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和體重一起縮水(1)

含金量和體重一起縮水(1)

當然,經濟因素只是導引人才流動的一方面因素,真正吸引人才的,應該是對教育科研事業的神聖嚮往。但令人失望的是,高校已經不純潔,學術已經不神聖,教授已經難以凝聚大家崇敬的目光。“教授滿街走,講師多如狗”,這句刺耳的話與“深圳的大街上倒下一面牆,砸傷十個人,其中九人是董事長,一人是總經理”一樣流行。隨便登錄中國任何一所重點高校的網站,每個學校都有四五百名正教授、七八百名副教授。資料顯示,台灣大學學生4萬多名,正副教授加在一起是1000多名;**學生2萬名,正副教授近1400名;北京大學學生1萬多名,正副教授達到2000多名。很多人難以理解這樣的“矛盾”表述:我國高校擴招,學生增多,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待遇普遍不高,教師職業對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大學校園裏人浮於事的現象比比皆是,工作效率低下;教授很多,可是從1998~2000年三年間,以不區分第一作者和合作者進行統計,北京大學總計在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4篇,南京大學發表3篇,中國科技大學發表4篇,復旦大學發表3篇,浙江大學發表1篇,清華大學發表零篇。2002年度我國科學家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4篇,在Nature發表論文6篇。而哈佛大學2001年發表Nature、Science論文共65篇。①但即使如此,教授們仍然認為給他們定的指標太高、壓力太大……簡單地想一想,師資力量不足,應該是高效率運轉;學生繳費上學,老師們又是以較少的人數完成工作,他們應該獲得超額的報酬;師資力量不足,大家都忙不過來,又怎麼可能人浮於事呢?說我們的師資不足,可為何教授又那麼多呢?教授們不上本科生的課,精力應該投入科研和帶研究生之中,怎麼又會出不了論文,還感到壓力巨大呢?……確實十分“矛盾”。①《將我國名牌大學納入國家知識創新體系核心》,劉念才等,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家建議,2002年2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拋開對大學財政收入來源的分析,人們忽視的第一個問題是,“師資”指的是專任教師,也就是給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上課的教師。與這支隊伍相對應,高校還有一支龐大的行政管理隊伍。一所高校每年為教師加薪的開銷是幾千萬,但教師的收入並不高,因為還有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員、後勤工作人員一起來分這塊“蛋糕”。在以後的文章中,將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其次,沒有仔細分析教師的工作狀態。在師資力量不足情況下的教學與科研,大致有五種可能的推論:一是我國教師的水平特別高,把教學、科研任務完成得很好;二是教學任務完成得不好,科研任務完成得好;三是科研任務完成得不好,教學任務完成得好;四是教學、科研都沒完成好,結果身體累垮了;五是反正什麼也搞不好,收入也不高,不如到校外撈點實惠。從感覺上看,第四種、第五種推論更接近現實。教師們要麼疲於應付指導學生、完成科研工作量(這種應付是“短線”的,教師們必須時刻想着出成果,接受檢查。因為學校給他們的目標與任務,是一年一定或兩年一定的。“時間緊迫”讓他們為成果的誕生憂心如焚),要麼佔着學校的崗位,努力在校外耕耘。學校給了自己可靠的社會保障,給了身份地位,校外則賺了實惠,因為教授頭銜並非“一錢不值”,在社會上,名牌大學的教授還是很有些說服力的。一位博士畢業留校任教的老師說,他留在學校,也就希望三五年內混上個教授、副教授,以此提高身價到社會上去發展,如果連教授也混不上就離開學校,豈不太差。當前高等學府的學術風氣不容樂觀。從教師隊伍整體面貌上看,講經濟利益、現實待遇的多了,講獻身科學、潛心研究的少了,他們把精力投入到沒有多少“含金量(即學術研究價值)”的課題中,或者忙於兼職掙錢,自然也就沒有餘力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撰寫高質量的論文;從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個體看,學術研究人員的團結合作少了,“個體戶”研究和“作坊式”研究多了。而對碩士生乃至博士生而言,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和積極性本就不高,加上導師的“言傳身教”,在校期間即到社會上打工賺錢的不在少數。這怪誰?在這裏我們先來看看青年教師在高校里的境遇。中我們將進一步向你展示大學的學術研究狀態。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造力生命周期。年輕時精力旺盛,有着十分強烈的創造熱情,而且,在教學上、學術上也可承受更大的壓力。但是,此時的青年教師得不到支持,他們拿不到什麼課題,也沒有什麼可被自己支配的資源,在整個教師體系裏,他們收入最低,整天面對的是生活的壓力。在這種生存狀態下青年教師怎能不優先考慮經濟利益、現實待遇?讓他們安心投入教學、科研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往往正是在理想與現實間苦苦掙扎的他們承擔著最多的教學任務,因為教授們的實際教學工作量很少,而且,也是他們在完成以教授名義承接下來的科研課題。“拿這點錢,還卡人家幹啥?”也許正是考慮到年輕教師的這種處境,因此高校往往在晉陞職稱職務時,更看重年限和基本學歷,只要達到足夠的年限,有一定的學歷支撐,有幾篇像樣的論文,你就可以晉陞到下一個職稱。而到了下一個職稱,你終於累積了一定的資歷,也就可以擁有一定的資源,可是這時你早已習慣了不認真做學問。該做學問,想做學問卻又苦於資源匱乏的是那些與當年的你一樣的年輕人。這個循環如果不打破,我們的學術要上水平,除非出現奇迹。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上一章下一章

含金量和體重一起縮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