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停留在嘴上的風暴(1)

創新,停留在嘴上的風暴(1)

“我現在在寫碩士論文,寫了一萬多字,還要拼兩萬多字!”“是呀,我的一位師兄,博士論文居然寫了25萬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絕對通過。”兩個研究生日常交流的背後是一條高校通行的規定:碩士學位論文要求至少3萬字,博士學位論文要求至少10萬字。而“有數量才有質量”,是這一“政策”出台的指導思想。的確是讓人啼笑皆非的規定。學位論文要有一定的分量,但分量不是由字數決定的。況且為什麼是要3萬字、10萬字呢?科學的根據何在?為了達到論文字數規模,有一些學生便開始拼湊。近年來,我國各高校都開展了規模不等的教育思想大討論,期望通過教育思想討論為高等教育號脈開方。客觀地說,教育思想討論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好的觀念。可是,一些思想要麼由於“現實條件”所限難以實現,要麼不符合某些“流行概念”而被槍斃。與此同時,對另一些“入時”的觀念,無視其因其具有的轟動效應而合理性地實行起來,論文的字數要求,便是其中的一項。類似的,還有不少。一篇最後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的論文,要不是其博士生導師據理力爭,認為其極具創新性,早就被系答辯委員會“否決”而胎死腹中了。答辯委員會究竟怎麼了?原來這所高校制定了一項針對博士畢業論文的政策,即“創新性一票否決制”,如果答辯委員會中有一個專家認為某一論文不具備創新性,該論文的答辯將不予通過。“創新性一票否決”政策三年實行下來,雖然有近十位學生沒有按期拿到博士學位,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博士生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從而提高了博士生教學質量,可是針對這一政策,人們卻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既然為“創新性一票否決”,那麼除了個別被否決的論文,其他的都應該具有創新性,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整個國家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為何還這樣少呢?因此,要真正做到“一票否決”是不可能的。還有人認為對於創新的東西,由於其不隨大流,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抨擊而非一致好評,科學界這樣的事例有不少,現在卻來個“一票否決”,真正有創新的論文要通過這一關反而很難,否決的也許恰恰是“創新性”。為此,一些博士生在選擇題目時就十分慎重,不希望自己的論文太出格而招致大家的非難。其實,既然目的都是對博士生論文質量提出嚴格要求,為何一定要套用時髦的“一票否決”呢?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目前的科技評價體系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為了減少選題的失敗而迴避風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新人的原始性創新往往被一票否決。”①(①《原始性創新不能被“一票否決”》,徐彬,《科學時報》,2002年3月11日。)與之類似的還有被廣泛引用的“師德一票否決制”,按照當前的情況,如果真“一票否決”起來,不知有多少教師會被否決執教資格,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任何因為師德不過關而被否決的,除非這位教師犯了法違了紀。創新人才的培養,現在成了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查閱各學校的辦學宗旨,提倡培養創新人才的,不僅有大學,還有高職高專;不僅針對博士生還針對碩士生、本科生。這當然是很有戰略眼光。可除了“眼光”,人們看不到更多的實質改變。以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例,周期安排很長,要兩年半甚至三年,課程安排也太多,有的學生要學一年半甚至兩年的課程,由於導師精力以及其他諸多原因,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接觸研究活動很少,其研究能力也就可以想像。在國外,碩士研究生培養具有過渡性質,有的強調課程學習,修完一定的課程就可拿到學位;有的強調研究能力,需要撰寫一定質量的論文。各種方式都有他們的優點。我們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需要走自己的路,當前首先必須減少課程,增加研究生接觸研究活動的機會。實際上,高職高專學生教育應重在培養他們的學習和應用能力,他們知道如何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就可以了;本科生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習,他們能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碩士研究生重在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研究能力,他們能夠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研究;博士研究生則重在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他們才是理論創新的主力軍。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講述大學現狀 透視大學生態環境
上一章下一章

創新,停留在嘴上的風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