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各個擊破

第17章 各個擊破

雖然州吁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惡臭還在。

無論如何,衛國聯合諸侯,兩次伐鄭,耀武鄭都,搶奪禾稻,這筆爛賬,留給了衛國繼任者去解決。

鄭莊公不是個善茬,在周王那裏都不甘心吃虧,何況一個小小的衛國,必須討伐,找回顏面。

公元前718年4月,他率軍殺奔衛國,一直攻打到外郊。

如果衛國君臣知錯能改,主動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鄭莊公也並非不通情達理。但是,來侵犯國境就是敵人,對待敵人,不能客氣,衛國竟然聯合南燕抵禦鄭國。

南燕,小國,伯爵,據說是黃帝後裔,姞姓,上古八大姓之一,位於河南延津縣東北部。這個國家太小,史料基本絕跡,與召公奭建立的姬姓北燕(今河北一帶,戰國七雄之一)不同。

鄭莊公派祭足、原繁、泄駕率領三軍,進攻南燕前隊,派曼伯和子元率領制邑(虎牢關)的軍隊,偷襲南燕軍後方。南燕畏懼鄭國正面的三軍,沒有防備後方,結果慘敗。

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先攻擊弱小,打擊敵人氣焰,強者自然潰退。

按照周朝制度,周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鄭國已經建立三軍,可見軍事實力很強大。

打敗了衛、燕聯軍,緊接着是宋國。原本是衛國挑起事端,後來由於公子馮的緣故,宋國成了伐鄭的帶頭大哥;打人是要付出代價的,過後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那不行。

恰好,宋國憑藉大國實力,搶奪邾國的田地,邾國打不過,於是派人對鄭莊公說:“請君王攻打宋國,報仇雪恨,我們願做嚮導,為您前面開路。”

如此正中下懷,公元前718年9月,鄭莊公率領鄭軍,竟然還請來了周天子的軍隊,匯合邾軍伐宋,一直攻入宋國外城。

按理,周桓王對鄭莊公不滿,不能派軍隊助戰,但是,周桓王剝奪了鄭莊公的一部分權力,並沒有公開取消他卿士的爵位。所以,這次伐宋,鄭莊公調動了王室的隊伍。

有王室的軍隊做後盾,意義就不一樣了,鄭莊公代表的是周天子。天子號令在此,諸侯誰敢不從?諸侯哪知其中奧妙,一聽說天子軍隊坐鎮,無理也變得有理了,對鄭莊公更是刮目相看。

宋殤公趕忙派遣使者,請魯國發兵救援,畢竟去年剛剛結盟,關係不錯。

魯隱公本來是準備發兵的,當時順便問了使者一句:“鄭國軍隊到什麼地方了?”

這是很正常的詢問前線情況,實話實說就行了,沒什麼大不了。但是,敵方入境,有損國威,那個使者也許怕丟宋國面子,也許就想開個玩笑,回答:“還沒有攻到國都呢。”

你可以說不知道,畢竟戰場千變萬化,實際情況,確實不知。但不能撒謊,不能欺騙人,這是不敬。魯隱公很不高興,一個小小使者,竟跟我耍伎倆;再者,鄭國打着天子的旗號,如果對抗,於禮不合,於是拒絕發兵。

宋殤公一看魯國不救援,很生氣,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就宣佈和魯國斷交。

宋、魯關係破裂,從此一落千丈,這個影響非常大。

這不僅僅失去一支強援,關鍵是給自己招來一支強敵。沒有援助,照樣不懼,宋國主動出擊,獨自進攻鄭國長葛(今河南長葛市官亭鄉),但是沒有成功;第二年秋天,趁着鄭國鬆懈,終於攻下長葛,也算成功復仇。

鄭莊公屬於梟雄,一看宋、魯斷交,有機可乘,立刻派人聯繫魯國,希望雙方友好建交。

魯國作為‘禮儀之邦’,不能失禮,有人來建交,當然高興;而且鄭國強大,還是周天子‘卿士’,雙方也沒有深仇大恨,與宋國斷交,正好與鄭國建交。

國與國之間,友誼固然重要,利益更加現實。

本來,宋殤公的政敵只有一個,就是公子馮,現在可好,鄭國、魯國,都成了敵人。他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樹立了強大的對手。

州吁不僅害死了自己,禍害了衛國,更坑苦了宋殤公。在外交、軍事各方面的失敗,導致百姓怨言滿天飛,加上內部大臣的私心,最終引發宋國內亂。

收拾完衛、宋,該收拾陳國了。

其實,鄭莊公也不想四面開戰,能友好盡量友好,何苦到處樹敵。公元前718年的時候,就曾派遣使者,先禮後兵,表達誠意,希望與陳國建立友好關係。

陳桓公不傻,看出鄭莊公使用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謀略,所以沒有答應。

對方來表達友好,即使是敵人,無論如何,一定要友好接納,於人於己都是好事。當時的大臣五父立刻勸道:“親仁善鄰,這是國家的瑰寶,一定要答應。”

陳桓公卻不這麼認為,他說:“答應了鄭國,那衛國、宋國將成為我們的災難,一個鄭國能有什麼大不了的。”

君子認為:‘善不可失,惡不可長’,這句話就是說給陳桓公聽的。滋長惡,不悔改,必將受到懲罰(怙惡不悛);即使挽救,哪那麼容易辦到?《商書》說:惡的蔓延,就像燎原之火,難以靠近,還怎麼撲滅?周任曾經說:治理國家,對待壞人,就像農夫剷除地里的雜草一樣,絕其根本,禁止生長(鏟草除根),善,就能發展。

後來諸葛亮把這層意思總結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裏還產生兩個成語,‘怙惡不悛’,比喻堅持作惡,不肯悔改;另一個則是‘鏟(斬)草除根’。

當時鄭莊公忙於衛、宋,也沒時間搭理陳國,不願意和好就算了,慢慢來。

公元前717年5月,鄭莊公突然襲擊陳國,大獲全勝。不服就打,打服為止,這是強者對弱者的一貫做法。

作為一代梟雄,鄭莊公清楚,以鄭國的實力,同時對抗多個國家,不是長久之計。對於衛、宋、魯、陳,必須瓦解他們的聯合,各個擊破,否則對鄭國極端不利。

公元前716年秋,宋與鄭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

作為伐鄭的帶頭大哥,與鄭國言和結盟,這直接導致四國聯盟的徹底瓦解。

第二年冬,陳桓公及時轉變觀念,請求與鄭國和好。緊接着,陳國的五父去鄭國定盟,他在歃血的時候不專註,心不在焉。當時泄駕預測,此人不能免於災難。

鄭國的良佐到陳國結盟,也看出陳國將要發生內亂。

鄭莊公與周桓王關係不好,但是,雙方交質之後,他的兒子太子忽依然在王室‘學習’,還受到周桓王重視。

陳、鄭和好后,陳桓公看鄭國的太子忽知書達理一表人才,又受到王室重視,很欣賞,請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雙方聯姻。這比結盟的效果還牢固,鄭莊公爽快同意。

從仇人變親家,就是一樁婚禮的事兒。

魯國、宋國、陳國,已經從敵人變成盟友,只剩下衛國時刻提防。

四國聯盟已經瓦解,未來的發展,需要臨機應變。可以說,現在,就是鄭莊公的舞台,在四面樹敵的情況下,合縱連橫,揮灑自如,建立自己‘小霸’的局面,讓人不得不佩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各個擊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