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誠信缺失的代價

第一篇 誠信缺失的代價

()從欺負老實人魯肅的那一刻開始,諸葛亮便教會了我們“信用透支”。喜歡拍胸脯承諾,卻不願意兌現諾言。而且,還讓人家前來討個說法的周瑜含恨死去。

600年來,我們竟然一直在為諸葛亮“三氣周瑜”而拍手叫好,難怪現在的中國人普遍缺乏信用基礎。只可惜我們忽視了信用缺失的代價,於是招致了合作夥伴的兇狠報復,從而演出了“敗走麥城”和“火燒連營”的歷史悲劇。

有一個外國商人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子:你千萬要記住,承諾了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兌現。兒子問:怎樣才能做到兌現承諾?商人說:那就是,你永遠都不要去承諾什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信用很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信用度,最好別去承諾什麼。

中國人似乎很容易拍胸脯承諾,但兌現承諾的時候卻總是非常困難。就像諸葛亮拍胸脯承諾東吳“一定會歸還荊州”一樣,我們開出的多是些口頭支票。

科利華公司曾經向購買學習軟件的家長承諾:你家的孩子如果沒有考上大學,本公司一定退款。結果後來科利華公司被家長們告上了法庭,因為公司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科利華公司的祖師爺就是諸葛亮,他當初很輕易答應要把荊州歸還東吳,卻根本沒把兌現承諾當回事。

中國的房地產商喜歡向購房者進行承諾,等消費者住進去以後,才發現這其中隱藏了很多的承諾陷阱。雙方之間的糾紛往往圍繞着承諾的兌現問題。而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吳蜀之間的矛盾也幾乎是圍繞着諸葛亮、劉備的承諾兌現問題而展開的,如果不是諸葛亮的“信用欺詐”,東吳就不會和劉備反目成仇。

中國某航空公司因延誤航班,而遭乘客要求退票,竟然被空姐罵“不要臉”。魯肅向諸葛亮討要城池時,也曾經被諸葛亮罵過“不通理”。

中國的商人喜歡搞行業聯盟,以防止價格戰的發生。但每每在關鍵時候,總有人會違犯同盟協議而主動降價,致使整個同盟土崩瓦解。這與《三國演義》中的吳蜀同盟如出一轍:諸葛亮總是算計自己盟友的地盤,於是使得吳蜀聯盟的威力大打折扣,從而使得曹操贏得了休整和反撲的機會。

上海中級人民法院曾強制一些居民償還銀行貸款,可還是有很多人裝作沒錢的樣子而拒絕還錢。待檢察院調查到他們中有人在隱匿巨資,且暗中炒股,於是決定要進行加倍處罰時,這些人才慌了神,急忙表示要馬上還錢。檢察院說,你們現在後悔,為時已晚,罰款是躲不過去的了。這種情況與諸葛亮、劉備的信用缺陷非常相似:先答應要歸還城池,再想理由盡量往後拖延,最後乾脆隱匿資產,說還不起,因為自己正缺少地盤呢。等遭到東吳無情報復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三氣周瑜”與諸葛亮的誠信問題

在推崇《三國演義》的國度里,沒人把信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而那個善於進行“信用欺詐”的諸葛亮,被我們在各個領域仿效着。可有誰能知,正是由於諸葛亮的信用問題,而導致了吳蜀聯盟的名存實亡呢?

聯吳抗曹本是經常掛在諸葛亮嘴邊的一句話,原本也是一項非常高明的戰略。但這項策略一直沒有得到過很好的實施,其主要原因便在於諸葛亮的失信於人上。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最經典的戰例之一,它有賴於吳蜀的合力抗曹。但自此後,吳蜀之間便開始勾心鬥角,不斷破壞原先約定的同盟協議。在這方面,諸葛亮是首開“信用透支”先河者。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想一鼓作氣,渡江拿下南郡,但他非常擔心劉備、諸葛亮會乘火打劫,坐收漁利,於是親自前去拜訪劉備,問他是否也為南郡而來。劉備按照諸葛亮的吩咐說:“聞都督欲取南郡,故來相助。若都督不取,備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當著魯肅與諸葛亮的面,與劉備立字為證:如果我周瑜取不了南郡,任憑你劉備隨便去取。

接下來便是周瑜與南郡守將曹仁的一場殘酷大戰,周瑜將曹仁打得大敗,東吳也傷亡慘重,而且周瑜還被毒箭射中。令周瑜感到憤怒的是,劉備、諸葛亮還是食言了,他們乘周瑜與曹仁激戰正酣時,悄悄偷襲了南郡。而且還利用南郡的兵符騙取了荊州和襄陽曹軍的信任,從而一舉拿下這兩個周瑜一直想圖謀的城池。就這樣,周瑜辛辛苦苦用鮮血換來的果實,卻被諸葛亮竊取了。當時他氣得大叫一聲,金瘡迸裂。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孔明一氣周公瑾”的經過。當然作者絲毫沒有責怪諸葛亮不講信用的意思,在作者的引導下,500年來也沒有哪位讀者去批評諸葛亮的失信於人。

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原諒諸葛亮的誠信問題呢?潛意識中我們也受到了作者筆下諸葛亮的影響:荊襄九州,是劉景升之基業,景升雖死,其子劉琦還在。劉備以叔輔侄,有何不可?

就算諸葛亮說的有理,何苦當初欺騙人家,說是前來協助攻取南郡呢?事情是明擺在那裏的:劉備、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打算要兌現他們對周瑜的承諾。不僅如此,孔明又對前來表示抗議的魯肅開了一個空頭支票:劉琦死後,必將城池還給東吳。

面對諸葛亮的強詞奪理,魯肅雖然很惱怒,但他還是看到了一線希望:那就是劉琦酒色過度,病入膏肓,面色嬴弱,氣喘淤血。他斷定,不出半年,其人必死。正是這個原因,他才沒跟諸葛亮過於計較,並回去安慰周瑜,讓他耐心等待。

果不其然,劉琦不久便病發身亡。於是魯肅再一次前去討要城池。諸葛亮卻突然變臉說:“魯子敬你好不通理。這天下本來就是我漢高祖斬白蛇以後創下的基業,如今奸雄並起,各據一方,以後還是要天道好還,復歸正統的。我主是漢室的後代,豈能無土地封分?況且劉景升是我主之兄,弟承兄業,有何不順?你主是錢塘小吏之後代,平素根本無功德於朝廷,現在倚仗勢力佔據六郡八十一州,卻還貪心不足,而欲并吞漢圖。劉氏天下,我主姓劉倒無分,你家主人姓孫卻想強爭?況且赤壁之戰,要不是我軍協力,加上我巧借東南風,他周瑜不要說是展半寸之功了,或許早被曹操將二喬置於到銅雀宮了,即使你魯肅的家小,恐怕也是難保。”

這一席話讓魯肅瞠目結舌,沉吟半晌才說道:“真沒想到你會再次食言,你這讓我回去如何交待?”

孔明的空頭支票再次開出:“為了讓先生面上好看,我勸主人立紙文書,暫借荊州為本,待我主圖得別的城池時,便還給東吳。”魯肅追問:“孔明待圖得何處,還我荊州?”孔明承諾:“若圖得西川,那時便還。”

魯肅帶着諸葛亮的空頭支票回去,按理說他是死罪一條。周瑜說得明白:“子敬中諸葛之謀也!名為借地,實是混賴。這等文書,如何中用,你卻與他做保!他若不還,必須連累足下,主公見罪奈何?”好在周瑜念魯肅當年有恩於自己,決定幫魯肅開脫過錯,要不然諸葛亮必然會害死魯肅這個大好人。

根據《三國演義》描述,周瑜設下美人計,讓孫權假將妹妹嫁給劉備,未曾想被諸葛亮看破,並將計就計,最終讓東吳“賠了夫人有折兵。”這便是“諸葛亮二氣周公瑾”。當然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既然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就不妨假定其為真實)。作者想要表述的是,這“二氣周公瑾”是周瑜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又何嘗不是諸葛亮主動與同盟交惡呢?既然你已經識破對方計謀,不去娶親便也罷了,何苦要殺對方兵士,氣人家主帥呢?要知道,吳蜀合力,才是抗曹大計!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此時已經想置對方於死地了。

後來,諸葛亮“三氣周公瑾”,便把周瑜給氣死了。有人說,不對,諸葛亮並不是有意要氣死周瑜的,他前去給周瑜弔喪就是最好的說明。周瑜之死是因為他自己度量太小,才導致金瘡崩裂的,

我們說諸葛亮這個人不僅狡猾,而且虛偽,讀者都被他在弔喪時聲淚俱下,悲痛萬分的樣子給迷惑了。連魯肅都暗自思量:“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而。”其實早在周瑜揚言要助劉備攻打西川的時候,諸葛亮就大笑說:“周瑜死日近矣!”因為諸葛亮已經想好了氣死周瑜的妙招。後來周瑜中計,諸葛亮夜觀天文,又一次大笑:“周瑜死矣!”

盟友反目:誠信缺失的代價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能夠讓無數中國人拍手叫好,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三氣周瑜”的實質內容是:諸葛亮、劉備向東吳承諾歸還荊州,但卻又屢次三番耍賴拖延,並不斷戲弄、暗算東吳主帥周瑜,最後將周瑜活活氣死。諸葛亮在故事中的信用欺詐得到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肯定,而且還被當成是一種智慧來加以歌頌。

一個宣揚“信用欺詐”的故事能得到國人的認可,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對周瑜的輕蔑。由於周瑜被羅貫中矮化成為一個嫉賢妒能並屢次想致諸葛亮以死地的小人。很多人相信,諸葛亮“三氣周瑜”是一種令人快慰的行動。也就是說,周瑜有錯在前,所以諸葛亮有理由對周瑜進行報復,無論諸葛亮的報復手段是不是違背了誠信的原則。

也有很多的人認為,在戰爭年代,沒有什麼信用可講。只要能達到目的,“信用欺詐”也未嘗不可。那麼,諸葛亮的“信用欺詐”又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若從《三國演義》的邏輯推理來看,“三氣周瑜”的直接後果便是孫劉聯盟的瓦解,以及東吳偷襲荊州,關羽父子被殺。甚至劉備東征孫吳時遭遇的“火燒連營”敗局,也處在這根邏輯鏈條之上。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三氣周瑜”絕對是一個大敗招。然而,人們在閱讀《三國演義》時,往往就忽視了這層邏輯關係,也懶得去想“三氣周瑜”到底會給蜀漢帶來什麼樣的負面作用。這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對於誠信的淡漠和輕見。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我們看不到一點有關周瑜陷害諸葛亮的文字,也找不到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的隻言片語。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接受了“三氣周瑜”的故事。儘管這個故事的內容是為“信用欺詐”而叫好的。根據真實的歷史記載,劉備的確有一些誠信問題(至於他的誠信缺陷是否受諸葛亮之傳染,我們則不得而知),只不過遠沒有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過份。但恰恰就是那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誠信問題,導致了東吳的瘋狂報復。

那是在劉備大軍佔領益州后,孫權希望劉備能轉讓荊州給東吳。劉備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認為這隻不過是劉備的託辭而已,於是不斷派兵進攻劉備的屬地,給劉備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劉備為什麼會承諾孫權:“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因為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土地。《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旨京見權,求都督荊州,唯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總之,劉備在這裏的誠信問題的確是存在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劉備的誠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然而,這種城信的缺失卻是被當作智謀來宣揚的。當然,這也迎合了中國人“重智輕信”的傳統思維。

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失信於周瑜,是為了維護對劉備的忠義。再者說,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信”也是排最後一位的,遠沒有“忠義”那麼重要,就連那個“智”,也排在“信”的前面。也許正是因為誠信被排在智謀之後,才使得中國人屢屢將誠信拋在一邊,而去嘗試計謀和背叛。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劉備的誠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是被當作一種智謀來進行宣揚的。

在羅貫中的筆下,劉備大軍奪得西川后,諸葛亮也沒把“若圖得西川,那時便還”的承諾放在心上。不過東吳自然還在惦記着這件事。張昭獻計,讓孫權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索要荊州,並聲稱:倘若不還,就殺了諸葛瑾全家。

面對東吳的動作,諸葛亮、劉備、關羽聯合上演了一齣戲,先是劉備假意答應分荊州一半還之: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東吳。然後,諸葛瑾到荊州索要三郡時,卻被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絕了。諸葛瑾在回西川找自己的親兄弟時,諸葛亮早就躲出去了。諸葛瑾再次找到劉備,劉備卻說:“吾弟性急,極難與言。你可先暫回,容吾取了東川、漢中諸郡,調雲長往守之,那時方得交付荊州。”

《三國演義》以讚許的口吻描述了諸葛亮、劉備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諾言的經過,使得東吳終於認清了對方所謂的合作誠意,於是暫緩攻擊曹操,轉而制定報復劉備、諸葛亮的計劃,連魯肅這樣的忠厚人,也成了堅定的報復劉備、諸葛亮的一份子。

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連串後果:東吳圖謀報復――關羽敗走麥城且被殺身亡――劉備興兵報仇――張飛被部將所殺,劉備更加失去理智――陸遜火燒連營,劉備白帝託孤。

費盡一切心機,賴着不想歸還荊州。結果荊州還是被東吳奪回去了,而且還伴隨着如此悲慘的犧牲和損失。由此可見,諸葛亮的“信用欺詐”是很不划算的。假如他早點讓劉備歸還了荊州,也不至於弄得個關、張慘死,劉備託孤的結局。

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嗎?

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失信於周瑜,是為了維護對劉備的忠義。再者說,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信”也是排最後一位的,遠沒有“忠義”那麼重要,就連那個“智”,也排在“信”的前面。

也許正是因為誠信被排在智謀之後,才使得中國人屢屢將誠信拋在一邊,而去嘗試計謀和背叛。

從現代管理學理論出發,誠信應該是管理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團體若缺乏了誠信,就必然會遭到其它團體的攻擊。當年劉備受諸葛亮之計策而背信於孫權,導致了孫權的瘋狂報復,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小看了誠信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各帶一支農民起義軍,他們在對方落難的時候還能相互救助,可一旦實力膨脹,便開始背棄盟約,互相搞磨擦。最後大家分道揚鑣,一個在北京搞大順政權,一個在成都搞大西政權。最後被清兵各個擊破,分頭消滅。

清代義和團鬧事,打着“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太后一看這些“拳匪”有利用的價值,於是暗中支持他們到京城鬧事,專找洋人的麻煩。洋人大怒,認為慈禧政權失信於他國,於是組成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西太後知道清軍招架不住,只好逃離京城,並開始向洋人求和,許諾巨額賠款,而且還兇殘剿滅義和團,以平息洋人的怒氣。慈禧先失信於洋人,再失信於民眾。一個缺乏誠信的政府將其醜惡嘴臉暴露給了國人和世界,不僅導致人民對清政府怨恨的持續增加,也使得列強欲亡我中華的野心越來越大了。

從歷史上看,中國人似乎很不會解決誠信的問題。即使連孫中山這樣的偉人,也曾經有過誠信方面的污點。

據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考證,1914年歐戰爆發以後,日本人利用歐洲列強無暇自顧的真空狀態,向中國提出了有名的“二十一條”要求。這時那些逃往海外的國民黨領袖們,如黃興等,大都為顧全大局,主張暫停反袁活動,並為袁世凱撐腰,以便全民族一致對外。誰知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卻與日本侵略者暗中交往,甘心以“二十一條”要求出動出讓予日本,以換取日本對其個人及其政黨之援助。

唐德剛在書中寫到:在護國運動中,孫中山先後收受日本接濟達140餘萬元(摺合當時美金約70餘萬元)。

後人為孫中山辯護,認為上述資料是否真實,值得懷疑。再者說,孫中山表面與日本示好,內心卻懷着復興民族的遠大志向,這是一種驅除韃虜的變通手法。總之,為國為民,“小過可以出入也”。

然而,孫中山的變通式愛國卻也留下了一些後遺症,比如讓日本人體驗到了中國人的不團結,也讓日後很多國民黨將領的“曲線救國”有了借口。

孫中山的繼任者蔣介石,完全是一個誠信缺失的政客。中國歷史上,有過兩次國共合作。兩次合作均因蔣介石的背棄誠信而遭破壞。北伐勝利前夕,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大肆屠殺**人和先進群眾。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不斷向**軍隊進行挑釁,甚至悍然發動“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又撕毀停戰協議,發動全面內戰。但是背信棄義的蔣介石並沒有得到最後的勝利,而是被解放軍趕到了台灣島。

當代中國的信用環境

“三國”是一個只講計謀,不講信用的時代。我們從《三國演義》中學不到有關信用方面的智慧,崇尚“三國”的奇巧淫技,必然對中國的“信用”建設有着巨大的負面作用。

拿電子商務來說,目前使用互聯網支付方式的美國成年人已經達到40%,可中國電子商務以信用證方式付款的結算體系卻無法建立。中國消費者不敢相信在網上賣貨的人,他們只願意接受貨到付款的方式。商家只好委託送貨人去收錢,當然送貨人白跑的次數也很多,因為消費者經常會不認賬,商家也只好自認倒霉。

由於缺乏信用機制,中國網絡精英們所設計的多種業務模式都陷入了困境,無奈之下,他們終於想出了“短訊代收費”的招數。由於內容商要和電信運營商分成,短訊消費者的成本自然要高出信用證消費。仔細算來,由於中國人信用的集體缺失,使得短訊消費者每年都要多花幾十億人民幣,這些錢當然都流到了電信運營商的口袋裏。

誠信缺失更嚴重地表現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根據《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研究院發佈的統計結果表明,2004中國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數無一達到60分的及格線,而排名最後的公司信任度指數只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信任度指數為,而該指數滿分為100。

上市公司的誠信問題主要表現在發佈虛假報表、信息披露不及時、擅自改變募集資金投向、大股東侵佔上市公司資金、內幕交易等等。

再看食品飲料行業。嘉裕長城葡萄酒被曝年份做假,其委託生產的企業成立於1998年,但嘉裕長城公司卻有大量的92年葡萄酒擺上櫃枱,而且其所謂92年葡萄酒價格要高出近年份產品很多。而嘉裕長城公司則稱:虛標年份已成行業“慣例”。長城、豐收、威龍等各品牌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價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果酒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評酒專家組組長陳澤義指出,目前市場上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1992年的國產年份酒,實際上,我國從1996年以後才開始大規模出產干紅葡萄酒,1992年時國內種植的葡萄產量及葡萄酒產量都非常少,只有數十噸,另外,葡萄酒也需要嚴格的儲藏條件,在196年這段時間,幾乎沒有廠家有實力生產年份酒,所以目前市場上大量出現的“92年份”、“95年份”酒令人懷疑。

在誠信危機到來的時候,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處理方法不同。2005年,肯德雞遭遇蘇丹紅事件,雀巢遇到碘超標的問題。這兩家國際企業正式向消費者道歉,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恰好上海光明乳業公司這一段時間被曝“回爐奶”事件,光明乳業董事長先是矢口否認,後來又說國內乳品廠都有回奶罐。這種說法遭到其他乳品企業的強烈抗議,認為光明乳業是在推卸責任。消息一出,各界嘩然,人們不知道到底是光明乳業在推脫責任,還是國內乳品行業均有問題。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商及著名品牌之一光明乳業(BrightDairy)銷售大跌,因為有人指責該公司隱瞞了產品存在安全問題的有關消息。儘管西方企業有着豐富的消費者投訴經驗,但是上海最強大的國有企業之一――光明乳業對回應投訴尚不習慣,更不要說承認有關產品有問題了。光明在含糊其辭近3周后,才證實有關報道,即在炎熱的夏季,它在河南省的一個下屬企業將牛奶產品存放在戶外,原因是冷庫已裝滿。

為了解決誠信危機,有的行業採用了承諾制。比如國內上市公司喜歡在圈錢前進行各種各樣的公告承諾,但一旦圈錢到手,這些承諾便付之腦後。國內上市公司交大博通(600455)曾在招股說明書中向股民承諾,保證王衛東、於雷、劉斌、鄔樹新四名發起人股東三年內不轉讓所持公司股份。但僅僅一年以後,這四股東便將持有的全部交大博通非流通個人股轉讓給經發國際有限公司。

看起來,在中國違背承諾的成本很低。由於相關配套法律還不健全,使得企業、個人肆無忌憚地挑戰着信用的底線。那麼為什麼我們的信用體系和相關法律還不健全呢?這裏面當然有着深厚的文化淵源。比如人們為諸葛亮“三氣周瑜”而拍手較好,把孔明的信用透支當成了智慧的表現等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篇 誠信缺失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