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義滅親(二)

第16章 大義滅親(二)

造反,或許很難,但是,更難的,是如何坐穩江山。後來的許多造反者,在艱難奪取政權后,突然不知何去何從,很快就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比如項羽、黃巢、李自成。

現在,州吁就面臨同樣的問題。

心腹石厚為他出主意:鄭國兩次攻打我們,現在我們為前任國君復仇,即可討好諸侯,又可轉移國內視線,安定民心。

衛國內部群情激憤,政權不穩,所以,要在外面搞點大動靜出來,讓百姓的怒火,有個宣洩口。而且替衛桓公復仇,名聲好聽,吸引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說白了,就是把國內矛盾,引向國外。這一招很常用,跟‘攘外必先安內’恰恰相反,但異曲同工。

單獨靠衛國是不行的,必須聯合諸侯,尋找盟友。他首先想到的,是宋殤公。

當初,宋宣公認為弟弟賢能,所以臨死前把君位傳給弟弟子和(子姓),也就是宋穆公,而放棄了自己的兒子與夷;宋穆公臨死前,感念大哥的恩情,一再告誡群臣,把君位還給哥哥的兒子與夷,也就是宋殤公。

同時,為防止自己的兒子馮發動內亂,把他送到鄭國。

鄭莊公接納了公子馮,看他還挺順眼,有心送他回國掙位,只因政務繁忙,又不願輕易開戰,所以沒有付諸實施。

其實,自從與衛國開戰以來,鄭莊公非常希望與宋國成為盟友,所以想把公子馮送回宋國繼位。他根本沒料到,這個公子馮,將給鄭國帶去多大的災難。

由於公子馮在鄭國,州吁派人忽悠宋殤公說:“如果君王帶兵伐鄭,除去君王的禍害(公子馮),我們願意出兵出糧,和陳、蔡兩國一起作為您的屬下。”

當時,宋殤公跟魯隱公正在清地聚會。

宋國和鄭國本無仇恨,但是公子馮的存在,宋殤公如芒在背。一者擔心他回國掙位,再者擔心鄭國支持公子馮;最擔心的,則是國內的臣子,暗中與公子馮勾結。

所以,經衛國一忽悠,宋殤公不考慮後果,立刻爽快答應。

公元前719年夏,宋、衛、陳、蔡,這四國形成一個小團體,聯合伐鄭,包圍鄭國東門。宋殤公自以為很光榮,擔任帶頭大哥,卻不知,自己被人利用,跟鄭國的仇恨可結大了。

但是,州吁的目的,並非來打打殺殺。他幹了大逆不道的弒君之事,心懷鬼胎,這次伐鄭,主要把國內矛盾引向國外;再者,則是擔心諸侯討伐,藉此機會,與諸侯結交,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

四國聯軍各懷心事,並沒有拚死作戰,大家耀武揚威,劫掠一番,五天後,迅速撤兵。

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州吁把另外三位諸侯當猴耍,自己達到目的后,獨自拍屁股走人。

至於後果的嚴重性,他才不管呢。從此之後,宋、衛、陳、蔡、魯、齊、虢、邾、南燕等國,紛紛加入戰局;後來,甚至周桓王也被牽扯進去,中原諸侯亂作一團。

平靜了50年的東周,開始泛起波瀾。

面對如此壓力,鄭莊公利用自己王室‘卿士’的有利地位,見招拆招,沉着應對。春秋初期,幾乎成了他獨自表演的舞台,終於創造了‘小霸’的局面。

這次伐鄭,時間短,速度快,從史書記載看,諸侯收穫不大。本身,州吁的目的就是轉移國人視線,至於為宋國除害,那是胡扯,不僅把宋國牽入連年戰爭,甚至把宋殤公的命也搭上。

新鄭被包圍五天,雖然損失不大,也是鄭國的恥辱。

秋,諸侯再次聯合伐鄭,打敗了鄭國的步兵,還收割了那裏的稻子,然後撤退。

報應可真快啊!去年金秋,鄭莊公派兵偷走了王室的稻子,今年,四國大軍就來到他的家門口,以同樣方法割了鄭國的稻子。

這不像戰爭,很像打家劫舍的強盜作風。

兩次伐鄭,州吁完全達到目的,但是能把國人的視線引開嗎?宋殤公也很積極,還特意邀請魯國加入,當時的魯隱公曾經問大臣眾仲:“州吁能成功嗎?”

這位眾仲,是公子益師(字眾父)的兒子。三年前,益師去世,魯隱公竟然沒有親自參加葬禮。但是,魯隱公對他的兒子非常器重,常常問一些關鍵的事情。

眾仲回答:“我只聽說用德行安定百姓,沒有聽說用禍亂的。用禍亂,就如同要理出亂絲的頭緒,只能更亂。州吁這個人,依仗武力,暴虐殘忍。外無群眾,內無親附,眾叛親離,豈能成功?軍事,就像火一樣,不去制止,將會焚燒自己。州吁殺了他的國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於建立美德,反而想通過禍亂來取得成功,一定不能免於禍患。”

成語‘安忍無親’、‘眾叛親離’、‘玩火自焚’,最早就出自這裏。安忍無親,就是安心做殘忍的事情,對親人也無所謂;眾叛親離,就是不得人心,連親人都背叛離開;玩火自焚就不解釋了。

這段治國評論,一語中的,永不過時。在春秋的歷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有時候想一想,國家強大並不難,以德義治理百姓,以武力保衛國家,‘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國家沒有不強大的。關鍵是,任何國家,任何朝代,都有一些反向思維行動者。他們不幹好事,貪墨腐化,就像地里的雜草,在瘋狂蔓延,破壞着正常的秩序。

雖然魯隱公沒同意加入戰團,但公子翚(羽父)還是帶兵前去,加入宋、衛陣營。

魯國,也被拖入這趟渾水。

然而,這兩次對外搶劫的勝利,更加重了國人對州吁的不滿。徵兵征糧,不少年輕人葬身戰場,黎民百姓負擔更重。推翻州吁的暗流,在朝野涌動,這讓他整日擔驚受怕,急需平息國人的怒火。

再說賢臣石碏,眼看兒子幫着州吁弒君,把衛國拖入戰爭深淵,又挑起諸侯爭端,憤怒至極。這個不孝子,不僅禍害國家,還把各路諸侯牽扯進去,衛國,今後將舉步維艱!

正當他獨自生悶氣的時候,兒子石厚突然回家了,真是稀客。但他不是來看望老父親的,也沒有噓寒問暖,而是向父親請教:如何安定衛國?

石碏已經退休十多年,對於今天的結局,他早已預料。據說,州吁登上君位之後,曾厚禮邀請他出山,但石碏以年老多病為由,拒不服從。

如今,面對國人的怒火,州吁束手無策,特意派石厚回來,希望看在先君和百姓的份上,給個安定衛國的方法。

石碏早已想好對策,看着從小照顧大的兒子,內心痛苦不已。他裝作很關心的樣子,說道:“要想國內安定,必須朝見周王。如果得到王室認可,國人的議論自然會平息。”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有周天子的聖旨,名正言順。但是,如何能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呢?

其實這也不難,石碏說:“現在陳桓公受到天子的寵信,陳、衛兩國正互相和睦。如果拜見陳桓公,讓他代為請求,就一定可以成功。”

‘姜還是老的辣’,石厚對老父親太佩服了。也沒思考前因後果,回去跟州吁商議后,倆人一起去了陳國。畢竟,陳與衛,聯合伐鄭,關係不錯,請陳桓公幫忙在周王面前說幾句好話,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倆人,或許被國內的混亂搞糊塗了,或許急於擺脫眼前的困境。也不動腦筋想一想,被殺死的衛桓公和陳國什麼關係?衛桓公的母親,是陳國公主,他們弒殺的是現任陳桓公的外孫。

其實,州吁根本沒必要看陳國臉色。周桓王對鄭莊公恨之入骨,看着宋衛陳蔡聯合伐鄭,心中高興還來不及呢。

石碏可不糊塗,聽說倆人真的去了陳國,心中大喜。

馬上寫信,命人迅速送到陳國,友好的話不必啰嗦,信的大致內容:衛國狹小,我老頭子已經八十歲了,無所作為。這兩個人是弒君之賊,請您趁機除掉他們。

陳桓公接到石碏的書信,才明白州吁殺了自己外孫,弒君自立,大逆不道。他馬上派人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來,但並沒有殺。

州吁畢竟是現任衛君,陳國殺了他,萬一將來衛國反悔,把責任推給陳國,那就成了冤大頭,跟誰說理?至於石厚,雖然石碏發話,但‘虎毒不食子’,畢竟是他的親兒子,讓他自己處理吧!

所以,陳國人請衛國自己來處理這兩個人。

9月,石碏派大臣右宰丑去陳國,在濮水斬殺州吁。對於濮水,杜預認為在陳國境內,但陳國人不會讓他們在本國境內斬殺州吁,那容易結仇;更多認為在今天濮陽的南面,衛國境內。

本來,他要親自去斬殺不忠不孝的兒子石厚。只因上了年紀,八十多歲,路途遙遠,身體實在行動不便,最後,他的管家獳羊肩自告奮勇,去陳國斬殺石厚。

這就是成語‘大義滅親’的由來。《東周列國志》描寫的更加詳細精彩,有一定虛構成分,但讀起來更有滋味。

州吁三月弒君,九月被殺,滿打滿算不過半年時光,還沒有正式改元繼位,就身首異處。春秋第一場弒君慘案,總算得到昭雪,但是,他留下的禍害,卻延續十多年。

殺了州吁,石碏立衛桓公的弟弟姬晉為國君,就是衛宣公。這傢伙雖人品不咋地,好色成災,但至少衛國暫時是安定了。

‘虎毒不食子’,石碏的心,真的在滴血,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正義,他還是親自判了兒子死刑。‘大義滅親’,從此流傳千古,在春秋的歷史中,註定有石碏一席之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章 大義滅親(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