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朝的建立

第3章 周朝的建立

后稷被封到邰地后,繼續務農育人,深得百姓愛戴。去世后,被後人尊稱‘農神’。

他的兒子不窋(zhú)繼承了家族的官職。但是,由於夏后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師,不窋失業,不得不率領族人四處流浪,甚至與戎狄為伍。

不窋的孫子公劉,雖然與戎狄生活在一起,依然保留了后稷的遺風,考察水土,務農種田;他還渡過渭水(今陝西渭河),伐木取材,使出行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

百姓的生活逐漸好轉,大家對他感恩戴德,許多部落都來歸附。

於是,公劉在豳(bīn)地(甘肅寧縣)建立國都,也稱豳(邠)國。人們在豳國安居樂業,編寫了許多田園詩歌,一者歌頌美好的生活,再者紀念公劉。

在《詩經》中,有《豳風》七篇,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不用背誦。

周朝,從這時開始興起。

公劉之後,后稷家族傳了十世,掌門人的位置,傳到了古公亶父的手中。按照中國的歷史推算,當時已經是商朝晚期,天下走向混亂。

古公亶父是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繼承后稷、公劉的業績,積德行義,廣施恩惠;同時,他重賢任能,也開啟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盛世,為將來滅商,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平靜美好的生活,卻被附近的戎狄打斷。

戎狄的薰育族,眼看豳國不斷壯大,百姓生活幸福美滿,於是發兵攻打,要搶奪財物。

古公亶父派人了解情況,知曉這些戎狄只是見財起意,想撈點好處。這好辦,財帛,身外之物,沒了可以重新創造,為此開戰,把許多人的命丟了,卻是傷天害理。

於是,古公亶父主動派人送給薰育族一批財物,打發走了這群不義之輩。

但是,人心不足,薰育族很快再次派人攻打豳國。這次胃口更大,直接提出,要奪取這裏的土地和人口,否則就開戰,讓這裏血流成河。

太過分了,對於這種人,難道還要講道理嗎?百姓強烈要求,拿起武器,痛擊這些可惡的侵略者。

如果釋迦牟尼在,或許能以身殉職,去感化這些侵略者。古公亶父很善良,卻不會像釋迦牟尼那樣,甘願以自己的死,去普渡眾生。

他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讓君主給大家謀福利。現在,戎狄來侵犯,目的是要奪取我們的土地和人口。民眾跟着我或者跟着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如果為了我而去打仗,犧牲他們的父子兄弟,我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於心不安啊!”

此話字字充滿愛心,讓人敬佩。於是,他率領親族,離開豳國,渡過漆水、沮水,翻山越嶺,到達岐山,定居下來。

豳國百姓,知道古公亶父仁慈,大家扶老攜幼,跟隨他,也到岐山下定居;周圍的一些小部落,聽說古公亶父如此善良,陸陸續續也來歸附。

眼看部落不斷壯大,古公亶父就廢除戎狄的風俗,修建城郭、房屋,把民眾分成不同的區域,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管理各種事物,百姓對他歌功頌德。

大周,有了雛形。

古公亶父的正室夫人太姜,給他生了三個嫡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歷。

當時,老三季歷娶了太任,生下兒子取名姬昌。這個名字是否眼熟?沒錯,他就是未來的周文王。一個‘昌’字,意義深遠。

太任,據記載,她懷孕的時候,眼睛不看歪曲的事物,耳朵不聽靡靡之音,嘴不講傲慢無禮的言辭,席子不正不坐,食物不鮮不吃,還常常請樂師朗誦詩歌。

這大概是最早的胎教了。

太任與太姜,以及後來周文王的夫人太姒,都非常賢惠,被稱為‘周室三母’。後來,人們認識到: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女人。

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祥瑞出現,從小就非常聰明,長大后頗有聖賢之風。古公亶父常常念叨:“我們家族要興盛起來了,難道要應在昌兒身上嗎?”

說者有心,聽者有意。

太伯、虞仲一聽,明白了,父親這是要把掌門人的位置傳給姬昌,以此振興家族。

這讓後世許多帝王,看到了選擇儲君的方式,在無法確定掌門人選的時候,往往品評一下皇孫。比如明成祖朱棣,還有清朝的康熙大帝。

作為嫡長子、嫡次子,太伯、虞仲,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謂品行兼優。明白了父親的用意,他們沒有貪戀權位,而是一起逃到南方的荊蠻之地,斷髮紋身,主動把掌門人位置,拱手讓給了弟弟季歷。

太伯和虞仲,在南方的荊蠻之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吳國。

春秋末期,吳王闔閭把吳國發展到一個頂尖的高度,演繹出一段新的傳奇,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些都是后話。

兩位哥哥走了,季歷順利登上掌門人寶座。他繼續施行父親的政教,廣布仁義,許多諸侯前去歸順;在他死後,順理成章把位置,傳遞到兒子姬昌的手中。

姬昌繼承后稷、公劉的遺風,效法古公,推行仁義,敬老愛幼;對賢士謙恭有禮,有時為了接待賢士,午飯都顧不得吃。

他的所作所為,吸引了許多人才。比如太顛、閎夭、散宜生、辛甲,還有鬻子等。

前面幾位人才是否似曾相識?沒錯,他們後來都成了周武王身邊的棟樑,幫助伐商滅紂,小說《封神演義》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那位鬻子,原名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他的後人被分封到南方的荊地,建立了後來的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風雲大國。鬻姓、熊姓、羋姓,都是楚國貴族。鬻熊,成為楚國的先祖。

姬昌禮賢下士敬老愛幼的做法,還引來兩位著名的人物——伯夷和叔齊。這兩位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都不願意當國君,相互推讓,最後乾脆拋棄國家,一起逃離。聽說姬昌仁慈,善於養老,於是投奔西岐。

後來武王滅商,這兩位寧死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釆薇’段典故,就來自他倆。

姬昌在位期間,正是商朝沒落,商紂王殘暴無道之時,小說中,女媧娘娘已經準備滅商了。

姬昌仁義的做法,受到商紂王的嫉恨,曾經被拘禁在羑里,差點兒把命丟了。後來,大臣們想盡辦法,送給紂王美女、駿馬、土地,以及許多其它的寶物,才得以回國。

被拘禁期間,西伯侯姬昌有幸看到紂王的‘炮烙之刑’,太殘忍了。於是,他請求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只希望商紂王能廢除這一慘無人道的刑罰。

廢除一道酷刑,得到一片土地,划算。商紂王就廢除‘炮烙之刑’,姬昌也言而有信,把洛水以西的土地,無償給了商紂王。

從此,姬昌的仁慈之名,更加響亮。

但是,他並沒有對商王朝發動戰爭,而是先後征伐犬戎、密須,打敗無道的崇侯虎,在灃水旁邊建立周王朝早期的國都豐邑(今西安西南)。

然後,去世。

他想不想滅掉商紂王?想不想推翻商朝的統治?想不想建立自己的帝國?想,非常渴望。但是,他沒有滅商。或許,他真的不想成為‘以臣弒君’的歷史罪人;或許,他的生命太短暫了,沒有時間去滅商了。

總之,這個艱巨的任務,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姬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武王。三國時期,有人勸曹操滅漢稱帝,曹操笑了笑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就當個周文王好了。”

可以說,從古公亶父開始,歷經三代,大周王朝,已經頗具規模。剩下的,需要一個有魄力的人,敢於打破傳統的忠君思想,揮起大棒,去推翻殘暴的商紂王的統治,建立新的王朝。

周武王姬發繼位后,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甚至還有一位八十多歲,鬚髮皆白,深謀遠慮,老奸巨猾,奇謀百出的姜子牙。

一切,根本不用他操心。他的父親姬昌,已經為他鋪平一條康庄大道,就看他有沒有魄力了。

周武王掌握實權后,很快就召集天下諸侯,列舉商紂王的罪狀,開始伐紂滅商的大計。

滅商的過程,就不再詳細列舉了,各位有興趣,可以看看《封神演義》。很精彩,比歷史書精彩多了,但是,不能完全相信,那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改編的神話。

周武王滅商之後,分封諸侯,周王朝也是歷經風雨。期間,有‘周公輔政’、‘三監之亂’、‘昭王喪師’、‘穆王西征’、‘國人暴動’、‘共和執政’、‘宣王中興’等。

傳到周幽王的手中時,他不務正業,重用佞臣,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把他父親費盡千辛萬苦重新振興的基業,瞬間一把火燒毀。

周朝,面臨新的抉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周朝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