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春秋故事的開始

第22章 春秋故事的開始

了解《春秋》故事之前,還是先了解一下即位與改元。

這事,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則很簡單。我們不是搞研究的,大致了解就行。這裏根據清朝學者戴震的《春秋改元即位考》,簡單介紹一下。

先說說即位。即位,並非隨隨便便坐在上面那個位置,就萬事大吉,要先朝拜祖廟,告訴祖先,自己已經名正言順繼承家產,然後,就可上朝執政,確定君臣名分。

再說說改元。古人,為了防止時間錯亂,在先君死後,他的年號要延續到年尾,即使新君執政,也不能用新的年號;要在第二年元月,正式改用新年號,稱之為改元。

按照周朝禮制,服喪一年後,是先改元再即位。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變亂叢生。在權力交接的過程中,發生很多謀權篡位的事情,接班人不得不改變規矩,都是先即位,后改元。因為‘即位’掌權,比改元更加迫切,可以控制局勢,防止一些宵小之輩發動政變。這種悲劇故事,在春秋的‘即位’過程中,實在太常見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某某元年,一般都是從即位的第二年開始,這樣,年代記錄就不會錯亂。

魯國作為周公後裔,一直也算平安無事。

到了魯惠公時,夫人孟子(子姓,宋女)沒有兒子就死了,也就沒有嫡子;小妾聲子(子姓,宋女)有個兒子,取名息姑。按照規矩,沒有嫡子,未來的接班人就是庶長子息姑。

順便說明一下,宋國是商朝後裔,子姓,所以這裏的孟子、聲子都是宋國人,‘子’是姓氏,不是尊稱。

息姑長大后,該明媒正娶了。

當時,宋武公有個女兒叫仲子,出生的時候,有心人發現,他的手上的紋理,顯示出‘魯夫人’三個字。這該多麼細緻,才能在手紋中找出這三個字。

既然命運早有上天安排,也不能違背天意,於是,仲子一直待字閨中,等着嫁給魯君。

由於魯惠公沒有嫡子,息姑就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就是魯國未來的國君。經過了解,無論家庭、長相、年齡、生辰都很合適,於是,宋國人決定,把仲子嫁給息姑。

這原本是一對天作之合,然而,仲子送到魯國后,被魯惠公看上了,立刻‘奪而自妻之’(《史記》)。

《春秋》沒有記載這一段,估計孔夫子也是為國君避諱,但《史記》沒有放過。

這算什麼事兒?原本是給兒子娶媳婦,半路卻被父親搶走,違背人倫,要遭天譴。人要好色,所有的禮儀廉恥,都會拋擲腦後,魯惠公就是這麼個無恥之人。後來孔夫子有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說的,大概就是魯惠公這類無德之人。

他給後世做了很惡劣的表率,以至於後來的衛國、蔡國、楚國,都發生這種爛事兒,結局都很糟糕。

息姑自小受到‘禮樂’熏陶,眼睜睜看着父親奪走了自己的嬌妻,只好苦笑認命。

如果他一點不介意,有點違背常理,然而,他確實沒什麼‘表示’。沒有弒君,沒有造反,沒有怨言,沒有出走,這兒子,真是是夠孝順的,天下罕有。

至少史家對他評價不錯,可惜了這麼個好兒子。

由於沒有嫡子,作為庶長子的息姑,將是未來的魯君繼承人。然而,自從霸佔了宋女,魯惠公寵愛有加,很快生了個兒子,取名姬允,並把宋女定為正室夫人。

這意思很明確,姬允,就是未來的魯國繼承人。息姑的地位,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公元前723年,當了四十六年國君的魯惠公死去。

這個時候,姬允還幼小,根本不懂事。於是,魯國人共推息姑攝政,維持國家機構運轉,就是魯隱公;同時,擁戴姬允為魯君,就是後來的魯桓公。

一個國家,同時擁有兩位國君,類似於西周初年的‘周公攝政’。

如果息姑是個奸雄,或者是個貪圖君位的傢伙,那麼弟弟姬允的小命,早已不保。然而,息姑沒那麼做,自己甘願攝政,奉弟弟為魯君。

公元前722年,息姑即位,但是,《春秋》並沒有記載他即位,因為他是‘攝政’。孔子讚賞息姑的品德,依然把他當做國君對待,就是魯隱公元年,《春秋》的故事,就從這一年正式開始。

這一年,天下發生兩件大事:其一,就是前文所說的,鄭莊公打敗弟弟,把他趕出鄭國,而後黃泉見母,開始走上歷史舞台,在春秋早期叱吒風雲。

另一件事,就是魯國魯隱公開始攝政,他並沒有為難弟弟姬允,而是繼承了周公的遺風:攝政而不篡位。

這兩位國君,對親弟弟的不同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鄭莊公開啟‘小霸’局面,而魯隱公則隱忍攝政,息事寧人,他的的結局,註定是一個悲劇。

他攝政后,當年九月,首先和宋國結盟。

魯惠公晚年,和宋國打了一仗。為什麼打仗?《春秋》沒有記載,不過記載了在黃地打敗宋軍。

大家知道,宋武公的女兒,是魯惠公的夫人;而且他的前任夫人,也是宋國女子,息姑也有一半宋國血統。按理大家是親戚,應該禮尚往來,互相支持幫助才對。現在,反而棄好成仇,真刀真槍兵戎相見,可見不是一般的仇恨。

為什麼?壞就壞在魯惠公不顧禮儀廉恥,搶奪兒媳婦。

這件事兒,《春秋》沒有明確記載,也許是孔夫子覺得丟人,刪除了;但不知司馬遷從哪裏得到消息,在《史記》中明確留下一筆:惠公奪而自妻之。

息姑是魯惠公的親兒子,人品好,從小接受正規教育,知道尊敬父母,尊敬國君。如今父親已經不像父親,兒子不能再不像兒子,忍一忍吧!

他能忍,宋武公卻不能忍。好好一個女兒,嫁到魯國,卻受到如此欺負,可恨!

於是,宋武公發兵伐魯,要給女兒出口惡氣。畢竟是侵略,結果不僅沒有取勝,反而以失敗告終。新仇舊恨,越積越深,直到公元前723年,魯惠公死前,宋國還大兵壓境,以至於魯惠公的葬禮也沒辦好,後來不得不重新安葬。

面對宋國大軍,魯隱公親自率軍抵抗,連父親的葬禮也沒參加上。

其實,他知道自己父親失禮在先,如今生米煮成熟飯,再打只能傷了感情。

於是,主動請求與宋國講和,好話說了一大堆。當然,主要的還是賠禮道歉,解釋一番,雖然我不是您女婿,至少還是親戚;另外,他還鄭重許諾,自己只是攝政,不會篡權,將來,一定還政於弟弟。

如今,禽獸不如的魯惠公已死,魯隱公攝政,知書達理,將來還要還政於自己的外孫,對宋武公也算一種安慰。最終,宋國罷兵,兩國還結成友好同盟,關係‘更上一層樓’。

魯隱公攝政時期,和諸侯關係都不錯,但他為人太善良,以至於一些大臣覺得他軟弱可欺,抗命不尊。

比如,公元前722年4月,沒有經過魯隱公同意,魯國大夫費伯率領軍隊,在郎地築城;10月,公子豫不聽命令,私自率軍與鄭國人、邾國人結盟。

公元前719年秋,諸侯伐鄭,宋殤公請魯出兵,魯隱公不同意,公子翚(羽父)則堅決請求出兵。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他竟然私自帶兵去了。

魯隱公的思想中,‘禮’,永遠是第一位的。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這種觀念,容易吃虧。即使跟隨鄭國伐許,也是因為鄭莊公打着周天子的旗號,把他騙去的。

無法駕馭群臣,註定是個悲劇。

在他攝政的十一年中,魯國內外還是很安定的,雖然沒有什麼顯著功勞,但是也沒有什麼過錯,後世對他評價不錯。

他為春秋開個好頭,然而,這已經無法阻止‘禮崩樂壞’的蔓延,各種謀逆篡權戰爭殺戮,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其中,也有許多正義之士,要把和平帶給人間,比如宋國的華元、向戌,他們張羅了兩次‘弭兵大會’,給春秋的歷史增色不少;另外如曹國的子臧,魯國的叔肸,吳國的季札,衛國的公子郢等,對那個寶座不屑一顧,讓後人記住了他們的高風亮節。

春秋,一個巨變的時代,各種人物登上這個大舞台,創造自己的輝煌。如果你愛好歷史,不論是古代還是今朝,那麼就請從《春秋》開始吧!古今一也。

愛我《春秋》,愛我歷史,愛我中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章 春秋故事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