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9)
婚事辦完,皆大歡喜,只有一個人,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兒。這個人,就是桃花的未婚夫潘振華。他在病中,聽說城隍老爺稀里糊塗地把他的老婆給搶走了,氣得直咬牙。“花轎”在他家門口抬過去,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身子軟得跟麵條兒似的,掙扎不起來,也無可奈何。事過一個多月以後,他的身體漸漸復原了。有一天,他戴了頂草帽,獨自一人,說是出去走走,從此就一去不回頭。
幾天以後,有人從城裏帶回來一個消息說:城隍廟寢殿裏新塑的城隍老爺和城隍奶奶的像,叫一個戴草帽的年輕人三拳兩腳全給踢倒了,踢倒之前,還給了城隍老爺好幾個耳括子。等到廟祝聞訊趕去,塑像已經倒在地上,現場只留下一個寫有“潘記”字樣的草帽。據此推測,這個膽敢毆打城隍老爺的年輕人,九成半就是潘振華。塑像當然很快就修復了,而且再一次開光,再一次斂錢,再一次熱鬧;可是潘振華究竟到哪裏去了呢?他家裏四處打聽尋找,結果都是泥牛入海,毫無消息。直到解放以後,潘振華穿着灰軍裝來接管縣政府,大家才知道他當年得罪了誰也不敢得罪的城隍老爺胡大人,走投無路,被逼上了梁山。當時縉雲南鄉一帶正是**浙南遊擊支隊的根據地,就參加了土八路,打游擊去了。——有那麼一筆老賬擱在那兒,難怪潘振華到了縣政府之後,很快就促使縉雲縣政府做出一項決議:除保留一株古樟之外,徹底拆除城隍廟,遺址改為文化館和圖書館,這是后話。
城隍奶奶重塑之後的塑像在後殿落成的第二年,一次日機的轟炸中飛來一塊彈片,不偏不倚,正好把它的頭髻給削掉了。於是高老道傳出話來說:桃花是個現代姑娘,不習慣於梳頭髻,廟董們商量的結果,打算給城隍奶奶第二次重塑金身——塑一尊完全摩登的、燙頭髮、穿翻毛皮鞋、呢大衣和長統絲襪的塑像。只是此議剛剛提出,還未付諸實施,日寇就從永康縣沿着公路線打了過來。時局吃緊,有錢的紳衿們紛紛逃到鄉下,縉雲縣唱開了空城計,廟董們自顧不暇,這又一個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無法付諸實施。等到抗日勝利,高老道也已經羽化飛升,沒有人再牽頭張羅,這件事就這樣煙消雲散,不了了之了。
五、尾聲:城隍的毀滅與復辟
儘管縉雲縣解放之後不久,在潘振華的主持之下,以破除迷信為借口,把城隍廟徹底拆除了,但是以地方紳衿和各鄉鎮村莊中的“神童”和“靈姑”為代表的迷信保守勢力仍然相當強大,儘管他們懾於**的勢力,不敢堂而皇之地出面阻撓拆除城隍廟,但是他們卻以“保護古代藝術文物”為借口,愣是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給抬到城西溪邊的觀音閣里去,借觀音菩薩的寶殿一角暫且棲身,繼續接受善男信女們的香火。
觀音閣長期以來是縉雲縣城的叫花子棲息之地,一到了夜晚或風雨交加的日子,這裏到處是橫躺豎卧的叫花子,瞎的瘸的都有,大小男女齊全。本來是掌管一方百姓生死禍福的“冥官”,也因舊政權的消亡而喪失了原有的權力,不得不與叫花子們為伍,無形之中成了“丐幫”的幫主,也算是胡大老爺的流年不利,晚景凄涼吧。
胡深的落魄並沒有以貶到花子群中就算到頭。到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革命派們剛剛集結起來,打出了旗號,開始上街蕩滌污泥濁水,橫掃牛鬼蛇神,頭一把火,就燒到了胡大老爺的身上。因為他是當地封建迷信的總頭目,不把城隍老爺連根剷除,不僅本縣、外地的善男信女們還要繼續偷偷兒來上香磕頭,分散在各鄉村的“神童”、“靈姑”們也還會興風作浪。因此,革命派頭頭們一聲令下,一群人扛着紅旗、高舉着紅寶書,敲鑼打鼓地湧進了觀音閣,一頓棍棒,先把觀音大士的泥胎砸了個粉碎,然後用稻草繩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五花大綁地捆了個結實,用一根竹竿穿上,抬到了溪邊的亂石灘上,澆上了汽油,一把火給燒了個乾乾淨淨。一件保存了五百多年的明代雕像,就這樣徹底被毀了。——從文物的角度着眼,還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上的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是沒個定準的。胡深的雕像被焚還不到三十年,僅僅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不久,當年被皮帶棍棒鎮壓下去的封建迷信又逐漸抬頭,那些被迫不許信奉禮拜城隍老爺的善男信女們,又重新信奉禮拜起胡大老爺來了。可是沒有了城隍老爺的雕像,怎麼辦呢?到哪裏去上香許願呢?聰明的香客們自然有辦法,他們成群結隊地手捧香紙到縣圖書館當年胡深坐過的神案位置前面,堂而皇之地點上香燭,磕頭許願,燒化紙錢。於是縣圖書館變成了沒有城隍老爺的城隍廟,香客之多,大大超過了進圖書館看書的讀者。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香客中間,居然還有當年火燒城隍的革命造反派,甚至還有**員和支部書記呢!
事情愈鬧愈凶,最後居然發展到善男信女們重新用樟木雕了一尊胡深的像,強行抬進圖書館中,公然要求縣圖書館搬走,恢復城隍廟的香火。封建迷信勢力之大,居然連縣委和縣政府也無可奈何,幾次相持不下,幾次出動軍警,幾乎動武,新聞報導從縣報、省報一直上了《人民日報》。小小縉雲縣,別的不出名,一個封建迷信勢力強大,城隍復辟;一個花七萬塊錢請毛阿敏去唱歌,讓毛阿敏敲了竹杠還逃稅,被新聞媒體炒了個全國皆知!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什麼還會在文化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演出這種“城隍復辟”的鬧劇呢?有人分析其根本原因,第一是“文革”之後一部分人失去了對**的信仰,於是迷信思想乘機抬頭;第二是政府官員貪污腐化成風,依靠政府辦不成事情,老百姓對官僚失去了信任,產生了求官不如求神的思想,又無可奈何地把希望寄托在城隍老爺的身上。於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繼續發展,終於在社會主義的國家產生了“城隍復辟”這樣的咄咄怪事!
縉雲出過不少文化名人,也算是個文化之鄉,為什麼盡辦些缺乏文化的傻事兒呢?值得深思!
──1999年2月12日寫於北京雙旗杆蠲興樓
原載《章回小說》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