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 陰晉之戰
給秦國一個下馬威
時代背景
眾所周知,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不僅取決於戰時的進攻和防守的謀略,跟參戰各國的經濟力量對比、外交關係的好壞都有着很大的關係。在陰晉之戰開始之前,作為戰爭一方魏國就已經佔了先機。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他早期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後來又遷都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自魏文侯時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到魏文侯時期,起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一大批賢才,富國強兵,抑制趙國。後來,又相繼擊敗了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魏武侯為人開明,任用賢士,君臣上下團結一心,保證了魏國內部的持續穩定。他還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經濟實力並擴充軍備,經過多年的積蓄力量,到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時,魏國的綜合實力,跟三家分晉時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其次,外交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自那以後的十幾年,魏、趙、韓三家保持着傳統的友誼,韓、趙兩國在地緣上也給予魏國強大的支持,這是關鍵的因素。且山東六國自古以來就瞧不起秦國,不把秦國納入中原的勢力範圍,羞與秦國為伍。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魏國在外交上變得主動得多,相比之下,秦國卻顯得很被動。再者,陰晉之戰之前,魏武侯已經任命吳起為河西郡守經營河西十幾年了。吳起提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就是佔領一地,在此築城,又佔領一地,又築城。這樣,魏國已經盡占河西之地,搶佔了地利優勢,加上吳起經營有方,河西之地已經成為魏國進攻秦國的跳板。秦國想重奪河西之地,困難大大增加。這一戰略在戰機成熟時,可以大大牽制敵軍,消弱對方的人力優勢,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秦國喪失了河西之地,就等於喪失了地利優勢,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地利優勢往往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而且,秦國在政治上內部分化嚴重、宗族鬥爭頻繁;在外交上,缺少溝通,自陷孤立。所以說,在戰爭爆發之前,這場戰爭的結果已可以預見了。
人物評析
吳起是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著名兵法家兼政治家。(作為一個兵法家,他把戰爭的起因歸納為五點: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這一理論是世界軍事史上對戰爭根源的最早探索。)吳起,衛國左氏人(今山東定陶人)。吳起自幼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他早年曾在魯國求學於一個叫曾申的人,後來,又到魏國拜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也就是說,吳起也算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了,以此表示不傾向於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
秦惠公,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簡公之子,在位13年。陰晉之戰的發動者。
交戰過程
魏文侯在位時,國力強盛,曾派出大批軍隊攻取了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軍退守洛水一帶。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經過數年的準備,於公元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公元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內),三年後,秦國又與魏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軍與秦軍全力作戰。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調集50萬大軍,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陰晉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華陰縣東南,在華山的東峰和北峰之間,易守難攻,秦軍在陰晉城外布下營壘,用50萬大軍圍住了陰晉城,而陰晉城魏國守軍苦苦支撐,攻城的一方用生牛皮圍成四面的小屋,類似可移動的車,中間可運土以及人,在陰晉城外建起了土山,然後往城裏面射箭,後來,又用鉤子鉤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但都被魏軍一一破解,這是場慘烈的消耗戰,雙方都處於焦灼狀態,形勢十分危急。見此情形,魏武侯馬上任命河西郡守吳起為主將率領五萬精銳“武卒”前去支援。其實,對於這一戰,吳起早有準備。吳起鎮守河西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他首創考選士卒之法:規定凡能身着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就進擊敵軍的將士以明法。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個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裏了,所以我哭。”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吳起吸膿”的故事。
經過吳起多年的悉心經營,終於創建了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武卒”。而且早在三年前,他就請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后,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一直施行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為步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人。
戰役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佈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然後,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吳起的五萬魏軍突然迂迴到秦軍後面,這群沒有功名的如狼似虎的下級兵士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大聲吶喊,而騎兵又開始在四周放起火來,只見50萬秦軍擠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魏軍,個個抱頭鼠竄,相互踐踏,而城內的守軍看到援軍到了,也打開城門,一起殺向秦軍。這一夜,經魏軍反覆衝殺,秦軍50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魏國取得了輝煌戰果。最後,吳起奉行窮寇莫追的思想,並沒有對潰敗的秦軍進行追擊。
▲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戰國七雄”。
戰爭影響
陰晉之戰是戰國初期魏、秦之間一次大型的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名將吳起的指揮下,雖面對強大的秦軍,但吳起通過激勵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士氣,顯著增強了戰鬥力,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吳起以5萬兵力擊敗秦軍50萬兵力,令秦人盡失河西之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著名戰例。同時,吳起採取的穩紮穩打的戰略;避敵正面,迂迴後方、兩面夾擊、戰前激勵等戰術,對後世影響深遠。
策略分析
陰晉之戰開始后,吳起制定的避開秦軍正面進攻,以主力向其守備薄弱的後方實施迂迴突襲,再與陰晉城邑的守軍配合,對秦軍實行兩面夾擊的戰術是相當成功的。這是一場出其不意的戰略突襲,採用的是“以迂為直,前後夾擊”的原則。避開敵人最強大的正面,迂迴後方,直搗敵人最為虛弱的後方,就像一把利劍直接插入敵人的背脊,出其不意,使敵人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倉促應戰,再與陰晉城邑的守軍配合。這一招使出,勝局就鎖定了。最終,魏軍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戰爭的勝敗瞬息萬變,魏軍最終以5萬大軍大敗秦軍50萬大軍的輝煌戰績,不得不說是吳起精妙謀略、靈活用兵的結果。
☆☆戰爭小檔案☆☆
戰役名稱:陰晉之戰
發生時間:公元前389年
交戰雙方:魏國VS秦國
交戰地點:陰晉(今陝西省華陰縣東)
實力對比:魏軍5萬VS秦軍50萬
戰爭結果:大敗50萬秦軍
戰爭性質:防禦戰
智慧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