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九世之讎

第44章 九世之讎

:九世之讎

紀國,姜姓,炎帝後裔,大致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今天山東的壽光、萊陽、煙台都有紀國的銅器出土。

早期的紀國,疆域不亞於齊、魯,也是一方大國,與齊國血脈更近一些。

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周夷王時期,諸侯前去朝拜,紀侯向夷王進讒言,誣陷齊哀公。至於讒言內容,不外乎謀反叛逆不敬等。當時紀國實力不一般,紀侯說話也有分量,周夷王不細查,一怒之下,活活烹殺齊哀公,齊國人哀悼他,謚號為‘哀’。

真是‘同根而生,相煎何急’,從那以後,齊國與紀國,成為世仇。

齊國國君世代不忘這個仇恨,與紀國為敵。早期,紀國強大,齊國由於內亂,削弱不少,齊胡公為防止紀國謀害,甚至遷都薄姑(今山東博興縣一帶);後來紀國逐漸削弱,勉力維持。

春秋初期,齊僖公執政后,齊國走向強大。此時,不僅僅是世仇的問題,王權衰弱,諸侯虎視眈眈,大國不斷吞併小國;齊國需要拓展空間,需要發展壯大,滅紀,成為必由之路。

紀國也知道自己的實力,無法獨自與齊國抗衡,故而與魯國走的很近,一直施行‘聯魯抗齊’的策略。

公元前721年(魯隱公二年),紀國大臣裂繻到魯國迎親,魯隱公的大女兒伯姬,嫁給了紀候;到了公元前716年,魯隱公的三女兒叔姬,又嫁入紀國。

紀、魯關係蒸蒸日上。這就是典型的政治聯姻,互助互惠,皆大歡喜,古往今來,屢見不鮮。

公元前707年,齊僖公曾邀請鄭莊公一起拜訪紀國,準備發動突然襲擊,滅掉紀國。兩個強國大佬,去拜訪一個小國國君,什麼意思?明顯心懷鬼胎圖謀不軌。

紀國人不傻,發覺齊國的陰謀后,加強戒備,防止了悲劇的發生。

但是,齊國鐵了心要滅掉紀國,這讓新即位的紀武侯內心恐懼不安。公元前706年4月,他親自到魯國朝拜,就是要與魯桓公商議,如何對抗齊國?但是無果而終。

魯桓公是齊僖公的女婿,關係不一般,怎麼對抗?總不能為了紀國,跟岳父刀兵相見吧?

但是,紀國實在太危機了。同一年的冬季,紀候再次朝拜魯桓公。這次,他想出了一個妙策:請魯桓公出面,向周王求情,再請周桓王當個中間調停人,希望藉助天子的餘威,與齊國講和。

說實在的,周桓王剛剛在‘繻葛之戰’中被鄭莊公打敗,心情鬱悶,自顧不暇,哪有威望替紀候擺平齊國?這根本行不通,魯桓公也不拐彎抹角,直接回絕——對不起。

因為公元前717年,齊、魯在艾地結盟之後,雙方關係一直不錯。魯國與紀國是親戚,與齊國也是親戚,魯桓公甚至還是齊僖公的姑爺。能夠置身事外,已屬不易。

要想阻止齊國滅紀之心,難!

但是,作為親戚,魯桓公也不能置之不理。在紀侯‘妙策’的基礎上,魯桓公推陳出新,有了一個新的計謀:為紀候牽線搭橋,讓紀侯主動把女兒嫁給周桓王。如果與王室聯姻成功,還用去求情嗎?那無形的關係網,比任何甘言珍寶都好使。

此事一拍即成,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

按禮,天子娶親,要同姓諸侯主婚。公元前704年冬季10月,雨夾雪,周桓王派祭公(三公之一)到魯國,商議前往紀國迎娶王后的事宜。

有了周桓王這層關係,紀國就安全了嗎?周天子的權杖,已經不好使了,哪有功夫顧及那麼多。

但紀國攀上王室這個高枝,還是有點作用的。紀候的女兒,成了周桓王的王后,這對齊國滅紀的大策略非常不利。齊僖公明白,這個‘餿’主意,就是姑爺姬允乾的,是罪魁禍首。

齊魯關係,瞬間一落千丈。

公元前702年冬12月,鄭國的太子忽,邀請齊、衛,共同伐魯。

這次兵戎相見,源於四年前救援齊國,大敗山戎。當時,太子忽敗戎功高,舉辦宴會賞賜的時候,卻被魯桓公排在最後,太子忽憤恨不已,故而挾帶怒火,前來伐魯雪恨。

已經過去了四年,這點怒火還沒有消失,將來怎麼當國君?怎麼執掌鄭國?怎麼統領群臣?心胸狹隘,難成大器。

至於齊僖公,對魯桓公幫助紀國的做法耿耿於懷,也不顧女兒文姜的感受,拋棄親戚關係,兵發魯國。

國家利益面前,親情,不值一提。

衛國的衛宣公,巧奪兒媳宣姜,也算齊僖公的姑爺,當然要幫助老丈人。說白了,老丈人聯合姑爺,攻打另一個姑爺。

大軍戰於郎地(今山東微山縣微山湖一帶),結果如何,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恐怕魯國要吃虧。孔夫子編寫《春秋》,認為魯國是按照‘周禮’排座次,合情合理;三國來伐,純是無理取鬧。

更讓齊國痛恨不已的,則是再次被紀國打敗。

前文講過,宋庄公把厲公突送回國后,獅子大開口,天天派人催討賄賂,鄭厲公傾全國之力,也無法滿足他的胃口。最後實在受不了,鄭國請魯桓公說情。

結果魯、宋三次聚會,宋庄公死不鬆口,堅決要鄭厲公兌現昔日的諾言。這是酬勞,是自己應得的,必須兌現。因此,雙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公元前699年,在魯軍遲到的情況下,鄭、紀聯軍,竟然大敗宋、齊、衛、南燕四國聯軍。

這一場大戰,其間緣由錯綜複雜,不僅僅加深了鄭、宋之間的仇恨,齊、紀之間更是舊仇未滅又添新恨,從此再無和好的可能。

公元前698年冬12月,齊僖公帶着沒有完成的遺憾,撒手人寰。他把齊國帶入強國行列,也算輝煌一時,有人甚至稱他為‘小霸’,不過比鄭莊公差許多。

他的兒子姜諸兒即位,就是齊襄公。

齊襄公時期,枉殺魯桓公,誘殺鄭子亹,車裂高渠彌,與文姜廝混,幾乎沒有一件正事。不過,他繼承了父親齊僖公的遺願,時刻不忘滅紀大業。

與此相對的,魯國時刻維護紀國。因為,魯國人也擔心,齊國吞併紀國,下一個就是魯國,紀國的存在,對魯國也是個屏障。

公元前695年春,魯桓公邀請齊襄公和紀候,在黃地(齊國地盤)會盟。酒過三巡,魯桓公表明自己的意思,就是希望齊襄公能忘記仇恨,面向未來,不要再進攻紀國。大家都是鄰居,互為親戚,何必要打打殺殺,讓百姓遭殃?

但是,齊襄公根本沒給面子。

夏季4月,齊、魯邊境就發生了局部衝突。這是威懾,是警告,不僅要滅紀,惹惱了連魯國也滅。

齊國軍隊有組織地入侵魯國邊境,這種大事,邊境官吏不敢擅做主張,派人回來報告魯桓公,請示對策。

魯桓公並非昏庸無能,他心底明鏡一樣。碰到這種事兒也沒慣着,很隨意地告訴報告的人:“邊境上的事情,謹慎防守就行。如果有敵軍侵犯,那就勇敢迎戰,回來報告什麼?”

敵人越界,就是入侵,那就要狠狠地揍,不用武器,上腳踹也行,揍趴下為止,哪有那麼多口舌?當然,這是一個普通人的義憤觀點,國家大事,還要上層決定。

不怕打仗,就怕被打不還手,一味地退縮,拱手送出大好河山。權力完全下放,給你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該打就打,剩下的事情有國家承擔,不要丟人就行。

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齊襄公妹妹,雙方表面親戚,實則勢同水火。

前文說過,公元前694年春,魯桓公與齊襄公舉行了一次聚會;之後,受齊襄公邀請,魯桓公帶着文姜,去齊國做客。結果有去無回,魯桓公被無端害死。或許,他的死,主要原因在於文姜的不檢點;但是,與他阻擋齊國滅紀,也有一定關係。

新即位的魯庄公年幼,內部尚不安穩,如何庇護紀國?齊國趁機開始大規模伐紀。

公元前693年冬,齊國佔領了紀國的郱(píng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南)、鄑(zī今山東省汶上縣以南)、郚(wú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三個地方,並且遷走當地的居民。

公元前691年秋,紀候的弟弟紀季,把酅(xī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地割讓給齊國,紀國從此開始分裂。

此舉實屬無奈。齊國為了擴張,征伐不斷,滅掉紀國勢在必行。酅地有紀國先祖的宗廟,紀季忍辱負重,帶着酅地成為齊國的附庸,就是為了保存紀國的祭祀。

紀候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魯國的救援上。

齊國逐漸吞併紀國,這對魯國可不是好事。冬季,魯庄公親自率領軍隊,駐紮在滑地(鄭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多日,希望能與鄭國聯合救援紀國。畢竟,當初鄭、紀聯軍,曾經打敗齊、宋、衛、燕的聯軍。

但是,鄭國距離紀國遙遠,而且厲公突一直佔據櫟地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反戈一擊。所以,鄭君子嬰不敢出兵,借口國內不安定,拒絕了。

魯國實力有限,無法單獨與齊軍對抗,只好撤兵回國,眼看着紀國被一點點吞沒。

沒有了魯國的庇護,紀國,不堪一擊。

公元前690年春,文姜在祝丘宴請齊襄公,倆人親親我我,宛如新婚燕爾。

3月,三十年前嫁入紀國的伯姬病逝。

夏,齊襄公率軍滅紀。紀侯身為國君,不願意屈膝投降,悲憤之中,把國家政權全部交給弟弟紀季;自己率領一部分貴族,逃離紀國,從此不知所蹤。

紀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

為了籠絡人心,齊襄公還假惺惺以紀國夫人之禮,安葬伯姬,也算是給魯國面子,給文姜面子。

同樣是女子,不同人,不同命。紀國滅亡后,紀叔姬毅然跟着夫君逃亡。八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682年,或許紀君死去,叔姬孤身一人,回到紀國僅存的用於祭祀的酅邑,從此開始默默地守候,一守就是十七年。

公元前665年12月,紀叔姬在孤獨寂寞中去世。她的執著,她的忠貞,她的堅強,讓人感慨萬千。

為此,孔夫子也很讚賞。《春秋》中,不僅記載了叔姬去世的月份,還特意記載了安葬她的詳細日期,這個待遇可是非常高了。因為很多著名人物,《春秋》對他們去世的確切日期根本沒提。

紀國滅亡后,紀候和他的貴族去了哪裏?史料記載基本為零。在今天山東省沂水縣泉庄鄉有‘紀王崮’,據傳,那裏,就是紀候與一部分貴族最後的落腳點。

齊襄公人品不咋地,但他滅紀之後,幾乎完全佔領了山東半島,讓齊國國土面積和綜合實力突然暴漲,為後來齊桓公的稱霸,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般來說,仇恨不超過五世,從齊哀公到齊襄公,傳了九世,終於報仇雪恨。

所以說,輕易不要和別人結仇,仇恨會充滿血腥殺戮,會讓人喪心病狂,會禍及子孫後代。

正如江湖名言: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章 九世之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