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國文字來於中東(11)
很明顯中國字的“絲”()來自埃及的,從甲骨文就會看得很明確。但是“絲”讀“si”,這裏發“h”,中國字裏是不存在“hi”這個字的,但是我懷疑這裏的“si”是曾經在古音里讀過“hi”的,中間加一個“x”的過渡就比較容易看清之間的聯繫了。
這個圓形的東西在埃及人那裏發“q”,中國這裏“圓形”為“球”(qiu),可謂音形皆備!
這個埃及字母作為中國甲骨文的偏旁部首出現時幾乎所有的有關皆與“走動”“站立”有關,表示與腿的動作有關的意思,比如“遷徙”的“徙”(),不過這裏確實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因為我認為變形演化為了之後才普遍出現的這個意思。
這像個“草筐”,中國的“筐”確實發音“kuang”,所以來自“”應該說有一定根據。
這個埃及字母讀g,它的形狀表明是個“擱架”。中國古代的甲骨文里應該有個字與它對應,那就是形狀醜陋的“鬲”。這是我見過的最難看的古代器皿,用奇形怪狀來形容它最好不過,據說外國還沒有發現過,只有中國才有。但是甲骨文中的“鬲”()讀“li”,但我認為它應該念“ge”。推測依據是,“隔”這個字就應該是個形聲字,否則它不能讀“ge”,那麼就可以推測出來“”本來是應該讀“ge”的,與同。查《辭海》,“鬲”確實可以發音“ge”!其實我更認為中國的淺腹盛器“簋”(gui)也是來自古埃及象形文字,因為它們看起來主要的功能都是“擱架”。
是一個土堆,發音t,符合中國“土”(tu)的發音。而且中國表達的“土丘”的甲骨文“”和這個古埃及象形文字極其相似,只是土堆更高些而已,“”稍微有些變形。另外,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兩種“山”字,其中發音的這個念“丘”,而另外一個“山”字和漢字的“山”一模一樣。
儘管在今天完備的注音系統下我們可以字正腔圓地把每個字給念出來,但是我認為在當初“創造”這些字的時候未必有今天的規範,事實上當然不會有這些規範,甚至它們是否有今天的元音還是一回事。所以無論是聲母還是韻母能夠找到一半已經是萬幸,在一個字母表裏能夠找到如此多的雷同已屬幸運。
,有關這個符號我本來想繞過去,但是本着拋磚引玉的精神,我還是說兩句,或許對其他的研究者是個啟發。這個物體看起來像一截東西,或者一個小棍子。它發音為“t”。我老家話里對於植物的“莖桿兒”一般稱呼“ti”,而從來沒有人說“莖”,實際上一般極其短小的桿兒我們都稱呼“ti”。
最後說說,很明顯這也是個“蛇”,“j”懷疑轉音為“y”,這個轉音是常見的。“蛇”這個字在古代可以讀“yi”,比如“委蛇”這個詞組中即如此。甲骨文中的“乙”很可能是由這個字轉變而來的。甲骨文中的“甲”來自“太陽”,甚至可以直接寫為“十”,說明了“甲乙”這個排序是與信仰系統有關的,假如頭號是“太陽”的話,那麼“乙”的位序是“蛇”最恰當不過了。不僅因為“蛇”就是“龍”,蛇本身在古埃及的信仰體系中佔據了極高的位置。中國道教中的最高首腦“太乙真人”實際上有可能就是“主持太陽與蛇崇拜系統的大祭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