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3)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3)

在元代到過中國並史冊留名的日本僧人220人中,許多到過南京蔣山寺。他們學成回國,在京都開寺(公元1339年),仿南京鳳凰台,取山名為鳳凰山。明清時代更是日本南京交往的極盛時期。僅到南京謁見明太祖或拜訪天界寺者,留下姓名的日本僧人就有無我省吾等7人,在天界寺的日本留學僧椿庭海壽還擔任了明朝赴日使節的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頁。

千百年來,中日兩國的學者、僧侶、官員、商人和平民,孜孜努力,歷盡艱辛,將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日本人以他們對於中國大陸文明的渴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向中國尋求知識。中國典籍文物傳入日本,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日本的漢學者大宮真人潛心研究楚辭屈賦,於1994年出版了《屈賦與日本公元前史》一書。他發現屈賦許多詞語的上古音與日本九州一些地名讀音相近,把這些成對應的地名按屈賦詩句的順序排列起來,地圖上竟然呈現為有序的行路圖。於是,他得出結論:屈原被放逐期間到過九州,《離騷》、《惜誦》、《抽思》、《懷沙》等作品既是作者憂思情感的抒發,也是他在日本經歷的記錄。此論新奇大膽,也是見仁見智。但從這有趣而富有想像力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學者的影響之深。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挫折

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飄流到九州南面的種子島,日本人才知道白種人的來歷。明治維新后,日本文化也納入法西斯侵略文化體系。

然而,近代以來,隨着日本國力的增長,軍國主義也愈演愈烈。先是日本依其在中國的強權地位,對中國的文物典籍強行殺價“購買”。那時,他們雖心存劫奪,但還能演出“買賣”的場面。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日本全面滅亡中國的圖謀付諸實施,並發動了長達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中國文物典籍進行洗劫,公然對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進行全面的破壞。

三中國文化受災區範圍

在日本發動的長達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中,中國文化遭受一場大破壞、大浩劫。中國的國土一半被踐踏,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絕大部分被侵佔。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就強佔我國東北4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軍全面侵華的八年中,我國長城以南、大江南北的千里河山蒙受戰禍,其戰區之廣,實屬驚人。戰後國民政府初步統計指出:

“自七七事變至武漢會戰為第一期,計1年4月,已遍及13省,北起黃河流域察、綏、晉、冀、豫6省,中達長江流域蘇、浙、皖、鄂、贛5省,南及珠江流域粵、閩2省。經過劇戰的地方達256市縣。第二期起自27年秋末,截至(民國)32年7月6日,計時總達4年又8月。戰場仍以第一期被侵佔各省為主,另增湘、桂、滇3省,各省遇戰縣數多少不一,山西省特多,計61縣。次則浙、鄂、粵、贛四省均在30處以上。再次如豫、桂2省亦各有約20處,其他皖、湘、蘇、閩、魯、綏、滇、冀8省則有15處至1處不等。合計15省295市縣。第三期自32年7月6日起至34年8月14日止。敵後游擊為制敵有效戰術之一,自僻野山谷以至城市據點經常皆在戰鬥中。概言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上一章下一章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