育理念上卻與父母有巨大差異,與上一代產生分歧與衝突是很自然的。很多時候衝突並不是由多大的事情引發的,小事也可能成為矛盾爆發的導線。潛意識的委屈,生活方式和習慣的不同,都有可能導致衝突。長期處於代際衝突中的第三代,其人格發展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為了避免這點,不妨注意以下幾項:

第一,盡量別在孩子面前發生情緒衝撞。

作為祖父母,首先要遵從孩子父母的決定和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避開孩子,心平氣和地討論,彼此達成協議,減少衝突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第二,認老、服老,才是使老人保持開放心態的最好方法。

不必認為自己是過來人,就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慣照料孩子,認老、服老,才最有利於老人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兒女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要多從不同角度出發,看看到底哪一種方式更有利於孫輩的成長。不必去計較誰對誰錯,畢竟讓孩子健康成長是兩代人共同的心愿。

第三,撫養、教育的主要任務還是讓孩子父母來完成。

意見不一致,最好放平心態和兒女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千萬不要彼此埋怨。如果意見不能一致,不妨按子輩的意見辦。您只是幫助別人,並不是在帶自己的孩子,做主的應該是孩子的父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上一章下一章

四、三代人相處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