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語境下的宗教研究(1)

後現代語境下的宗教研究(1)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介紹的經典時代的社會學家的研究成果成為整個20世紀與21世紀的宗教學者研究的起點。早期學者關於宗教的功能及其在社會中的角色的觀點為後來持續的科學辯論和經驗研究打下了基礎。支配性的問題仍然是一樣的:宗教對於現代性高度發達時代中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世俗化:宗教在今天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嗎?

大多數社會學的奠基者支持“世俗化命題”,即認為工業化的都市社會有着科學—理性之特徵,這將最終侵蝕宗教與神聖事物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然而最近有很多學者圍繞着這一命題展開辯論。許多批評者認為現代社會並不一定必然會是世俗化的,現代社會與宗教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和諧。

1世俗化命題的擁護者

那些繼續接受由經典社會學家主張的世俗化命題的學者依然相信工業化和城市化將取代共同體,法律將取代傳統和道德,相對性替代了原有的確定性,因此宗教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教堂出席率、對神聖事物的信仰以及宗教在人們心中重要性的下降將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特徵。拉里·塞勒是世俗化命題的當代支持者,他有一篇關於世俗化命題的經典文章——《經驗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在這篇文章中,塞勒(1967)認為現代社會中可能存在不同類型的世俗化:(1)宗教信仰與實踐影響力的衰微;(2)超自然或宗教的世界觀讓位於自然或科學的世界觀;(3)社會與信仰之間糾纏不清的狀態漸漸被解開,宗教與靈性實踐變得越來越私人化;(4)文化也經歷了去神聖化的過程,這直接導致了塗爾干認為的傳統的聖俗二分被侵蝕掉,宗教信仰被認為與其他思想一樣是人類文化的副產品。

世俗化命題最強有力的地區是西歐,在那裏宗教實踐與教堂出席率是世界上最低的。英國社會學家格蕾絲·戴維認為,西歐大多數人可能相信上帝,但並不委身於特定的宗教團體或者參加宗教活動。這種類型的世俗化被她稱為“相信但不委身”(Davie,1994)。因此,許多社會學家——特別是歐洲的——預測美國將不可避免地變得像歐洲一樣,對某些學者而言這一理論幾乎變成一條金科玉律,即現代化必然帶來世俗化。

2世俗化命題的批判者

批判世俗化理論的社會學家認為,隨着現代化的到來,世界的宗教性並未衰減。他們在美國(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非西方世界)的宗教實踐以及全球性宗教原教旨主義的興起中找到了支持的論據。他們最近的研究數據來自於“宗教與公共生活佩尤論壇”,這一論壇公佈的數據顯示了宗教在美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升以及宗教實踐的強度並未減少這兩個事實。這兩個事實即是社會學家所講的宗教性。數據表明,美國仍然是一個靈性程度非常高的國家,96%的美國人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物”,40%的人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一半以上的人每個月定期參加宗教活動,25%的人每個星期參加宗教活動(MasciandSmith,2006)。美國宗教性的統計結果讓我們質疑世俗化命題,後者認為宗教在現代科學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並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告訴我們,宗教在現代性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仍然有着巨大的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社會學的最佳入門讀物:社會學的意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社會學的最佳入門讀物:社會學的意蘊
上一章下一章

後現代語境下的宗教研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