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64年 動畫巨片《大鬧天宮》

1961-1964年 動畫巨片《大鬧天宮》

1961-1964年動畫巨片《大鬧天宮》

孫悟空上天入地萬籟鳴夙願得償

動畫片《大鬧天宮》是一部民族風格鮮明而製作手法純熟的傑作。影片問世后,國外的評論家認為:“影片的導演萬籟鳴在現代動畫電影史上的地位,通過該片應該得到國際性的承認。”影片曾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盛況空前。40年光陰逝去,《大鬧天宮》中那個破空而來、絕塵而去的孫悟空,直到現在依然是孩子心目中偉大的英雄。

電影大歷史:與孫悟空的未了緣

1920年冬天,在上海閘北通天庵路的一條弄堂里,鄰里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個亭子間裏,總是徹夜燈火通明。好奇的人不免要多方打聽,原來這裏是個特殊的電影實驗室,一個特殊的創作班子———萬氏四兄弟,正在搞卡通(即動畫片)試驗。四兄弟的名字分別叫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當人們知道他們是在搞卡通試驗后,就送給他們一個風趣的稱號:萬氏卡通。萬氏四兄弟後來創作美術片時的署名依次是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這是他們各人為自己起的號。老大萬籟鳴和老二萬古蟾是孿生。“萬氏四兄弟”於1941年完成了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9年,萬籟鳴去香港,1954年秋回到上海,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

把《西遊記》繪成動畫,是萬籟鳴一直懷揣的夢想,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表達過自己同孫悟空這段未了的緣分:“在舊社會,我飽嘗辛酸,始終無法實現這個願望。我為之苦悶過,因為終日奔波,到處‘遊說’,確實遭到資本家的白眼;我為之欣喜過,有某資本家願意投資拍攝。我經之營之,花了半年多的心血,但到頭來願望還是成為泡影,資本家突然改弦更張,下令停止拍攝,因為物價飛漲,出售膠片藥品比攝成影片獲利還要多;我為之絕望過,因為動畫事業到後來已經夭折,感到此生再也沒有可能把‘大鬧天宮’繪成動畫了。”

脫胎換骨的孫悟空

動畫片的特點之一為人物造型的獨特性。平面的動畫只有在準確、生動和優美的造型中才能賦予人物以各種不同的性格和氣質,從而使他們成為鮮活的形象。萬籟鳴曾表示對於孫悟空的形象他是熟稔的,在解放前也曾作過造型設計,但今天在銀幕上的孫悟空,已經脫胎換骨了,要從故事的新奇、趣味着眼,將孫悟空處理成一個喜劇式的小人物。

將《西遊記》原著改編為《大鬧天宮》文學劇本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集編導一身的萬籟鳴同另一位編劇李克弱接下改編任務后,首先面臨的就是敢不敢“碰“的問題。結果選中了《西遊記》前七回,反映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尖銳的衝突與鬥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於是在《大鬧天宮》文學劇本中,戲劇矛盾集中表現在孫悟空與以玉帝為首的統治者之間,而孫悟空的勇敢機智、頑強不屈的性格也在這種衝突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夙願終得償

萬籟鳴清楚地記得最後一場配音時的情景。“錄音亭內戰鼓咚咚,殺聲震天,上影樂團的樂師們熱烈地演奏着打擊樂器,發出強烈而有節奏的巨響,大銀幕上出現了見過幾百次的孫悟空,我仍然是饒有興味地注視着他。那天的孫悟空似乎是格外的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只見他穿着鵝黃色的上衣,大紅的褲子,腰間束着虎皮短裙,脖子上還圍着一條翠綠色的圍巾,揮舞着金光閃閃的金箍棒,與腳踏風火輪的哪吒殺成一團。鑼鼓聲越來越緊,好一場兇狠的廝殺,我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銀幕,情緒也越來越激動。狠毒善變的哪吒哪裏是孫悟空的對手,丟失了風火輪敗回陣去,孫悟空指着狼狽逃跑的哪吒放聲大笑起來……我吁了一口氣,孫悟空的歡樂、勝利的笑聲突然一下子攥住了我的感情,一陣濃郁的幸福感,浸淫到我的全身,我也笑了。一年多來在紙面上與之朝夕相處的孫悟空終於生龍活虎地站在我的面前,二十幾年來一直耿耿於心、渴望能見之於動畫的孫悟空終於誕生了。但,不知怎的,我眼眶裏卻是潤濕的。”

天堂休憩的孫悟空

萬籟鳴曾經說,世界上第一個上天的“中國人”是誰呢?孫悟空。

1997年10月7日,98歲高齡的萬籟鳴安靜地離開人世。在老人的墓碑上沒有墓志銘,墓碑設計成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一座雲遮霧繞的花果山,躍出了人見人愛的孫大聖,大聖手搭涼棚,四處眺望。這位中國動畫事業的創始人在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後長眠,在他的身邊還有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陪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1-1964年 動畫巨片《大鬧天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