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懂得,沒必要被瑣事耽擱

讓孩子懂得,沒必要被瑣事耽擱

讓孩子懂得,沒必要被瑣事耽擱

小孩或許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會將自己的心思糾結在所有的事情上。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也不管事情值不值得關注,他們都可能會因為這些事情而打亂心思。尤其是一些小事情,根本不應該讓孩子“放在眼裏”,免得讓孩子長大后變得“婆媽”。

爸爸媽媽們經常會聽到孩子說“媽媽(爸爸),作業本讓我弄壞了,寫不了作業了”,“媽媽(爸爸),今天小明在老師面前說我壞話了,我很不開心”,或者是“媽媽(爸爸),我的校服髒了,老師肯定會說我的”。這些事情或許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值得關注的事情,孩子也會因為這些事情而消耗自己很大的精力,但是家長要懂得正確引導孩子,畢竟作業本壞了可以換一個新的,小明說兒子壞話老師也未必會相信,校服髒了也不會影響到學習。

孩子從小就應該知道什麼事情是關鍵所在,這樣在他長大之後,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才會找准關鍵和最重要的點,不會避重就輕,更不會因為小事情而耽誤了大目標。而爸爸媽媽在孩子面臨一些小事情而糾結的時候。要幫孩子分解這些小糾結,然後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才是值得去關注的,什麼事情是值得去糾結的,從而讓孩子能夠把握住重點,不至於在以後遇到同樣的小事情的時候不知所措。

五歲的貝貝總是不能自己做決定,比如去超市買玩具或者零食,同一款的玩具或食品,他總是選來選去,媽媽跟他說都是一樣的,隨便拿一個就好,但是他還是要選來選去,不能決定拿哪一個好,往往最後都是媽媽幫他選擇的。

木木每次寫作業都非常慢,總是把寫得不太好的字描得特別重,最近兩個月,開始出現說話重複,當他想把一件事說明白的時候,同樣的一句話,常常重複四五遍,而且做事總是不放心,比如收拾書包,他會閉起眼睛想他已經收拾的過程,以確認是否沒有什麼遺漏,關門時,他會反覆推門,看是否關上,總之做什麼事都覺得不放心,需要反覆驗證。他下課後會看好幾次課桌,總擔心東西落在那裏。去姑姑家,明明知道自己只帶了個背包和一個錢包,會打電話反覆多次地問媽媽是不是只帶來這兩個包。

小雪已經上高中了,她有一個習慣,就是經常要洗手,每次中午睡覺前總是要洗好幾次手,似乎有潔癖,而且洗澡的時間更長,弄得寢室里的同學都對她有意見。做題時,對於一道剛做完的題,她總擔心會算錯,總要重複算好幾遍。

孩子因為年齡小,有時候認識不到什麼事情是小事情,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做出正確的引導。當孩子在小事情上糾結的時候,應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意識到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久而久之,孩子才會分清事物發展的主次,不再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

生活中,爸爸媽媽們要怎樣幫助孩子擺脫小事的困擾,關注更為重要的事情呢?

(1)認真地給孩子分析什麼原因才是阻礙他實現目標的關鍵

有些家長可能在聽到孩子抱怨的同時,會跟着孩子一起抱怨。注意,千萬不要這麼做。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從而幫助孩子找到值得去關注的步驟,讓孩子忽略在小事情上的糾結和不快。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學會自己去分析和克服。

(2)意念訓練

當孩子糾結於某些小事不罷休時,爸爸要幫助孩子用意念努力去對抗這種現象,使緊張恐懼的心情得以放鬆。並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以分散兒童的注意力。當然,要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一定要有毅力。多數孩子經過反覆訓練以後,這種現象才會逐步消失。

(3)行為療法

對於單純用意念不能對抗的現象,可以採用“行為對抗療法”加以矯正。行為對抗療法基本上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過程,它把刺激與糾結行為反覆多次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使之與原來的行為相對抗,以消除原有的錯誤行為。家長們可以參照這個做法:在孩子右手腕上套三根橡皮圈,一旦婆婆媽媽反覆糾結,如反覆計數、反覆檢查等時,立即拉彈腕上的橡皮圈,強行提醒自己。

(4)培養愛好

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外界接觸,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如唱歌、跳舞、聽音樂、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腦興奮灶,去抑制那些糾結行為的興奮灶,轉移注意力。

(5)父母要糾正自身的不良性格

如果父母本身有性格偏異,如特別愛清潔、過分謹慎、過於刻板、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等,孩子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改變孩子的習慣,父母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這一點甚為重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上一章下一章

讓孩子懂得,沒必要被瑣事耽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