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丟失的鞋子

第46章 丟失的鞋子

公元前686年冬12月,齊襄公去姑棼(今山東博興縣)遊玩,然後在貝丘打獵。

原本,這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君臣一起飛鷹走馬,飲酒打獵,生活不亦樂乎。但是,在追逐猛獸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奇異的事情,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山林之中,眾人遠遠看見一頭大野豬,在前方走走停停,形影非常奇特,似乎並不怕人,又似乎是在故意引誘眾人。

身邊有隨從冒出一句:“這怎麼像是公子彭生啊?”

欠嘴,該打。公子彭生,就是前面那位奉命折殺魯桓公,後來被砍頭的冤死鬼,可謂死不瞑目。冤死之人,往往有一縷怨念,飄蕩人間,準備報仇。

齊襄公枉殺彭生,心中有鬼,見了野豬,正在納悶,突然聽到這話,背後涼颼颼的。他非常惱怒,叫囂道:“彭生怎敢來見我?”

說完,彎弓搭箭,瞄準野豬。

那野豬彷彿通人性,看到齊襄公要向它射箭,突然像人一樣直立起來,一陣啼叫,聲音凄慘瘮人。

古人信奉鬼神,更敬重鬼神,如今在荒山野嶺,亂山空寂,突然遇到一頭站立悲啼的野豬,還類似彭生,難免讓齊襄公恐懼。他心驚膽戰,一不小心從車上掉下來,扭傷了腳。

眾人一陣忙亂,鞋也丟了。

這件事兒的記錄,帶着神秘色彩,但《左傳》、《史記》就是這麼記載的。後來,東晉的神話大師干寶,把這件怪事收錄到《搜神記》中,演繹成一則鬼怪故事。

關鍵在於那頭野豬,是真的還是假扮的?

首先,那絕不是彭生,現代人都相信科學,不相信鬼神;其次,很可能是連稱、管至父派人假扮野豬,模仿彭生站立,給齊襄公造成心理恐懼;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野人,站立、啼叫,都具有人的特徵。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我們已經無法還原當時的場景,只能從文字記錄中窺得大概,做些合乎邏輯的推理。

從後來的發展看,這次出遊,連稱、管至父一定得到了可靠消息,公孫無知、連妹妹,都是內奸。所以,野豬事件,很可能是人為的,藉助鬼神,擾亂人心。

射獵回到住地,齊襄公恐懼不安。

他這才發現,自己的鞋子丟了。原本一隻破鞋,對於國君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或許心情鬱悶,齊襄公命令身邊的侍從徒人費,去,把鞋子給我找回來。

那是山林,不是廣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想找一隻丟失的鞋子,談何容易?再者天色昏暗,那邪乎的彭生事件,想起來就起雞皮疙瘩,誰還敢在那空山裡轉悠?

徒人費轉一圈,沒有找到鞋子,兩手空空手而回。

齊襄公正滿肚子怒火無處發泄,看徒人費空手而歸,也不問青紅皂白,命人先鞭打三百。這一頓鞭子,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哭爹喊娘也不好使。

此時此刻,公孫無知、連稱、管至父的叛軍,已經暗中包圍了齊襄公的住地。

徒人費被打后,忍着疼痛,一瘸一拐走出內宮。

在門口,恰巧遇到叛軍,揮舞兵器,準備進攻。徒人費愣神的功夫,脖子上已經架滿刀兵;叛軍把他捆綁的結結實實,準備詢問完口供就殺掉。

徒人費立刻辯解,把自己被鞭打的經歷,跟叛軍講了一下,並且讓他們看自己後背血淋淋的傷痕,眼裏充滿怒火,表達對齊襄公的痛恨。最後,徒人費表示知曉國君住處,願意為大家帶路,幫助他們剷除昏君。

叛軍解開他的衣衫,後背果然鮮血淋漓,明顯都是新傷,就相信了。徒人費請求先進去探探情況,不要打草驚蛇,否則難以成功。

看他說的活靈活現,且有傷痕為證,叛軍再次相信了。

徒人費進去后,立刻把外面的叛亂情況,急速告訴了齊襄公,讓他趕快想辦法逃跑。

事發突然,這次出來打獵,沒有帶多少將士,而且宮中護衛有限,齊襄公當時就懵了。大半夜的,怎麼辦?最後決定,讓身邊的小臣孟陽躺在床上,矇著臉,裝成齊襄公睡覺的樣子,同時,把齊襄公藏了起來,希望能矇混過關。

躲藏,只能被人瓮中捉鱉。

連稱、管至父率人在外面傻傻地等,一直不見徒人費出來。他們感覺形勢不妙,夜長夢多,不能再等了,必須主動進攻。很快,叛軍就沖入內宮。

徒人費率領宮內宦官與叛軍搏鬥,最後死在宮門裏。

公孫無知、連稱、管至父率軍攻入宮廷后,發現了在國君床上蒙頭大睡的孟陽,不問真假,一刀砍了腦袋。然後舉火把仔細一看,根本不是齊襄公,他們冷汗直流,到處搜尋。

當時,齊襄公慌裏慌張,無法出逃,也沒個太好的隱蔽場所。

叛軍很快就發現,門下邊露出一隻光着的腳丫子,亂鬨哄的,把齊襄公拽了出來。齊襄公瑟瑟發抖,懇求饒命,連稱、管至父等人一看,就是此人,也不廢話,直接殺死。

被弒的國君名單中,齊襄公成了第五位上榜者。

在《東周列國志》中,顯然採納了《搜神記》的內容,認為彭生顯靈,把那隻丟失的鞋子找了回來,放到門下,引起叛軍注意;叛軍根據那隻鞋,找到齊襄公,然後殺了他,算是為彭生報仇。

齊襄公的死,至少有一個人是很傷心的,那就是文姜。當然,更多的人是高興,比如魯庄公,九年了,終於有人替他報了殺父之仇。

這母子,一喜一憂。

齊襄公死了,國家還得繼續,誰當國君呢?按理應是齊襄公的兒子繼位,但史書中沒有記載他的兒子。很可能他就沒有兒子,但確實有個女兒,歲數很小,等着長大嫁給魯庄公,將來還要在魯國掀起波瀾。

前面說過,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鮑叔牙眼看國君顛三倒四,早早保護着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公子糾還留在國內,因為,管仲在觀察形勢,等待時機。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公孫無知繼承了君位。

這下形勢完全變了,公孫無知即位,公子糾立刻處於火山口上。決不能再停留在國內,否則必死無疑,所以,管仲和召忽,帶着公子糾,逃亡到魯國。因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

公子糾、公子小白都跑了,最大威脅解除,公孫無知放心了。不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看不見的危險,才是最大的危險。

公孫無知年輕的時候,是個純粹的公子哥兒,欺男霸女,壞事做絕。既然敢跟太子諸兒(齊襄公)干仗,自然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期間得罪的人,着實不少。

其中有一個叫雍廩的大臣,受到公孫無知的殘酷迫害。《左傳》中用了一個‘虐’字,可見雙方仇怨之深。

公元前685年春,公孫無知外出踏青遊玩,雍廩派人襲殺了他。然後通知各位大臣:無知弒君自立,我替天行道,請各位選擇賢明的君主,我唯命是聽。

公孫無知造反成功,君位還沒坐熱乎呢,就把命丟了。由於他是篡位,又沒有與諸侯會盟,這裏不稱之為‘君’,故而不算‘弒君’,死後也沒有謚號。

司馬遷的《史記》則記載:雍林人襲殺無知。估計司馬遷搞錯了,雍廩是人名,不是地名,《左傳》有明確記載。

可以說,公孫無知得位不正,人心不服,早晚自取其禍;關鍵是他本人,貪圖君位,卻沒有駕馭能力,結果,當齊國國君不到三個月,命喪黃泉,淪為笑柄。

順便提一下,這次動亂,有個叫百里奚的,流落齊國,窮苦無依,差點加入公孫無知的智囊團。在朋友蹇叔的勸說下,離開齊國,逃過一劫,後來,他將在秦國名垂青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了解別人很難,要正確認識自己卻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人就這樣不知不覺把命丟了。

齊襄公死了,公孫無知死了,為了那個空缺的位置,為了那柄權杖,齊國,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殺戮。

其實,那個位置一般人坐不得,勉強坐上也是喪命。作為一方大國,齊國,需要一個知人善任、胸懷大略的明君,就這樣,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應運而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46章 丟失的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