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三眼銃

第257章:三眼銃

如劉基那樣的聰明人也不了解大圓,他聽了劉瓔給他講述了大圓的基本情況,並且說已經修城池置官吏。雖然劉瓔說的簡潔,可他已經聽明白了,這不就是獨立王國嗎?

劉基的臉色嚴肅起來,顯然他感覺到了嚴重性。

道理是明擺着的,他孫子劉瓔如果在大圓立足,那不就是另一個琉球王國嗎?琉球作為大陸朝廷的藩屬國,依存於朝廷,但畢竟自成一統。比如高麗、日本等周邊小國。

可問題是劉瓔是劉基的親孫子,這種關係之下,劉基還能平安立於朝堂嗎?此時的朝廷把海外華人看做是背叛朝廷之人,皇帝可能會命令劉瓔回歸,或者劉基被當做反賊處置,這都是有可能的。

劉基的心裏已經明白了,要麼他孫兒回到大陸做一個安分的臣民,要麼他自己遠離朝廷,沒有別的選擇了。

他似乎是自言自語地說道:“都說‘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難道這話錯了?”

是啊,自古以來的讀書人莫不如此,包括劉基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學了一身的本領,不都是要貢獻給皇帝要為朝廷出力嗎?當然也會為自己謀得榮華富貴封妻蔭子。可是自己的孫子卻選擇遠離皇帝,遠離朝廷,在皇帝看來就是不忠不孝。

劉瓔接過這個話題說道:“天下的士子都盼着遇到明君,所以才念念不忘‘貸與帝王家’,可是明君也好,昏君也罷,皇帝的好壞是臣子可以左右的嗎?哪一個昏君手下沒有賢臣呢?可是,可曾有哪個昏君被賢臣感化而變為明君呢?為何朝代更替連連不斷?還不是昏君太多自毀江山。祖父,孫兒可是不想被帝王來決定命運,管他是明君還是昏君。如果遇到昏君就夠倒霉的了,可要是遇到暴君呢?他手下的臣子無論忠臣還是奸臣,都躲不過他的屠刀!特別是開國的皇帝,大多信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今的主公是什麼人誰又能知道呢?”

說到了朱元璋,劉基顯然有些不自然。這可以理解,在他接觸的圈子裏都是朱元璋的部下,也都是死忠的臣子,誰敢說朱元璋的壞話呀?恐怕抱怨的話都不敢。

劉基說:“難道孫兒你能預知?現在看着主公可是少有的明君呀。”

“孫兒我哪能預知未來呢?那不是成了神仙了嗎?我只是從歷朝的故事上看,不過孫兒認為祖父要小心提防才好。俗話說:同患難易,共富貴難,造反起家之人隨時都會想到別人會不會同樣造他的反呢?”

劉基是聰明人,這些道理不說他也懂,可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要是真的懂了也不會眼看着朱元璋一個一個地殺功臣而不能設法自保,導致最後同樣被害的命運。

不過今天有劉瓔的提醒,戳破了這層窗戶紙,相信他會特別的在意加小心了。

劉基問:“孫兒你去了大圓的事情可曾張揚開來?我在江寧倒是沒有聽說過,今天才知道的。”

“祖父,我和家裏人都是加着十二分的小心,外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到了大員的士兵和工匠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大圓,因為我們給大員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台員,所以他們都知道自己到了台員島,能知道台員就是大圓的並不多。”

“好,這就好。如此說來你們到了大圓的消息眼下還不會為人所知。”

劉基長出了一口氣,起碼暫時不會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了。

“祖父,您老人家已經功成名就了,孫兒希望您能急流勇退,離開是非場,如果能夠和我一起到海外,相信您老還能有大成就。”

聞聽此言,劉基詫異,他雖然有了隱退之心,可是此時的朝廷是把流亡海外看做叛逆的,所以這個彎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轉過來的。

因此他說道:“眼下說這個還為時過早,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

劉瓔費盡了心機終於讓祖父劉基有了隱退的打算,可是劉瓔隱約感覺他祖父的這個想法並不堅定,日後難免會有變故。但是按照原歷史的走向,朱元璋登基后很快就會對功臣下手,當然第一個倒霉蛋不是劉基,到那時,劉瓔今天所說的話還會再一次地起作用。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劉基應該能做出理性的抉擇。否則他就妄稱智者了。

原本的歷史上劉基是被毒死的,下毒者是醫生,趁你病要你的命!這個悲劇會不會重演呢?這就完全取決於劉基自己了。劉瓔的話已經說到了,並且還會再施加影響,可是能不能成事就看天意了。

該說的都說到了,劉瓔不再言語,就等着祖父吩咐些什麼就該告辭了。

可是劉基意猶未盡,沒有結束的意思,他又想起來那天家宴上的話題,於是他說道:“那天家宴上咱們說到了北伐之事,說到主公兵貴神速,快速北伐定會大勝。可是現在想起來能不能持久也有疑問。北方蒙古人的地域遼闊,遊動騰挪的空間很大,突然的攻其不備可以取得很好的戰果,但是也很難徹底消滅蒙元。蒙古騎兵還是有戰鬥力的,遷延時日他們總會得到恢復。即便在中原的蒙元軍隊腐敗了,可是蒙古大草原上還有數不盡的蒙古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因此恢復蒙古鐵騎的戰鬥力並不難。所以我還是擔心對蒙古人的戰爭會很艱難。”

劉基這樣說似乎信心不足,可另一方面足以證明他是有智慧之人,他已經預見到對蒙古人作戰的艱難。劉瓔是知道的,這是一場沒玩沒了的戰爭,竟然持續了兩百多年。

看老太爺有說話的興緻,劉瓔就配合說幾句,他問:“朱家軍不是接連打敗了張士誠、陳友諒嗎?與他們相比蒙古軍隊有什麼不同呢?對蒙古人作戰為何就更難呢?”

劉基:“孫兒你有所不知,與漢人相比蒙古人落後、愚昧、貧窮,但是他們的軍隊並不落後,他們騎兵的編隊和戰法也有自己的長處,他們沒有宋朝軍隊裏的層層官僚,編製簡單又實用,否則也就不能侵佔中原之地了。他們的戰法是經常採用小股騎兵試探,一旦發現薄弱部位就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實施衝擊。一旦攻擊受挫就立刻撤走,然後再尋找新的機會。他們騎着馬,速度快,這是他們的長處。此外蒙古兵長於射箭,他們的弓箭射得遠,可達兩百多步,兩軍對陣時箭如雨下。”

說箭能射兩百多步就相當於三百米了,這個說法就誇張了,正常數據應該是一百米以內。

作為佐證我們說個例子:現代射箭比賽的靶子距離從30米到70米分幾個檔次。現代的材料和製造工藝肯定強於古代,所以運動員使用的弓箭水兵不會比古代更差。參加比賽的是選拔出來的運動員,無論身體素質還是掌握弓箭的水平肯定更專業。以此作為參考,古代的弓箭射程充其量不會超過100米,合理的有效射程應該是50米,說300米肯定是誇張了。

口頭傳聞多有誇張,不能盲目相信,還是需要考證的。

劉瓔說道:“他們的弓箭能射這麼遠嗎?也是啊,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是明顯的,再加上善於利用弓箭就利不可擋。”

對於蒙古人善於用弓箭而漢人不行,這要說明一下。

蒙古人用弓箭,難道漢人就不能嗎?多製造一些弓箭不就行了嗎?弓和箭也不難製造,漢人的工匠手藝更好。

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在古代兵器中射箭是最難掌握的技術,拉硬弓需要臂力,射的准需要技巧,不是一日之功,好的弓箭手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蒙古人從小就騎馬射箭,牧民召集起來就是軍隊,每個人都是弓箭手。

可是漢人的士兵都是農民,他們會種地可從來就沒射過箭。徵召來的士兵只有簡單的訓練,會聽命令,跟着旗子跑就行了,就上戰場了。給他弓箭根本就不會用,硬弓拉不動,也沒有準頭。

可使用火銃就簡單多了,只要會裝葯,會點火就行。所以朱元璋的軍隊重視火器,使用火器的軍隊叫“神機營”,明軍中一直都存在神機營。

這就是蒙古軍隊有騎射優勢的原因,漢人的軍隊騎射是短板。

。。。。。。

劉基說道:“在平原上作戰騎兵速度快,往往是來不及殺傷,他們就衝上來了。所以古人才修長城,依靠城牆來抵擋騎兵。漢人的騎兵少,騎馬的本領也趕不上蒙古人,野戰會處於下風。”

然後話題一轉,劉基問道:“你父親和叔叔們都誇你聰慧,假如是你帶領軍隊與蒙古人作戰,你會有什麼辦法嗎?”

難怪劉基提起這個話題,原來他是希望從劉瓔這裏尋求辦法,來破解蒙古的騎兵。看來他們都把劉瓔當做非常之人了。

作為現代人,辦法總會有的,因為在現代里騎兵早就過時了,在現代的武器面前,騎兵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剋制騎兵用什麼辦法呢?簡單一句話,加大兵器的殺傷力,讓傷亡數超過騎兵的速度。最普通的武器就是大炮和機槍,大炮射程遠,殺傷力大,機槍射擊速度快,投放彈藥多,遠遠超過騎兵的人數和速度。

那麼此時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武器呢?當然不能脫離當前的製造水平。

劉瓔回答說:“祖父,孫兒的見識也有限,我說說看,可用與否還要祖父來評判。首先說的是在平原野戰,沒有城池,如果有城牆依靠那當然不懼騎兵了。野戰中,部隊不斷的移動,總不能隨時隨地修建城牆,所以只能靠武器。”

劉基:“靠什麼武器可以克服騎兵?說說看。”

劉瓔:“在野戰中,阻擋騎兵可以採用拒馬,也可以利用各種車輛排列成牆。各種大小火炮都是得力的武器,但是要打得快,炮彈威力大才行。大炮的缺點是機動性差,行軍不方便,射擊的速度非常慢,往往只打了一炮,後面彈藥還沒有裝完騎兵就已經衝上來了。這些祖父您都是知道的。說打擊速度比較快的現在只有弓箭,火銃的射擊速度太慢。但是有一種叫做三眼銃的兵器祖父可知道?”

“拒馬”是木料綁起來的三角架,作為障礙物擺放在陣前阻擋騎兵,軍中的車輛雜物等也可以臨時做拒馬來使用。這是野戰中對付騎兵的辦法。

劉基:“三眼銃?是火銃吧?沒聽說過。”

三眼銃是火銃的一種,火銃已經出現很多年了,劉瓔吃不準此時有沒有三眼銃?因此他才這樣問。按歷史記載,在明朝後期的軍隊裏普遍使用三眼銃。從劉基的回答看現在還沒有。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7章:三眼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