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開制茶坊
這天午時,窗外的陽光照進房間,這時,農開甲微睜雙眼,那抹強光刺激到他,忽然清醒過來,心中有一種久違的敞亮。
農開甲已經卧床數日,儘管疼痛難忍,但心思還是在農家的茶事上,這讓他放心不下。他想起自己的爺爺農毅傑,早年開的制茶坊,心裏就熱乎乎的。
農毅傑八歲開始當學徒,跟着一位姓潘的掌柜學習制茶,潘掌柜深得茶理,有一道獨門絕技,能做幾十種好茶。
這潘掌柜在家人的影響下從小就愛喝茶,茶癮越喝越大。那些嫩葉,根本滿足不了他的茶癮。他乾脆把老茶砍下,放在大鍋里蒸熟,去掉梗,把茶葉慢慢揉制,烘乾,壓成茶餅。這種老茶葉味道濃烈,幾乎無人問津,他就留着自酌自飲。
有一天,茶坊里來了一位蒙古人,他的臉上有一道斜長的疤痕,腰間還別著一把蒙古彎刀。潘掌柜心裏“咯噔”一下,只怕是來者不善,肯定沒什麼好事。
蒙古人見潘掌柜一副吃驚的樣子,還傻傻地站在那裏發獃,就把腰間彎刀取下,重重地放在桌上:“掌柜的,把你的絕品茶葉端上來。”
潘掌柜對小夥計一揮手:“去把雲霧山黃芽拿出來。”
不一會,小夥計就拿出沙壺,給蒙古人泡了一杯茶。只見每片芽茶倒立水中,茶水清幽,發出一陣淡香。蒙古人二話不說,端起紅砂杯一飲而盡,直呼:“還有沒有好茶?”
潘掌柜心虛,黃芽就是絕品茶了,蒙古人卻不滿意,那隻能退求其次:“把雲霧山毛尖拿出來。”
小夥計遞上一杯毛尖茶,湯色淡綠,每片茶葉都是一芽一心,安靜地躺在紅砂杯里。
蒙古人一飲而盡,失望地說:“還有沒有更好的茶?”
這時,潘掌柜的臉上冷汗直冒,讓小夥計輪番端出十幾道精品茶,可蒙古人還是不滿意:“都說你潘家的茶出名,看來不過如此,害得我跑了這麼遠的路,你要賠我的損失。”
潘掌柜心想,這蒙古人純屬雞蛋裏挑骨頭,明明都是精品茶,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什麼這不好,那不中意,得了,破財消災吧。
這時,他直接讓管家端出五十兩銀子來,打發走人了事。
蒙古人好像受到了羞辱,起身就把銀子打翻在地,掏出幾根金條說:“你看,我不缺這幾個錢。”
潘掌柜一陣心慌,蒙古人既然不愛錢,那他是為何而來?不得而知。
這蒙古人抓起彎刀,一言不發,滿臉怒氣地盯着潘掌柜,這讓潘掌柜更加發慌。
為穩定情緒,潘掌柜端起茶杯,輕輕地抿了一口。
蒙古人立馬起身,走到潘掌柜面前,看到茶湯碧綠,不由分說地奪過茶杯,一飲而盡,痛快淋漓地大喊:“好茶,好茶。你給我預定六十擔,一個月以後我來拉茶。”
聽到此話,潘掌柜楞在那裏,一動不動。
蒙古人丟下幾錠黃金:“價錢你來定,但不能誤了我的事。”說完,蒙古人跳上馬就走。
潘掌柜摸着溫熱的黃金,總感覺這像是做了一場噩夢。
潘掌柜立即安排夥計們收購老茶。
此時正值秋季,很多茶農都要修剪茶樹。過去剪下的茶枝當柴火,現在有人收購,自然十分樂意。很快就收齊了老茶。
潘掌柜在院內架起幾口大鍋蒸茶,等茶葉都蒸完了,他發現不好了,前面的茶葉堆在一起,已經發黑。如果再去收茶,肯定趕不上趟,也會誤事。尤其麻煩的是,這些茶葉如果再進行揉制,不知道要請多少夥計。
為了趕工期,節省時間,潘掌柜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不揉茶了,直接在太陽底下爆曬,再用木炭火按批次烘乾,兩不耽誤。全作坊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點忙活了近一個月,才把這批茶葉趕製出來。潘掌柜如釋重負。
蒙古人如約而至,當他看到六十擔茶整整齊齊擺放在院子裏,十分開心。對潘掌柜豎起大拇指:“給我泡杯好茶來。”
潘掌柜馬上拿出自己的老茶,給蒙古人親手泡茶。
蒙古人端着茶杯,並不急着喝,指着其中的一擔茶說:“我要嘗嘗這個味道。”
潘掌柜暗叫糟了,他本想矇混過關,沒想到他如此精明,只好硬着頭皮泡茶。
兩杯茶一對比,蒙古人的臉色大變。只見潘掌柜的老茶湯色依然碧綠,可這次製作的茶卻是紅色。
蒙古人拔出彎刀:“你在裏面加了什麼?是不是毒藥?”
潘掌柜搖頭,端起茶杯,一飲而盡:“沒毒,沒毒,你看我都喝完了。”
蒙古人半信半疑,潘掌柜在茶杯里又加上開水,蒙古人端起茶杯,一口氣喝完,激動地說:“這才是好茶,我軍將士就是要這樣的好茶。”
潘掌柜一時語塞,呆若木雞,蒙古人問:“多少銀子?”
潘掌柜猶猶豫豫地伸出三個手指。
蒙古人一看,就丟下三千兩銀子,拉着六十擔茶走了。
潘掌柜這才愰過神來,驚喜不已,他本想是說三百兩,沒想到一下子賺了這麼多錢,這太意外了。
後來,蒙古人經常來買茶。潘掌柜才得知他是蒙古駐內地的茶使,專門為蒙古將土採購茶葉。這都是因為昭君把楚地茶葉帶到蒙古后,將土們吃了身強力壯,很少生病的緣故吧。蒙古大汗就讓他來楚地買茶,他這才慕名找到了潘掌柜。
潘掌柜聽說蒙古高原寒冷,以牛羊肉為主食,缺乏蔬菜,有人把生茶直接放在嘴裏嚼着吃。所以茶使以為味道越濃,茶就越好。潘掌柜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嗜好,竟然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有人知道這個秘密后,紛紛效仿,大量製作老茶。這其中就有農毅傑。
農毅傑在潘掌柜那裏學得制茶的好手藝。不久,就另立門戶,開了一間制茶坊。
起初,雖說制茶坊比較簡陋,但農家茶葉品質優良,不久,前來購買的人漸漸增多,在這十里八鄉,小有名氣。
別看制茶坊不大,在那時,卻養活了農毅傑的一家老小,並略有結餘。這就為農家在制茶上打下了根基。
隨後,農毅傑的這絕門制茶手藝就在農家傳承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