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叛逆――冷靜比衝動重要(2)
我接着又對王行楷說:“作為一個男孩子,你不願意表露自己內心的東西,對於父母,你內心是在乎的,但你表達出來的是不在乎。父母可以忘記他們在你成長中的付出,但你應該記得並在乎,人都是有良心的。一隻小貓或小狗長大了走丟了,它們的主人都會非常着急,何況一個人呢!孩子是父母辛辛苦苦養大的,你一定要在乎父母的愛和付出,我相信你能做到。”
我理解和行楷一樣處在青春期的同學,你們今天要長大,要自由,要獨立,應不應該?應該!但是如果你缺少兩個字,就可能是盲目的,這兩個字就是“思考”。青春期需要的就是思考。會思考和不會思考,情況會完全不同。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劉軒,也和你們一樣經歷過“叛逆年代”!如果你看了他寫的《叛逆年代》這本書,你會發現不論是中國少年還是美國少年,不論是在普通大學還是名牌大學,藍天下的少年,雖有着不同的生活環境,但有着一樣的煩惱,經歷着一樣的叛逆年代。
這就是成長的規律。叛逆期,是成長中的少年不可迴避的時期。
所不同的是,同樣處於叛逆年代,有的人奮起,有的人沉淪;有的能把握自己,有的卻放縱自己;有的正在思考,有的仍在迷茫之中。
劉軒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度過叛逆年代,是因為他在闖世界、尋找自己時,頭腦是清醒的,他能夠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世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世界,於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找到了自己在這個燦爛星空中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對世界的一份責任。
思考是金。
“叛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思考。劉軒同樣面對青春期少年常常遇到的對異性的愛戀、性的衝動、毒品的誘惑、與父母的衝突,但他也思考了其中的利與弊。
如果你清醒地經歷,經歷便成為一種財富;如果盲目地經歷,經歷往往成為一種悔恨。
我勸那些困惑的少年們去讀一讀劉軒那本《叛逆年代》。
當然,我也希望父母們能讀讀這本書,學會讓孩子自己尋找自己。正像劉軒的爸爸劉墉所說的:“我們做父母、師長的,常忘記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已經長大,大到不再需要我們喝斥與監督。他們不再喜歡我們帶着走,而要他們自己走。他們要尋找自己!”
面對叛逆,你要冷靜思考,絕不要為自己一時痛快而傷害別人,損壞自己的形象。該表現時就表現,該克制時就剋制,對於各種矛盾衝突,勇敢去面對,勇敢去經歷,任何經歷都是人生的財富,大膽地去尋找自己,找到的,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