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觀署衙眾人稱奇品妙因黃諫留記(上

第十四章觀署衙眾人稱奇品妙因黃諫留記(上

第二天起床,用過早餐,魯鑒帶夫人,兒子魯麟前來問安。

魯麟對黃諫說“黃大人,我早就知道您。”

黃諫說“為什麼?”

“是啊。我阿爸常常給我講您,讓我好好向你學習。我還會背您寫的詩呢!《游五泉山》——

水繞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

共誇城外新蘭若,自是人間小洞天。

僧住上方如罨畫,雨餘下土應豐年。

明朝再擬共游賞,竹里行廚引澗泉。”

我們祖上不是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德行的成長是要從小培養的,而家庭是最基礎的土壤。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德行的成長,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細胞。

“這孩子這麼聰明,定成大氣!”黃諫笑着對魯鑒說,“真實是虎父無犬子。一來大人有福氣,二來將軍教子有方啊!”

魯鑒謙辭地說:“哪裏!哪裏!”心中偷着樂。

走出屋子,魯鑒帶大家參觀了魯土司衙門。

魯鑒說總體上魯土司衙門由四部分組成,分中路衙署,西路妙因寺,東路內宅和東北部後花園。

大人們昨天進的大門就是衙署大門,門前有個小廣場。中間有一桿杏黃旗上書“世篤忠貞”四個大字。

牟倫說:“昨天來的匆忙,沒細看,將軍可帶我們仔細看看?”

“好啊!”魯鑒陪着走出大門,請大家細看。

眾人看到,旗杆前是大照壁,也稱“一”字影壁。正中畫有一神獸,叫做“犭貪”,警示家人莫要太貪心。西邊畫的是“九世同宗”,九個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獅子。東邊畫的是“封候掛印”,就是一隻猴子在一棵大樹上玩耍,樹枝上掛着一顆碩大的官印。

魯土司衙門的大門為三間硬山頂建築,有六個碩大的門扇,俗稱六扇門。門扇上的兩個門神,分別叫神荼和鬱壘,墀頭兩側設八字牆。

進入大門,面前是衙門第二道門,也稱儀門,就是禮儀之門。穿過儀門就是大堂。

大堂硬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七架梁,明間和次間設卷棚式物連搭,所以進深加大,更加顯得莊嚴肅穆。大堂正中設一堂台、高三踏、兩側和頂部都用木板裝嚴。堂台正中繪有麒麟,背影為紅日和海水江牙。堂台上設有堂桌,上置驚堂木、令簽筒等物,堂案旁設一高几,上置大印,寶劍式王命等。大堂是魯土司平時處理軍政大事和升堂斷案之地高大莊嚴。

魯鑒介紹說,儀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門,東門叫生門,西門叫絕門,絕門者就是死囚所走之門。

儀門后兩側各有兩棵千頭柏,蒼老、遒勁、枝葉茂盛,由根部直接生出千萬個枝幹,沒有明確的主幹,獨木成林,密密沓沓。

魯鑒介紹說大堂和儀門前的廂房就是六房的辦公地點。魯土司衙門有三班六房。三班就是皂班、民班和快班,皂班負責升堂站班,民班負責地方治安,快班就是捕快,負責抓人。六房是稿房、糧房、負責錢糧;工房,負責工程建設等等,六房掌管着土司統治制度的方方面面。

繞過大堂堂台,就是如意門。如意門東西兩側各有一磚拱門,和中間大門共同組成一個如意。如意門由此得名。

如意門內掛有一大燈籠,上書“內宅”二字。進了如意門以後,就是魯土司的生活區。

走進如意門,就是“燕喜堂”,這就是魯土司的會客廳,屋內正中掛着一幅中堂,中間一個大福字,兩邊對聯:“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燕喜堂共五間,中間三間為大廳,東西稍間為暖閣,是土司或賓客休息之所。

穿到燕喜堂就來到了土司的效忠堂院。

魯鑒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祖太太馬太太智擒王蟒,朝廷賜建的七間楹樓就是現在的效忠堂。效忠堂為歇山頂式二層木樓,在整個建築群中高度最高,體量最大,地位最高。

從效忠堂出來,大家來到了衙門東北的魯土司花園。大家眼前一亮,這麼大這麼精緻的花園!這裏種了許多樹,還有花畦和菜地,令人賞心悅目。

黃諫對魯鑒說:“將軍,參觀貴府,我分明感受到有一種精神在府內蕩漾。”

牟倫不解地問:“什麼精神?”

魯鑒也不解地望着黃諫。

黃諫對魯鑒說:“你們沒感覺到?這就是忠孝!將軍,你們這個家族以後不得了,必然才俊輩出,福澤後世。”

眾人相視點頭稱是。

“謝謝大人吉言!我們一定努力!”魯鑒上前一步真誠答謝道。

來到署衙西邊的妙因寺,魯鑒介紹了寺的建造過程。妙因寺為魯土司的家寺,最初是敕建楹樓時在旁邊修建的一座佛堂,成祖時敕賜擴建的。妙因寺山門坐北向南,建在一米高台基上。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中柱間開雙扇板門,兩側廊心牆遍施精美磚雕。妙因寺的山門也有講究,又稱三門,按佛教的說法,三門是象徵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中門稱香門,兩邊的稱無相門和無作門。

山門內右側的是“鷹王殿”,坐北向南,殿內供奉雷公神像。檐下有“敕賜”二字匾,兩側為“不二門中雲結綵,三千界裏雨飛花”楹聯。

鷹王殿之後是天王殿。坐北向南。殿內供奉四大天王,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廣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殿中有一直徑1米多的轉經筒。

古隆官殿是妙因寺的護法殿。“古隆官”、“格爾貢”皆是藏語音譯,即寶帳怙主。位於科拉殿後院東側,坐東向西,殿門有傳世楹聯“覺於先形於滅群霑法力群護福,感則通禱則應世仰靈光世沐恩”。

說話間,眾人來到了萬歲殿前。魯鑒介紹,萬歲殿建於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是家父為感謝皇恩修建的。

牟倫問黃諫:“大人,別處寺院裏也有修萬歲殿的嗎?”

黃諫回答說:“我沒聽說過,更沒見過。可見魯將軍一家的忠心了!”

魯鑒對答道:“皇恩浩蕩。皇帝乃當今的在世的佛,這是應該的!”

眾人看萬歲殿建築不同一般,重檐歇山頂,為妙因寺最高級別建築它重檐歇山頂。有廊一圈,平面幾近正方形,是“殿堂式”構架。走進大殿,殿內供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畫像。眾人一通跪下,恭恭敬敬行禮叩拜。

魯鑒介紹,萬歲殿左前側的這座殿叫古隆官殿,裏面供奉的是古隆官佛。它是唯一的一尊沒有身軀和頭面的佛爺,只是一把鐵制的尖狀物。古隆官佛是妙因寺秘密護法神,每年八月二十日是它的生日。殿裏還掛着一雙人手,就是被我祖太太馬太太智擒斬殺的達官戳只王莽的手。

大家紛紛稱奇,被馬老太太的智勇所折服。

魯鑒接着介紹,萬歲殿右前方與古隆官殿相對的是塔爾殿,殿內供奉一木塔,塔內盛裝佛寶。

魯鑒說,他打算在萬歲殿後建一座多吉羌殿,供奉金剛持菩薩。多吉羌殿西側建大經堂,供大師們念經說法。

大家點頭說好。

次日,魯鑒請黃諫等興緻盎然地去石屏山遊玩。石屏山是橫亘在連城東北方着一座雄偉險峻的石山,山勢開張,而又秀麗如畫屏,故名石屏山。

一出連城,就看見連城北面的石屏山被白雲纏繞,蒼翠如黛,巍峨獨絕,磅礴摩天。

大家充滿期待。一路上,魯鑒介紹說,石屏山一方面風景如畫,另一方面,山上的寺非常有名。連城土語稱高達險峻的石山為“石尕石達”,故把石屏山上的寺叫作“石尕石達寺”。

走了六里許,就到了石屏山腳下眾人興緻勃勃。沿林間小徑而上,只見山中岡巒重沓,岩壑縱橫,削壁淵落,奇峰參差。萬木競秀,松柏挺拔,灌叢蓊鬱,芳草如茵。滿目薔薇黃,丁香紫,山丹紅,馬蓮藍,香馥色艷,似綉如粉,嫵媚青山,嬌艷遊人。和鳴好鳥,飛竄走獸,其間靈物,和樂與共。又有數眼山泉,叮咚彈唱,涓涓律動,生機倍添。

人在山中,步移景換,瞻顧俯仰,應接不暇。其狹闊、喧幽、遠近、夷險、藏露、集散,曲折變化,引人入勝,流連忘返。眾人或駐足觀景,或指點奇花異草,或驚嘆怪石嶙峋,或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

看到大家興緻這麼高,魯鑒非常高興,他由衷的為家鄉有這麼俊秀的山水而驕傲。他向眾人介紹,早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自天竺迎請五百羅漢至山西五台山說法,眾羅漢途經連城,正值盛夏,見石屏山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便于山中持戒避暑。自此石屏山便以羅漢避暑聖地而遠近聞名。

到了元朝乃馬真后五年(南宋淳佑六年,1246),西藏法王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及八思巴一行赴涼州會談,經連城,見石屏山瑞氣繚繞,諸佛顯身,便于山中建寺,名為“喬嘎林”,漢語意為“殊勝妙樂洲”。大師見石屏山形似文殊聖地五台山,而譽此山為“文殊菩薩聖地,第二五台”。故石屏山又稱小五台,並在此山講經說法,弘傳佛教。元朝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經常有高僧在此駐錫講經,信徒眾多。

到了我朝永樂年間,薩迦派大師曲吉堅參,格魯派大師魯本桑木丹先後臨此山修行傳教,我們家和地方上的信眾虔誠供養,兩位大師在石屏山中、南、西、北、東五峰,隨山就勢,而建彌勒、三寶、普賢、觀音、文殊五座佛殿,並以諸佛寶舍利塑繪佛像。魯本桑木丹大師遷薩迦法王所建喬嘎林至山前,經擴建,更名為“扎公日綽”(意為石山禪院)。大師七十壽辰,眾佛弟子為四方百姓祈福,於禪院東北建成養心觀音與送子觀音二殿,並塑繪佛像。其後,魯本大師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主持本寺,興建不廢。

眾人點頭稱是。

登上山頂,清風徐來,舉目遠望,大通河水如一游龍,流向遠方,八寶川城郭星布,綠樹環繞,塊塊良田,麥苗青青,真是“幾回駐足且徘徊,附葛攀藤上五台。舉目遙觀天下小,人生到此是蓬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篤忠貞魯土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篤忠貞魯土司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四章觀署衙眾人稱奇品妙因黃諫留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