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北京之夜(六)
和克里姆林宮的前幾任蘇聯領導人相比,奧加爾科夫元帥始終認為現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柯爾莫哥洛夫同志是最為睿智和開明的一個。當然有關於這個來自烏拉爾山地區的很多傳奇他也略有耳聞,但是那些被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嚴禁流傳的坊間流言並沒有影響奧加爾科夫元帥對這位領袖的崇敬和忠誠,因此此刻在位於克里姆林宮1號樓2樓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辦公室內,奧加爾科夫元帥正以一個蘇聯軍人最標準的坐姿準備聆聽着自己眼前這位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訓誡。
克里姆林宮的1號樓,歷史上曾是沙俄帝國的樞密院大廈,在18世紀70~80年代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馬特維.卡扎科夫設計建成。不過沙俄時期,很少會有沙皇選擇在沉悶的辦公樓里處理國家事務,他們更喜歡在彼得堡的夏宮甚至是波羅地海的皇家遊艇之上治理世界上版圖最為遼闊的帝國。
直到蘇聯成立,列寧才將克里姆林宮的1號樓變成這個國家真正的權力中樞。雖然蘇聯政治局當時將1號樓的3樓的整個樓層都交給這位“蘇維埃之父”支配,不過列寧自己的辦公室卻只有50平方米而已。更多的房間被留給了這位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那總計4萬冊的藏書。至今在被作為列寧故居博物館的克里姆林宮1號樓的3樓,幾乎所有的房間內仍都擺有書櫃。而在整理這些圖書的過程之中,蘇聯**更發現了其中甚至有千餘本白匪的著作和移民文學,包括鄧尼金的《俄羅斯叛亂隨筆》多卷本。
而在2樓這間統治了蘇聯四分之一世紀的約瑟夫.斯大林曾經使用過辦公室之內,一切依舊保持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風貌,在裝有橡木牆裙的內牆之上依舊宣掛着**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思和列寧以及俄羅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兩位軍事統帥—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元帥的肖像。在蘇聯政治局內部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新一任蘇聯領導人就任后,通常要“另起爐灶”,不肯用前任們的老辦公室。赫魯曉夫上台後,便將蘇共中央總書記辦公室從克里姆林宮1號樓的2樓搬到了3樓。而私下被稱為“高地”的勃列日涅夫同志的辦公室也選擇遠離他的前任使用的房間。
但是作為蘇聯的第五人領導人柯爾莫哥洛夫卻似乎是個特例,在他通過巧妙的政治手腕在與勃列日涅夫身後勢力龐大的“第聶伯河派”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成功的執掌了政治局的牛耳。而在獲得了蘇維埃的最高權力之後,柯爾莫哥洛夫卻將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辦公室搬回到了斯大林曾經使用過的辦公室。這一點雖然受到了來自蘇聯政治局內部的非議,但是卻得到了蘇聯軍方人士的認同。畢竟大多數阿爾巴特軍區的“老近衛軍”們都是從衛國戰爭的炮火中走來的,在曾經領導他們走向勝利的領袖工作過的地方,他們往往會感到全身充滿了當年那種勇往直前的熱情和衝動,而曾在北極地區與德國法西斯以及芬蘭僕從軍作戰過的奧加爾科夫元帥也概不能例外。
“‘老近衛軍們’之所以反對你,並非是因為你的軍事學說和對未來的預測出現了偏差。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你的理論折射出了隨着軍事科技進步,精確制導武器將最終將令我們龐大的常規兵器和核武庫全面過時。”坐在奧加爾科夫元帥的對面,作為蘇維埃帝國的最高領導者柯爾莫哥洛夫並沒有拿腔作勢,而是選擇了最為開誠佈公的談話方式。
“1946年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美國人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隨後他們又將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他們的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之上。1972年3月,美國空軍在越南用15枚激光制導炸彈,炸毀了以前出動700餘架飛機、投彈約1.2萬噸均未擊中的清化大橋……這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正在向我們表明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逼近—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精確制導武器大量湧現,必將從根本上打破軍隊舊有的以數量取勝的發展模式。”面對着曾經擔任過多卷本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軍著作編委會主任,堪稱蘇聯紅軍新一代軍事理論大師的奧加爾科夫,身為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柯爾莫哥洛夫竟從容的就這個世界未來戰爭模式的發展侃侃而談。
更令奧加爾科夫感到不可思意的是,對方的觀點竟和自己腦海之中正在構想的“新軍事革命”理念不謀而合甚至更為深遠。如果不是柯爾莫哥洛夫總書記此刻真誠的目光,奧加爾科夫元帥甚至有些懷疑,無所不在的克格勃們是否已經擁有了可以探測人思維的新儀器。“總書記同志,你的高瞻遠矚令我由衷的欽佩。事實上在這個方面,美帝國主義者已經走到了我們的前面。馬歇爾等資本主義的軍界巨頭們正在對美軍進行新軍事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開了系統研究,甚至已經提出‘空地一體戰’的理論。”在蘇聯軍隊之中曲高和寡的奧加爾科夫元帥此刻多少有些突遇知音的感覺,於是也放下了原先的惶恐和拘謹,用最為誠懇的語氣正面回應道。
所謂的“空地一體戰”理論,指的是美軍在積極發展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系統等多種信息化武器系統的基礎之上,憑藉著自身的空中優勢,在進攻中強調大縱深隔絕敵人,擊敗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之敵;而在防禦之中則強調集中地面部隊的精銳機械化集群,在空中無間隙火力的支援之下,採取機動靈活的反突擊戰術,形成防中有攻,以攻代守的局面,使原本的被動防禦成為“由一系列打擊組成的盾牌”。這一理論無疑對蘇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奉行的“大縱深作戰”模式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對於大西洋彼岸那天空之中日益聚集的雷霆,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之中蘇聯紅軍曾經披荊斬棘的裝甲長劍還能鋒利如初嗎?奧加爾科夫元帥遠沒有那些曾駕駛着坦克一路碾壓着德國法西斯的血肉直抵萊因河畔的同僚那般的樂觀。在他看來如果蘇聯軍隊不能在這場即將顛覆傳統的軍事科技和戰術模式的大變革之中早作準備,縮減龐大的軍隊規模,轉入以高科技武器為主的質量型建軍路線,那麼在不久的將來,蘇聯陸軍所誇耀於世的龐大裝甲集群便會成為美國空地聯合打擊之下的地面靶群。
“你的設想超越我們所處的時代,奧加爾科夫同志。雖然我個人相信你所說的一切都決非是杞人憂天。但是即便是我,也無力與整個蘇聯紅軍以及其背後的軍工集團相抗衡。”但是面對着奧加爾科夫元帥的擔心和憂慮,身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柯爾莫哥洛夫也同樣是一籌莫展。事實上從蘇聯這個國家誕生之日起,由於身處“滿懷敵意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新生的社會主義蘇聯不得不在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的前提下優先發展與軍事有關的重工業和軍工系統。這一決策雖然伴隨着無數富農的破產和集體農莊背後的悲劇,但是最終在衛國戰爭之中被證明是值得的。
在那場血與火的浩劫之中,蘇聯在西方所提供的“微不足道”的援助之下,幾乎以一己之力便將坐擁大半個西歐工業生產能力和人口的納粹德國掀反在地。更將自己的控制力向西延伸到了萊因河畔和阿爾卑斯山的北麓,向東直到日本列島的金澤—靜岡一線。在那一次比一次氣勢恢弘的“斯大林打擊”背後是蘇聯整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化。而隨着偉大衛國戰爭的落幕,蘇聯軍隊也最終成為了一頭瞟肥體壯無可匹敵的巨獸。在一代雄主斯大林的手中,這頭巨獸或許還願意俯首帖耳,但是隨着這位偉大領袖的逝去,巨獸最終掙脫了桎梏。
赫魯曉夫曾試圖降伏這頭正逐步吞噬着蘇聯經濟的巨獸,他憑藉著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權威罷黜了包括紅軍戰神朱可夫在內的一大批軍中名宿,同時強調在核武器的時代無論是斯大林和將軍們所喜愛的大型戰艦還是裝甲集群都不過是“鐵棺材”。從而試圖擺脫蘇聯軍隊要求政府對軍工系統無至盡的投資。
但是歷史最終證明赫魯曉夫的努力是多麼的徒勞,雖然他一直夢想着美國媾和,在核均勢的前提下分享世界。但是西方世界並不接受這個紅色帝國領導人伸出的橄欖忮。一而再、再而三的“東京危機”和東歐動蕩,使得蘇聯陸軍有足夠的理由抵制裁減他們的坦克,而關於古巴導彈的部署和撤離更令莫斯科意識到了沒有一支遠洋海軍所帶來羞辱。最終赫魯曉夫的裁軍計劃只是空惹來軍隊高層對他的仇視。更放出了國土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這兩頭空前的吞金獸。
最終蘇聯軍隊與赫魯曉夫最終試圖削減黨內官僚特權的“受害者”們聯合起來,發動宮廷政變,讓赫魯曉夫回到家作一個“特殊養老金領取者”去了。有了赫魯曉夫的前車之鑒,他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採取了對軍隊幾乎放任的態度。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並逐步改變了蘇聯和美國之間乃至整個所謂“自由世界”之間的力量對比。20世紀60年代,蘇聯處於美**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力已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全面趕超。
而此時,美國在海外深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潭和由於中東戰爭所導致的能源危機之中,而在國內則面臨著高漲的反戰運動和由於“水門事件”所造成的政治危機。因此在軍方的慫恿和支持之下,勃列日涅夫放手在全球向美國發起挑戰。蘇聯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讓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莫斯科的意志,蘇聯外交部甚至公開承認,其對外政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全球進攻性”。
如果不是勃列日涅夫低估了中國的作用,錯誤的將兩國關係推向了冰點,最終導致雙方在邊境地區爆發多次武裝衝突。直至不得不陳兵百萬於中蘇邊境。或許在70年代後期蘇聯便可能可以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優勢最終戰勝美國,結束冷戰。1967年蘇聯有洲際彈道導彈570枚,美國有1054枚,到1979年美國仍是1054枚,蘇聯增加到1409枚。而在強化了自身的進攻手段的同時,蘇聯還率先開始部署其空天一體的“安泰”導彈防禦系統,擁有了可以單方面贏得核戰爭的“盾牌”。而這一時期美**隊從350萬人減少到206萬人,蘇聯軍隊則從368萬人增至419萬人。如果再算上華約的西擴和全世界範圍內蘇聯所扶植的遍佈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政權,東、西方力量的對比早已完全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