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瓜熟的季節

第45章 瓜熟的季節

齊襄公滅掉紀國后,又幫助外甥衛惠公朔回國,身邊美女文姜陪伴,國內國外無限風光。可以說,正是人生得意之時,誰還敢再提他的爛事?老百姓敢說,沒用。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已經惹得天怒人怨。齊國內部罵聲一片,激流暗涌,就差一點火星。

當時的大臣鮑叔牙,看齊襄公政令無常,放縱無度,長此以往,齊國必將發生禍亂,前途未卜。於是,提前保着公子小白(齊襄公弟弟),逃亡到莒國。

這位公子小白,大家或許都不太熟悉,其實他名聲很響亮,就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

另外一個弟弟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下,繼續留在國內,觀察事態發展。因為,管仲知道齊襄公難以長久,公子糾排行老二,或許可以撿漏,故而蟄伏等待。

春秋時期著名的第一批風雲人物,開始現身。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齊襄公:醉殺魯桓公,與魯夫人通姦,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兩個弟弟懼禍,分別逃往魯國、莒國。

公元前686年夏,齊、魯派遣大軍聯合伐郕(今山東寧陽一帶),這就是一次赤裸裸的以大欺小。

郕國彈丸之地,不堪一擊,齊襄公與魯庄公都沒有親自率軍。很快,郕國難以抵禦,被迫向齊國投降,而齊國呢,也不客氣,把郕國收歸國有,獨自享有了勝利果實。

戰爭還沒有結束,齊國攫取了勝利果實,魯軍只好先期回國,避免額外的衝突。

郕國保存了一小部分,繼續艱難地存活下去,到後來還是被魯國吞併。

這對魯國是恥辱,都是戰勝國,為什麼不能分享勝利果實?哪怕給一座城邑,也算收穫。當時,魯庄公的弟弟慶父很生氣,請求發兵攻打齊軍。

慶父,字仲,魯庄公的同父異母弟弟。古代講究‘嫡長為伯,庶長為孟’,他是庶長子,後代稱孟孫氏,魯國著名的‘三桓’之一。

此人野心勃勃,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來源於他。

魯庄公雖然年輕,卻是一代明君,眼光獨到,心胸寬廣。他看出齊襄公不得人心,必將有內亂,所以謙虛地表示:“是我德行不夠,不怨人家,我們暫且修身立德,等待時機。”

他的寬容英明,讓魯軍安全撤回,沒有損失。

這次,魯國做了一筆賠本買賣,沒關係,一切都是暫時的。郕國遷走後,距離魯國更近,到了公元前613年,郕國成為魯國附庸,後來被徹底吞併,再後來被封給孟孫氏(慶父後裔);一百多年後,郕邑(今山東寧陽縣東北)給孔夫子執政添了不少麻煩,導致‘隳三都’失敗。

公元前687年夏季,齊襄公曾派大臣連稱、管至父守衛葵丘。

對於此處‘葵丘’的確切位置,後人多有猜測,因為過去了兩千多年,難以確定。關鍵是,後來齊桓公舉行‘葵丘大會’,霸業達到巔峰,兩個地名重合,很容易混淆,但絕對不是一個地方。

杜預、酈道元認為,此葵丘位於臨淄西北二十多公里,顯然說不通。距離國都那麼近,條件豈能‘惡劣’?用得着發動叛亂嗎?有人考證,這裏的葵丘,應該位於山東臨朐縣的穆陵關一帶。

總之,這裏的葵丘,並非後來齊桓公會盟諸侯的葵丘。

戍守葵丘之前,瓜將成熟。什麼瓜?史書沒有記載,只說‘瓜時而往’。

連稱、管至父知道齊襄公的秉性,擔心他言而無信,把他們扔在偏遠地區不聞不問,這輩子就完了。臨出發之前,特意在朝堂請示:何時能有人替代?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他倆還沒那麼高尚,為了齊國,甘願戍守邊疆,自我犧牲一輩子。

當時,齊襄公或許正在吃瓜,想都沒想,隨口回答:“明年瓜熟的季節,派人替回你們。”(及瓜而代)。這與《三國演義》中的‘雞肋’很相似,曹操也是有感而發,隨口就給了個口令‘雞肋’,導致楊修被冤殺。

成語‘及瓜而代’,就來源於此,現在多指任職期滿,由別人來繼任。

戍守一年,這個時間可以接受,三年也沒事,雖然拋家舍業,畢竟有個盼頭,連稱、管至父高高興興前去上任。

時光匆匆,轉眼一歲消逝。公元前686年瓜熟的季節,齊襄公估計正沉浸在收服郕國的喜悅之中,或者還在回味着那場浪漫的流星雨,把替換戍邊將士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或者說,根本就沒想派人替換,甚至連一句問候都沒有。

戍守葵丘的連稱、管至父,時刻盼望着,盼望着,瓜秧都要罷園了,也沒有傳來替換者的消息。

怕什麼,來什麼,看來,國君真的把我們都遺忘了!連稱、管至父不甘心,但也不敢私自回歸,於是派人回去,提醒齊襄公:瓜熟透了,該換班了。

我一直搞不明白,這裏說得到底是什麼瓜?

以現代人的思路,一定是西瓜,因為按照常理,夏天吃西瓜最涼爽,解暑。

但是,各類資料表明,西瓜是唐朝以後傳入中國的;近代考古,則在西漢古墓中發現有西瓜子。黃瓜則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傳入中國的;至於香瓜,據說,長沙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女屍,胃中有香瓜子,這是距離春秋時期比較近的實物。

當然,也有神話傳說,神農氏就曾發現西瓜,當時稱之稀瓜,意思是稀少的瓜。

想一想,炎熱的夏季,太陽高空掛,知了不停叫,如果連西瓜也吃不上,古人真的挺悲催。當然,如果能有香瓜、黃瓜也不錯,很遺憾,都沒有。

面對連稱、管至父的請求,齊襄公想都沒想,一口回絕,甚至連句安慰的話,或者實用的慰問品也沒有。只留下一句:繼續守衛,沒有命令,不許回返。

本來戍守邊疆就很艱苦,每日提心弔膽,還受到如此非人待遇,可惡。關鍵是國君不講信用,這讓人非常憤怒,如此苦日子,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沒準這輩子都回不去了。

不要把人往死路上逼,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然而,齊襄公不明白這個道理。在他的心底,自己是君王,掌管整個齊國;別人是臣民,必須絕對服從;誰敢反抗,就滅掉誰。你連稱、管至父敢造反嗎?老實守衛葵丘去。

昔日的商紂王就是這麼想的,結果被推翻了。

指望別人來接替,那是不可能了,怎麼辦?沒有希望,就要走向極端,唯一的道路,只有靠自己。

連稱、管至父對齊襄公失望透頂。特別是連稱,他的表妹還是齊襄公的小妾,雖然不受寵幸,也算親戚,一點面子也不給。

如果他倆覺悟高點兒,自己帶頭,苦中有樂,再給手下將士做點兒思想工作,一切也許會平息。比如:為了保衛國家,我們要自我犧牲一下;為了老婆孩子,大家先忍耐一下;國家不會忘記我們的,這是我們的光榮等等。

但是沒有,這兩位把齊襄公的各種爛事兒壞事兒,添油加醋的排列出來,並且告訴將士們:“國君違背誓言,讓我們繼續戍守邊境,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怎麼辦?”

拼死拼活地賣命,本來還有個盼頭,一年過去,突然就沒了方向。這下軍營怨聲載道,罵聲一片,將士揮舞武器,立刻就要殺向臨淄。

造反,正合連稱、管至父的心意。

但是,君權至高無上的年代,造反談何容易?那是有代價,有風險,要掉腦袋,要滅門的。如果就這樣大張旗鼓,明目張胆的帶兵回去,半道就會被消滅,一個也跑不了。

想要造反,必須有一個帶頭大哥,必須謀定而後動。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人——公孫無知。

公孫無知是誰?齊僖公同母弟弟夷仲年的兒子。夷仲年死的早,齊僖公非常疼愛這個侄兒,對他照顧的無微不至,平日裏車馬服飾各種俸祿待遇,都和太子諸兒(齊襄公)一樣。

或許是被齊僖公寵壞了,公孫無知平日裏也是趾高氣揚,忘乎所以,有時候甚至敢和太子諸兒爭鬥。這名字起得,真是無知啊!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就是齊襄公。

此人心胸狹隘,非常記仇。他掌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免除了公孫無知的各種高級待遇,處處打壓。若非血緣挺近,甚至能把公孫無知打入十八層地獄。

沒有了齊僖公的庇護,公孫無知清楚,這位大哥,心狠手辣喜怒無常,連魯君都敢殺,還有什麼干不出來?所以,他保持了低調,不敢怒不敢言,一肚子怨氣,壓在心底,快憋出病來了。

正在鬱悶的時候,連稱、管至父悄悄聯繫了公孫無知,跟他說明了自己的計劃,希望他作內應,幫助剷除齊僖公。

當然,這是有好處的,與風險相比,其好處讓公孫無知根本無法拒絕。其實,也不用公孫無知做什麼,主要就是,如果將來造反成功,希望他願意擔任齊國國君。

這個誘惑太大了,無本的買賣,只要不傻,一萬個理由,也不能找出一個拒絕的。這麼大的利潤,必須搏一把,雖死無憾,何況此時他心中充滿怨恨?

就這樣,公孫無知被拉上了賊船。看似無本買賣,實則投入巨大,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的呢?

同時,連稱聯繫了他的表妹,讓她作為內應,時刻關注齊襄公的動靜。當然,也是有好處的:如果政變成功,立她做公孫無知的夫人,也就是齊國的新國母。

這個條件也非常誘人,所以,連妹妹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

造反計劃一步步暗中實施,國內的人已經叛變,齊襄公還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對那些鬼蜮伎倆一無所知。

他做的壞事太多,命中注定,該還債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章 瓜熟的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