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商亡

第5章 商亡

公元前1045年,年末。距離孟津會盟又過了兩年。

武王圍坐火爐旁,不停的搓手,長嘆連連,長期的失眠,綿綿的憂慮,導致這個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提前進入老年,兩鬢斑白。

以方周彈丸之地,要推翻五百年的商朝,何其簡單,人人都有反帝之心,卻無反商之心。當時皆以商為正統,如果周想取代商而立,會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比較出名的是方周的重臣伯夷和叔齊,在周取代商后,二人因“不食周粟”而餓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的做法(造反)又是否正確,又時至天災飢荒之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拖得時間越久越不利。

這時,姜軍師興沖沖的走進大帳,告訴了武王一個消息:

太師比干反帝計劃被帝辛發現,微子反覆勸其逃跑被拒(“不顧行遯”),已被帝辛殺害。少師箕子裝瘋賣傻,已被帝辛囚禁。微子派人發來書信后不知去向,帝辛滿城在找。

給出的建議是事不宜遲,趁大商空虛,朝歌動蕩,武王當振臂一呼,易行天道。

給出的具體措施是迅速聯絡各方反商方國、諸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派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瓦解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

然後從懷中取出周公姬旦提前寫好的檄文(後世稱為《牧誓》),展現在武王面前,斬釘截鐵的表示此此檄文定能激起群憤,同仇敵愾。

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準備工作做的很充備。

檄文,為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在《牧誓》中,周公姬旦列舉了商紂王的四條罪狀:聽信婦人的讒言(實指妲己)、不祭祀祖宗和上天(遏制神權)、重用四方逃亡的罪犯(飛廉、惡來等)、不用同宗兄弟(比干、箕子和微子等)。

《牧誓》中所列的四條,在我們今天看來很平常,也很有開拓創新的精神,能夠廣開言路、不迷信、唯才是用、集中皇權,很有積極進取性。但在當時的奴隸制環境下,足以稱為彌天大罪,不容寬赦,單是其中一條就當誅伐。

武王邊看邊點頭,心情激越,連聲說好:“迅速派人聯絡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國”,稍微頓了下,“還有上次的八百諸侯,共商反帝大事。”

大商,我又來了。

公元前1046年元月,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一個月後,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國及諸侯會合,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總數達五萬人。

聯盟軍隊士氣鼎盛,從汜地(今滎陽市汜水鎮)渡黃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輝縣西北)折而東行,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

同年二月,武王率領聯軍,陳兵牧野,在這裏,武王將於帝辛展開一場世紀之戰。

終於動真格了,來的再也不是是騙吃騙喝的小諸侯了。

沒想到來的如此迅速,帝辛很着急,着急的原因很簡單——沒兵。

準確的說,除了守城的禁衛軍外,沒有用於實戰的軍隊。

攸侯喜早在一年前就被帝辛派去征討東夷,接到救援大商的命令后,急忙處理了東夷戰事,帶領二十五萬大軍日夜奔襲靖難。

但是大軍調動絕非一日之功。

大臣惡來建議,堅守不出,待勤王軍隊殺到,裏應外合,一舉殲滅武王聯軍。這個建議很好,後世的史學家也認為很好,如果帝辛堅守不出,極有可能扭轉戰局。

我也認為很好,如果排除微子這個定時炸彈外。

但是帝辛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城外聯軍乃是一群烏合之眾,出於各種目的集合到一起,只要大商的正規軍一出現,這些方國、諸侯的軍隊就會土崩瓦解,在大商軍隊的衝鋒下四散逃命,自顧不暇。

雖然兵力不足,但還是要出兵,否則只會讓聯軍笑話,對大商威嚴有極大影響。

然後帝辛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城內所有的青壯年奴隸編入軍隊,正規禁衛軍在後面督戰,對止步不前或者逃跑的奴隸就地處決。

這個辦法看起來是好的,因為統計這些奴隸時候,達到十六七萬之眾,按照帝辛的想法,十六七萬奴隸吐口唾沫都能淹死武王聯軍,棉花拳頭都能打死人。

這個辦法還能解決一個現實問題——糧食不夠。

送奴隸出城打仗,解決了兵源的問題。奴隸戰死了,又解決了糧食問題。一舉兩得。

帝辛把這個想法說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在帝辛時期,大商通過征伐,獲得了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一部分被編入正規軍,一部分送入朝歌充當勞動力,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同時帝辛也明文規定,不得私自對奴隸進行殺伐,造成了現在奴隸過多,主人都吃不飽的情況。現下帝辛徵集奴隸,奴隸主們都一個個的喜氣洋洋的將自家能吃會幹的奴隸送入軍隊,積極爭取“光榮軍屬”之類牌匾。

但是後來“光榮軍屬”之類牌匾卻由武王頒發。

公元前1046年1月下旬,大商軍隊抵達牧野,與聯軍對峙。

對比雙方兵力。

帝辛方面:前軍,十六七萬奴隸大軍,手持大刀、長矛、棍棒、磚塊,只要是帶點殺傷力的,你在這裏都能看到,衣不遮體,面黃肌瘦。后軍,禁衛軍,盔甲程亮,大刀長矛,對準的不是武王聯軍,而是自家奴隸。

武王方面:前軍,戰車三百餘乘,每乘三人,手持長戟。中軍,三千名虎賁。后軍,四萬雜牌軍,分五個方陣。總兵力不足五萬。

總結了下,帝辛人數佔有絕對優勢——“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按照慣例,臨戰之前,各自將領要對自家士兵做戰前動員,用於激勵將士、提高士氣,達到勇往直前、奮力殺敵的效果。

武王手捧《牧誓》,莊嚴誓師,效果很好,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搖旗吶喊,振聾發聵。

商軍將領惡來也向奴隸們做了戰前動員,聲色俱厲,言簡意賅——後退者,殺。效果很明顯——一片寂靜。

奴隸們望着高高在上,扯高氣揚的將領,不明白自己每日如履薄冰,勤勤懇懇的工作,為什麼還要被派來送死?我們也是有思想的人,不只是會說話的工具。為何踐踏我的尊嚴?為何草菅我的生命?

殺氣征雲起,捲起地面黃沙。

動員完畢,準備開戰。

突發意外。

看到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商軍,刀劍如林,寒光瑟瑟,武王抑鬱症突然發作,痛哭流涕,任憑姜軍師如何拉扯,武王都縮在車帳內不肯出來,五萬對十七萬,顯然武王是做過算數的。

但姜軍師不這麼認為,他覺得箭已在弦,不得不發。戰事緊急,容不得半點猶豫,姜軍師奪過武王手中令旗,衝出帳外。

姜軍師令旗揮下,金鼓喧闐,三百戰車疾馳當先,人似離山虎,馬如出水龍,直奔商軍而去。

山崩地裂,黃沙飛舞。

商軍的奴隸軍隊那裏見過這等陣勢,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愣在原地不動,被戰車沖的七零八落,鬼哭神嚎,抱頭鼠竄,來不及竄的,又被後面步兵斬殺。奴隸大軍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前進,被周殺,後退,被商殺。都是死。

突然,戰場傳出一句穿雲裂石之音:“殷商無道,降我周者,還自由之身。”

很顯然,這句話是對奴隸們說的,他們聽得懂這句話的含義。

這些人曾經擁有與世隔絕的生活,但商軍的到來使他們的美好破滅,未來毀於一旦,在大商的殘酷打壓下,與親人生死茫茫,妻女不知何處,兒孫不知去向,年邁的老人被屠殺,自己也成了豬牛不如的奴隸。

憤怒雪藏心中,遺忘的鬥志卻被武王點燃,熊熊烈火,將終結這些仇人。

反了,徹底反了。

十幾萬奴隸大軍調轉矛頭,瞬間完成身份轉換,反戈一擊,成了有編製的方周士兵,向商軍猛撲過去。這些奴隸後來在遠征商朝的殘餘勢力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表衷心,他們把惡來綁起來交給武王。武王勸降,惡來誓死不從,被箭灌喉而死。

後方督戰的禁衛軍踮腳遠望,只盼奴隸大軍與武王聯軍兩敗俱傷,化整為零更好。不多時,遠遠看見奴隸大軍興高采烈,歡呼着向自己潮水般湧來。

“勝利了”,禁衛軍看到奴隸歸來,頓感輕鬆,心中盤算,此次大戰又可獲多少功勛。同時也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在滾滾黃沙中看到了奴隸出征時沒有的東西——戰車和周旗。

“不好,奴隸反叛了。”禁衛軍頓時升起一股獵物般的歸屬感,面對來勢洶洶的軍隊,森嚴的盔甲,銳利的長矛也抵擋不住他們憤怒的血肉之軀。經過短暫的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禁衛軍連忙後撤,退回商都,堅守不出。

他們的判斷很對,也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但他們也是幸運的,親身體驗了世界史上第一次奴隸起義。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牧野之戰,武王大勝,永載史冊。

看到勝利,武王抑鬱症頓時好轉,卻高興不起來,殷都城門堅固,久攻不克,援軍不幾日就將到來,到時勝負難料。

焦急之時,突見城內火光衝天,城門大開,納悶之際卻見微子率領族人在城門口迎接大軍。

微子這顆定時炸彈在關鍵時刻終於炸開了花。前面說過,影響戰局的因素很多,商奸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武王大喜,正欲率軍攻城而去,卻被姜軍師伸臂攔住:“你進去是討賊還是弒君?讓奴隸殺進去即可。”

武王率軍進城就是叛國。

孟子每每讀史至此,都捋須點頜,對這一行為大加褒揚:“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者也。”

孟子接着讀下去,便又會破口大罵,都說“武王牧野,實撫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憤極摔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因為十幾萬奴隸大軍從城門一擁而入,見人就殺,逢人便砍,平時受的屈辱此時毫無顧忌的向殷人發泄出來。百年朝歌毀於戰火,無數殷人死於奴隸刀槍棍棒之下,屍首遍地,“血流漂杵”。

帝辛見大勢己去,怒斥勸他逃跑的大臣,返回朝歌,登上鹿台,朝攸侯喜方向長揖,然後“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在帝辛之前,無一帝王能夠做到以身殉國,何其壯哉。

同帝辛一起為國捐軀的還有“善諛”的費仲和“毀讒”惡來。

攸侯喜,半路接到帝辛書信,告知殷都已失,國破家亡,要他帶領將士遠赴它地。攸侯喜遂率領二十五族將士奪海東渡,歷盡萬難抵達美洲,與印第安人建立友好關係,後來定居一個叫做秘魯的地方。

2008年汶川地震,秘魯降半旗,設國家哀悼日。縱觀世界,只此一國。

血濃於水。

帝辛,子姓,名受,世稱紂王。

關於歷史對帝辛的評價,無一不是殘暴、荒淫等。本着還原歷史真實面目的責任,後世很多史學家為他翻案,其中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貢曾經曰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意思就是說你失敗了,就由“後者”來對你進行總結你為什麼會失敗,並且“後者”會結合自身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對你的行為進行黑化。

比如《牧誓》中,武王只說了帝辛四條罪狀:聽信婦人的讒言,不祭祀祖宗和上天,重用四方逃亡的罪犯和不用同宗兄弟。

一般這樣的戰前動員令一定要把對方寫的暴虐丞民,殘害賢能,實在是找不出理由的也可以捏造幾條罪狀,極盡蠱惑之詞詆毀敵人,達到體無完膚之功效,以示討賊乃是替天行道,自己便是正義的化身,光明的使者。

但是《牧誓》絲毫沒有提及帝辛殘暴和荒淫。因為殘暴和荒淫當時看起來都很平常。相比殘暴,牧野之戰後,武王將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祭祖,祭祖人數比帝乙和帝辛時期加起來都多。西伯侯姬昌有記載的有十七個兒子,帝辛只有一個兒子,那個時期還沒有有效的避孕措施,說荒淫的話,姬昌只怕更勝一籌。

有興趣的可以參見陳琳《討賊檄文》,把曹操祖上三代都罵個了遍。這樣看來,武王還是比較實誠的。

但是“後者”卻不那麼實誠了。

隨着時代的發展,“後者”覺得《牧誓》中所列的四條不能夠說明帝辛的殘暴,也不能說明武王起兵是正義之師,便擅意幾條罪狀加了上去,用充分的事例來論證實帝辛的殘暴不仁:

《尚書》中對帝辛的罪狀增加了兩條,酗酒(浪費糧食)和自大(“我生不有命在天”)。戰國書中增加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一事,東晉時增加十三事。一共七十事。我們所熟知的酒池、肉林、剖孕婦、剖心等,通通都是戰國時期加上去的罪名。

“紂之謗,千古之積毀也。”

歷史告訴我們,幹什麼事情都不能失敗,如果失敗了,旁人分析你的原因就很多了,傳出去的時候還給你多加幾條,學習如此,工作如此,創業如此,談戀愛也如此。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

——毛澤東

全篇我沒用紂王來稱呼商朝最後一任君王,也是對一代雄主的尊敬。

商亡於我手,但我不愧成湯英烈。

此時,微子還在家中等待武王前來參拜,他不知道武王什麼時候會來,自己的商王夢什麼時候會實現,但他知道如果武王不早點來,外面的奴隸就來衝進來了。

此時一位家臣對微子問了一句:“你覺得武王會來嗎?”

一語點醒夢中人——你死了我省心。

當晚,微子帶着家臣趁着夜色逃出城外,手持商王室宗廟禮器,雙手捆縛於背後,家臣牽羊秉茅,一路雙膝跪地,膝進周營,代表大商正式向武王投降。

一副無恥之極的奴才相,千百年來無出其右者。

兩個月後,武王在牧野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開創周朝大業。

公元前1046年,商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楚二三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楚二三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章 商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