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忘的一個聖誕節

最難忘的一個聖誕節

去年聖誕夜,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在溫暖的室內享受大餐,而是頂着漫天飛雪,奔波在從明尼蘇達到芝加哥的高速上。這條路要開十個小時,我是帶孩子們滑完幾天雪,連夜往回趕,家裏還有誘人的禮物等着呢。

儘管我們平時很少去麥當勞,但旅途中遠遠看到明黃的大M,總覺得很親切。飢腸轆轆間照例停到一間M店前,聖誕快樂的問候撲面而來。吃飽就有了精神追求,重新上路后倆娃開始央求我講故事,還要關於聖誕節,而且不是耶穌誕生在馬棚什麼的。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怎麼成了“講那過去的故事”的媽媽了呢?只不過從高高的谷堆旁邊,變成了在飛奔的汽車裏面。其實我的老底早被孩子們掏空了,所幸跟聖誕節掛邊的還真有一個。

那是我來美國后的第一個聖誕。學校12月中旬放假,剛好在一家中餐館打工的朋友因手腕扭傷,推薦我去代工。二十年前,留學生打工司空見慣。

轉眼到了聖誕節。平日我坐公交車出行,因為過節期間公交車不運行,所以朋友開車去送我。餐館十一點營業,我提前十分鐘到達,奇怪的是一拉門,沒開,扒窗戶往裏望,黑黢黢的。我迷惑不解,左右看看,整個街道靜悄悄的,只有些許清凌凌的小雪砢,無聲地灑落着。

回頭再找朋友時,除了兩行車印,哪裏還有她的影子。我想打電話,可街上的公共電話要投硬幣,我兜里倒有幾塊錢—說來好笑,那是準備應付打劫的—但都是紙幣,只好在空空的街上東遊西盪,希望能碰到個人換鋼鏰。

經過咖啡店,路過海鮮館,穿過停車場,拐過幾個街角,還是連個人影也沒有。當時氣溫零下七八攝氏度吧,我的黑短裙和小外套漸漸抵禦不住寒意了,滿眼華麗濃郁的節日裝飾,看着也多了幾份凄涼。我開始心慌,連失聯已久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都想起來了。

終於,地平線上出現了兩個女人的身影,我穿過馬路迎上去,令人失望的是她們也沒帶硬幣。其中一位指着不遠處一棟建築讓我去那試試,說完就繼續匆匆趕路了。我沒太明白她的意思,可別無選擇,只好滿心狐疑地過去了。

天壤之別,只隔着兩道門。這棟建築裏面不但有人,而且熱鬧非凡,聖誕樹散發著清新的松香,鮮紅的絲帶和金色的吊飾鱗光閃閃,悠揚的聖樂裊裊環繞,一派歡快的景象。前台一名青年女子,見我進來滿面笑容。我手裏捏着一美元紙幣,像見到了救命恩人:“你好,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她笑得更甜了:“當然可以,不過你不用付錢的。”不等我說第二句,她示意邊上一個女孩馬上帶我往裏走。

那是一道長長的走廊,兩邊地上東倒西歪地坐了不少人。老美喜歡席地而坐,本沒什麼奇怪,奇怪的是這夥人都盯着我看,有的還咧着嘴笑,好像哪裏不對勁兒又說不出來,有些詭異。走廊的盡頭是后廳,有一溜鋪着白桌布的長條桌,和來來回回的很多人。沒容我反應,女孩拿過一個裝滿食物的盤子遞上來,兩隻明晃晃的炸雞腿特顯眼。

這是要幹什麼?我不明就裏,本能地推讓着。“給你的,別客氣!”女孩耐心地端着盤子。這時幾個衣冠不整的人也圍攏過來,有男有女,笑嘻嘻地勸我說“吃吧吃吧”。我懵了,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吃過飯了。”“吃過還可以再吃啊,味道不錯呢!”有人邊說還邊拉我過去坐。

為什麼會給我飯吃?我為什麼要吃飯?我挺害怕的,但堅持拒絕。女孩疑惑地問道那你想要什麼呢,我說想換幾個鋼鏰打電話。電話在前廳呀,她放下雞腿又帶我原路往回返。我又被檢閱了一次,這回我看清楚了,那些席地而坐的人中間有頭髮凌亂的,有門牙缺失的,有不停傻笑的,還有吹起口哨的……

青年女子再次跟我確認我是不是真的不需要吃的—至此我也不知道演的是哪出—我重複只需要個硬幣打電話。她哦了一聲,摸索一陣掏出兩個25美分的硬幣,也不要我的一美元。於是在這個聖誕夜,我討到了人生的第一筆錢。

原來,節日裏餐館比平時晚開一個小時,我第一天打這個工,別人不知道我不知道,因此忘了提醒我。經過這番折騰,時間也快到了,直到離開那座樓,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

大冷天的被扔到街上,又在流浪漢堆里被混飯,聖誕節啊,這麼凄慘的遭遇讓大家笑彎了腰。大廚告訴我那個樓叫YMCA,是個健身場所,但不知道它還管飯。還有人說以後炒了老闆魷魚,知道去哪兒要飯了。廣東人愛喝例湯,但我更喜歡啃熬剩的豬骨頭,因此總被戲稱屬狗。老闆盛了一大碗肉骨頭端給我,說了聲今天你可不能給我搞砸了。在他這兒就算是給我道歉了。

食客很快就到了,因為其他餐館都關門,一整天都人滿為患。一直忙到半夜收工,我緊張得連一口水都沒喝,根本沒察覺過了那麼久。過節果然很好,當天賺到的小費就有240美元,不過杯盤刀叉長久都在眼前盤旋,以至於我後來不管走到哪,看見桌子上有東西就想收走。

聖誕清晨走出餐館,世界一片璀璨,YMCA依然燈火通明。

YMCA,全稱YoungMan’sChristianAssociation,基督教青年會,是一個1844年成立於倫敦、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會團體。它按照服務他人的精神,通過普世的志願活動,涉及教育、文化、技藝、體育和社團等事務,創建以來對發展青少年健康的身體、頭腦和心靈貢獻巨大。

YMCA的創始人叫喬治·威廉姆斯,1821年生於英國西南一個農莊,小時候是個沒心沒肺滿口髒話的小混混。十幾歲時被家人送到城裏的布店當學徒,開始接觸到教會,並成為了一名基督徒。二十歲時他去了倫敦一間布店打工,幾年後當上部門經理,同時也進行福音宣傳。後來他娶了老闆的女兒,又寫下一樁窮小子愛上富小姐的傳奇故事。

當時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大批的農村青年離開故土,湧入城市,在各類工業企業做工。但在農轉工的過程中,這些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狀況問題百出,從無所事事、精神頹廢,到酗酒賭博成風,嚴重的甚至觸犯法律。喬治見狀深感不安,召集同行創辦了一家慈善機構YMCA,讓民工們免費居住,鍛煉身體,尋求信仰,過健康的生活。後來他還遊說大老闆,也就是他的老丈人,掏腰包把這種慈善行為擴展到其他行業。

到了1851年,YMCA遍佈於歐洲、澳洲、美加等主要工業國家和地區,不久又組成了YMCA世界協會,更利於青年會間的相互協作。它根據《新約·馬可福音》的經文,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為會訓,意思是不要他人為我,而是我為他人,通過堅定個人信仰,推廣社會服務活動,改善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環境。

20世紀后,YMCA逐漸從對個別青年施加影響,擴大成為推行社會改良、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的基督教外圍團體。進入21世紀,性別平等、種族主義、環境保護、婦幼權利、戰爭與和平、可持續發展、全球化挑戰、不同信仰和意識形態間的對話和合作等,都成為YMCA的議題。

美國現今共有2700多家YMCA,提供各種有益的活動,平均年受益2100多萬人。而使這個龐大機構成功運轉的,只有2萬名正式僱員,其餘600萬皆為志願者。

慚愧的是,很長時間我都以為YMCA只是健身房。不過體育鍛煉的確是YMCA倡導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比如籃球和排球,可謂家喻戶曉,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它們都是YMCA的體育老師發明的。可見如果沒有YMCA,就不會有NBA,也不會有中國女排了。

聖誕夜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食宿也是YMCA的慈善活動之一。看到一個捏着一美元的女子走進來,瑟瑟發抖可憐兮兮,除了是來要飯的,他們絕不會有第二種想法。畢竟有些苦澀,若非孩子們想聽故事,我大概不會主動講的,而他們原本期待的也不是這樣,而是諸如我得到什麼禮物,或者不用上學之類的。但儘管後來日進240美元成為小事一樁,手機可以無限狂打,聖誕過得華華麗麗,我始終為那一天而驕傲。

暑假開始了,小的們第一次報名參加YMCA的戶外營。他們將參加游泳、划船、釣魚、潛水、騎馬、伐木、露營、打球、徒步旅行、攀爬網陣等,並被要求學做誠信、獨立、合作、助人、堅韌和擁有體育道德的營員。培養健全人格,建立美滿社會,一位英倫布商160年前的理想之花仍遍地開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世間的美好,不多也不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這世間的美好,不多也不少
上一章下一章

最難忘的一個聖誕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