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45章:鐵是怎樣煉成的

劉瓔有個疑問一直解不開,那就是古人是如何生產出熟鐵的?現在廖凱的冶鐵工場開工了,他終於看到了熟鐵是怎麼煉成的了。他不得不驚嘆古人也不簡單,也是有智慧的,雖然古人對鋼鐵成分的理論研究沒有搞得很明白,但是在實踐中也摸索出鋼鐵的基本分類和特點,並且摸索出對應的冶鍊方法。

很粗略地說:含碳量高是生鐵,含碳量低的是熟鐵,介於二者之間的就是鋼。

上面這句話太粗略了,但是對於外行科普還是很明了。

在煉鐵的爐窯里,鐵礦石與煤炭混合在一起燒,達到鐵的熔點后,礦石里的鐵就融化了,去掉渣滓就剩下鐵了。這個鐵水凝固成鐵塊就是生鐵。

古人的冶鍊辦法很簡單,劉瓔一看就明白了。

劉瓔看到兩個工匠抬着一個容器到出鐵水的口接着。融化的鐵水流到容器里。

這個容器的樣子像個極粗苯的盆,裏邊的口徑大約一尺,外圈有兩尺多,就是壁厚特別厚的一個盆。製造材料當然是耐火的,不能被鐵水衝垮。其大小要兩人能夠抬着走,大了肯定抬不動。所以它的容量就是幾十斤的鐵水,不會太重。

這個古怪特別的容器就是生產熟鐵的裝備了。作為懂得一些工業知識的劉瓔來說,這東西就類似於現代的鍊鋼轉爐,原理相同,就是技術太原始了。為此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土轉爐”吧。

看到這裏,劉瓔恍然大悟,原來古人有這樣的方法。

下面還有工序,劉瓔按自己的知識猜測,下面應該是氧化過程。

劉瓔看到操作的匠人都身上蓋得嚴實,有厚布圍裙、上衣、手套、帽子,臉上也矇著布。他看那個裝鐵水的盆,就是土轉爐,裏邊的鐵水噼噼啪啪的爆出火星,向外噴射。

“小孩子,這有什麼好看的?離遠點,小心燙傷你!”

一個工匠抓着劉瓔的胳膊就往旁邊拉。劉瓔知道他是好心,所以也沒反抗,順從地跟着退到邊上。

工匠沒有發火是知道這個小孩是廖爺的跟班,但是不知道名字。能在廖爺眼前的人都是親信,他看廖爺的面子他們不敢失禮。

兩個匠人抬着土轉爐到一個專用工位放下。這處“專用工位”立着一段木板矮牆,牆後有個一尺高的台階,一個工匠站在木板后的台階上,在木板牆上方伸出手裏拿的長長的棍子。不是木頭棍子,是鐵棍子。去攪動土轉爐里的鐵水。這一攪動則火花暴起,向四周噴射。

他們的服裝和木板牆都是阻擋火花的,防止燙傷。

攪動的越快,火花飛蹦的越激烈,好似鐵水沸騰了。

經過一段時間,攪動引起的火花越來越少了,這道工序就完成了。濾掉渣滓,鐵水倒入模具(地面上開的溝槽),鐵水降溫固化后變成鐵塊。這鐵塊就是需要的產品:熟鐵。

劉瓔終於知道了,古代的熟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古人得到了生鐵和熟鐵,然後才是鋼。

由上面的過程可知,古代的鋼鐵產量極低。

生鐵每次產量是一個爐窯的容量,此時的爐窯水平一般是一兩百斤。熟鐵每次產量是一個土轉爐(盆)的容量,一次幾十斤。而鋼每一次產量就是匠人捶打的那一小塊,只有幾斤。

產量的確很低,非常低!現代里說鋼產量有多少萬噸,在古代是多少斤。鐵器因數量少而珍貴。鐵又是製造武器的原料,並且獲利高,因此官府要控制,於是就有了官府專賣。

相比較而言,生鐵產量最大,成本最低,價格最便宜。熟鐵次之。鋼產量最小,成本最高,價格也最貴。

看了煉鐵的過程就可以知道,這時候的鐵製品不但產量小,質量也不會高。可是古代也不是沒有好鋼啊,我們經常在歷史故事中看到有名的寶劍、寶刀,那都是用百鍊鋼製造的,但是非常稀少而且昂貴。

例如三國故事裏曹操命人製作了五把寶刀,竟然耗時三年!還有些故事說,著名的寶劍竟然是工匠用了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製成。這些刀劍都是價值連城,堪稱無價之寶。

古人耗費這麼多時間,所追求的就是鋼的質量。一是硬度強度,二是雜質少,金屬內部質地均勻。這就需要無數次的鍛造和測試。因為缺少理論指導,一切都靠試驗,一次一次的試,還經常走回頭路。所謂回頭路就是品質下降了,前面都白乾了,重頭再來。

像沒頭蒼蠅一樣的亂撞,不知道那一次運氣好,只是憑着匠人的執着之氣。這種干法哪能時間不長呢?用畢生精力造出來一把寶刀的是幸運者,失敗者必然更多,否則那寶刀就不值錢了。

。。。。。。

廖凱看到劉瓔對冶鐵有這麼高的興趣,他也是有點奇怪,是不是小孩子對新鮮事都感到新奇呢?他自己也很忙,這麼想一想也就算了。他還特意對劉瓔吼了一嗓子:“小英,靠邊點,別添亂,小心我揍你!”

展七雄很有眼色,拉着劉瓔到一處安全的角落,並告誡他不要亂跑,說鐵水燙人可不得了。

他們兩人站的地方遠離熾烈的煉鐵爐,但是整個工場都很忙碌,他們旁邊也有人在幹活。

這種冶鐵的工場主要出產鐵原料,他們的產品是鑄鐵塊和熟鐵塊,沒有或者很少有民用產品。這就叫術業有專攻,從鐵礦石冶鍊成鐵是他們的專業,進一步的鐵製品由下游作坊完成。

比如生產農具的作坊就買入他們生鐵塊,融化了鑄造農具。鐵匠爐買熟鐵鍛造成各種工具,比如菜刀、剪刀、鐮刀等等。軍隊裏有專門的匠戶購買鐵原料打造兵器,如此等等。

這種分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質量。冶鐵工場從礦石冶鍊出的鐵原料含雜質多,品質粗糙。而鐵器製成品的生產者在二次冶鍊或鍛造生產中需要提高材料質量,另外也要按工具用途改善性能。這些五花八門的要求由眾多專業的小作坊,小鐵匠爐去完成,冶鍊場沒辦法做得那麼細。

這就是行業社會分工,眾多行業互相關聯,形成一種生產的生態環境。

原則是這樣的,但是成品利潤更高,所以冶鐵作坊不光是賣鐵塊子,也有少量成品的生產,畢竟日用品更賺錢嘛。

他們生產的日用品數量不多,都是大路貨,而且是比較簡單的,比如鐵鍋。

家家都需要鐵鍋,因此銷量大,生產出來不愁賣。它技術含量低,幾千年了,鐵鍋還是鐵鍋,樣子也沒變。

廖凱的工場就生產鐵鍋,劉瓔與展七雄現在站的位置就是干這個活的。這讓劉瓔有幸看到古代的日用鐵器的鑄造過程。

不管古代技術水平多低,工具多麼原始,其工藝過程與現代還是一樣的,每個步驟都不能少。

“工藝”,就是製造過程和技術之統稱。技術性很強,積累了人們的智慧,還經常有奇思妙想,所以有個“藝”字。

現代人劉瓔生活於工業環境,他是懂鑄造過程的,因此他看着眼前工匠所做的活計,一看就明白。

這些工匠所乾的活就是鑄造鐵鍋。

那邊放着一溜好幾口鍋,鍋的口徑大小不一,都是普通家庭常用的。但是他看到的這些鍋它不是鐵的,是木頭的,並且在鍋底中心部位多了個木頭橛子。

劉瓔知道這東西叫“木型”,是鑄造鐵鍋的原型。鍋底處多出來的那個橛子是澆築口,就是鐵水從那兒澆進來。所以成品鐵鍋的鍋底都有個臍子,那是打掉了澆注口留下的痕迹。

不管鑄造什麼產品都要先有個木頭模型,就類似於這個木頭的鍋。

在鑄造產品中鍋的形狀太簡單了,因而工藝過程也最簡單。

劉瓔看到忙碌的工匠們抬着圓形的箱子,這個箱子是鐵的,是網格的,也就是不封閉,有窟窿。箱子形狀是與木型配套的,木型是圓的所以它也是圓的。劉瓔知道,這箱子叫“沙箱”。

工匠們用兩個沙箱把木型扣在中間,捆綁成一體,然後就往裏邊裝沙子。這些沙子是有粘性的,是因為沙子裏邊有添加物,目的是固定成型,不能是一盤散沙。

工匠們往箱子裏邊填充這種沙子,還不斷地敲打震動壓實。木型就在兩個箱子的中間。然後翻轉箱子,往另一個箱子裏同樣填充沙子。

填充了沙子的箱子放到一起晾曬,目的是讓沙子固化,堅固,能保持形狀。

後面的步驟劉瓔也知道:

乾燥固化了的沙箱再一次被打開,取出裏面的木頭鍋。工匠們對砂型修修補補,填補缺陷,然後再次合攏兩個箱子。此時裏邊已經沒有木頭鍋的模型了,留下的是空間。

這樣的沙箱就可以澆築鐵水了,鐵水充滿了原來由木型佔據的空間,等鐵水冷卻后拿掉箱子,搗碎砂型,打掉澆注口,清理打磨,就生產出成品的鍋。

鐵鍋就是這樣製造的。

離開工場回家的路上,坐着轎子的廖凱心裏犯琢磨,他知道小英這孩子有點小聰明,可是工場裏煙熏火燎的這孩子沒有躲避反而什麼都想看,他是怎麼想的呢?

他扭頭看看跟着小跑的小英心裏想:回家得問問,看他心裏想的是什麼?

未完待續。

——第45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章:鐵是怎樣煉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