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2)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2)

中國文化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發展的營養素,乃至影響了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麵條、湯元、豆腐等是通過僧人傳入民眾的。奈良時期,中國的音樂歌舞——散樂傳入日本,與日本傳統歌舞結合,演變成“能樂”。書法等藝術也為日本人所喜愛和摩寫。中日兩國文化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當時都是農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響,都使用漢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甚至許多傳統節日也一樣。這些都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

從公元645年起,日本進入“大化革新”時期,日本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新政府效仿中國唐朝的長安,建造國都,公元710年遷國都於平京城(奈良)。全面引進唐朝的政治體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連皇宮四周設12門,也是效仿中國建造的。隨着佛教影響的擴大,日本派人留學中國,又請中國揚州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傳授。許多有特色的寺廟和佛像面世。

以南京為例,分析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耐人尋味的。因為1937年12月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后,在製造血腥大屠殺的同時,又製造了一場“文化大屠殺”。而歷史上的南京,對日本的文化卻有着深遠的影響。南京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首都,並且是1700年前長江下游與海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港口,當時對日本有相當大的影響。古代日本人稱中國人為“秦人”、“漢人”外,更多的場合和更長的時間稱中國為吳國,稱中國人為吳人,稱中國話為吳音,稱中國人在日本的居留地為吳原。從中國傳過去的物品名稱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吳”字,如“吳織”。“南京”在日語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義,查閱《日本國語大辭典》的南京詞條,除表示中國城市南京外,還表示:中國人的別稱;從中國等外國來的輸入品、進口貨,稀奇可愛的東西等。在日語中,冠以“南京”詞頭的名稱則比比皆是:“南京燒”(中國瓷器)、“南京錢”(中國銅錢)、“南京口”(中國方言或南京方言)、“南京米”(中國或印度大米)、“南京錠”(洋鎖)等。日軍在被摧毀的南京中山門城牆上狂叫

——采自《南京大屠殺圖集》據史料記載東晉安帝時(公元397年—418年),日本遣使來建康,以後又在公元412年、415年和430年,多次派人來建康學習南朝的紡織技術,現在作為日本民族服裝的和服在日語中又稱為“吳服”。南朝的建築技術傳至日本,在日本“飛鳥時代”(公元528—544年)一段時間中,日本重要建築大多採用六朝樣式,並特別採用“梁式”(梁為南朝的第三個朝代)一名,如今六朝樣式已成為日本“文化財”(歷史上文化活動的產物)和“國寶”(最高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日本最著名的古寺、法隆寺,就是南朝建築技術的結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上一章下一章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挫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