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 大問題(2)
小於縣城、大於村莊的小城鎮,現在全流域估計2500個左右,
平均居住人口約在3000—10000人。未來的淮河流域“城
市化”是不是要把這些小城鎮作為根據地?在5年以前,各地政府還
是大力倡導,全力扶持與推動,認為“鎮”就是未來農村人的“城”
與“市”。似乎都能像蘇南那樣,通過承擔大城市低級工業轉移、做
層次相對較低的工業加工,即可讓農民進廠房裏變成工人,讓公路進
村莊,讓住房變樓房。即使如此,這種從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進化而
來的小城鎮,不可能形成大工業。隨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小城鎮的
手工業被廉價的大工業產品蕩滌殆盡。城鎮建設過高的平均成本,使
中國的小城鎮只是實質上的“村鎮”而非現代意義的“城鎮”。進鎮
的農民只是在自建或自購的住房中生活,而享受不到城鎮所應帶來的
生存與發展機會,享受不到城市文明與文化。各級政府領導與專家們
都已看到這一點,近兩年對小城鎮都保持低調。
我們採訪途中拍攝的河南省固始縣某鄉鎮。蕭條與污染共存
費老就蘇南之言,餘音未了,投資、扶持發展小城鎮已顯露出根
本性失誤:形不成配套,上不了檔次,大大增加了各項成本,等等。
我因報道2001年世界女籃錦標賽,在明星小城鎮集中的張家港市
住了很長時間。加上一位過去的老同事代表中國科學院掛職該市副市
長,對該市的小城鎮做了一些了解,看到其發展,也發現其弊端。張
家港電信局局長就說:全市有七八個大鎮,企業、人口都有分量,但信息化操作難度遠大於城市本身。要顧及小城鎮,光纖、交換設備
都得到位,就如同把張家港市城鄉都建設成大市一樣。成本之高,企
業化的電信部門根本無法承受;文化部門表示,小城鎮文化建設與管
理效益低,投資大,目前根本沒條件去做這項工作;教育、社會治安
等公眾事業投資成本,都要遠遠大於城市。
小城鎮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我們研究。在此,我只是探討一下小城
鎮的環境問題。
落後的淮河流域小城鎮,環境之凄慘讓人不入其境,很難想像。我沒有做定量調查,只是以採訪中見聞的一兩例加以說明:
1994年仲夏,我隨一位老同事去阜陽出差。當時沿淮淮北在
我印象中除蚌埠外,無“城”可言,僅有“集”。去時是晚上,地區
黨、政領導請喝酒、請吃飯,糊裏糊塗。第二天一早,我們要離開,
宣傳部副部長王學敏,也是新華社的老朋友,要給我們送行。我們
住宿的行署招待所沒有早餐,就到王部長認為不錯的一家攤點先吃點。
這個早餐點在一工棚式的臨街平房內,我們進去時店老闆夫婦倆
正在生爐子,臨時床鋪的竹席上躺着一個光着身子的七八歲小男孩,
還在呼呼大睡。來客人後,老闆連忙搬出尺把高的小桌子、小凳子,
讓我們坐在外面。然後他從睡着的小男孩的床下拖出一個面盆,上面
棲息着一層綠頭蒼蠅,老闆連拍帶趕,才讓蒼蠅飛起。抄起一團發酵
過的面,開始做早點。我注意到,小男孩身子下面的竹席濕了一大片,
可能是半夜遺尿。如果判斷屬實,一層稀薄的竹席下面就是盛面盆。我
還沉浸在想像中,幾碗名叫“撤湯”的早餐加上幾塊攤餅端了過來。
我實在無法下咽,推說不餓。王部長一再勸說,老闆娘見狀還強調說:
“裏面還加了雞湯,嘗嘗味好着哩!”大熱天,要有隔夜雞湯,也是
餿的。出於禮貌,我嘬了一小口,直想吐。王部長也不說什麼了,自
己吃了一大碗“撤湯”和幾塊餅,高高興興和我們道別。
這是淮河流域,特別是淮河平原地區衛生狀況和衛生習慣的真實
寫照。這次我在周口市繁華地段一個裝修檔次不低的面館裏,還重溫
了這一幕:菜盤子裏留下不知道有多長時間的油膩和菜渣子,服務
員黑指甲直接伸入碗中的食品里。工作人員穿着鞋,一雙腳像是從煤
坑裏出來的。這還是地級市周口,如果到了這種人群聚集下的小城鎮,
環境衛生可想而知。
利辛縣還有個遠近聞名的小城鎮,名叫闞疃鎮。距縣城約10多
公里。約有上萬人口,好幾條長街。在淮河流域,這樣的“小城鎮”
算比較大的。我上世紀90年代經常路過這裏。鎮上有不少小作坊式
企業,在當地比較紅火。有一家食品加工作坊,做一種叫“口孜雞”
的肉製品。整雞烹制,口味較好,一些市、縣幹部經常吃飯前去鎮上
購買。我到鎮上一些人家去過,臨街人家的後面還有人家,有些地方
三進、四進住房。食品加工的污水、生活的污染物,都在離自己住房
不遠的公共地帶上,有時就扔在大街上。夏天,臭氣四起。偶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