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吐綠露芳容(2)

一朝吐綠露芳容(2)

一窩蜂的“傑出”就是庸俗前一段在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的前列,都有“傑出”兩字的出現。隨之某出版社又推出了某母教專家主編的一本“傑出”的書,有關“傑出中學生的N種能力”。如此競相“傑出”,大有追風趕潮之勢。才能出眾、與眾不同方可謂真正的“傑出”,而一窩蜂的你追我趕以致迷失了自我的方向,那就只能淪為平庸了。讓我們先來數數此類圖書都有哪些“傑出”的代表。諸如“傑出青少年的N個習慣”、“高效能人士的N個習慣”、“度量激發青少年的N個潛能”、“成功父母的N個秘訣”、“N種方法使你的孩子出類拔萃”,不一而足。當然這個“N”數的具體值也不一樣,反正都有若干吧。這麼多的“秘訣”和“習慣”,真真讓我們眼花繚亂。不消說付諸實踐了,就是看它一遍也得頭疼好幾天。因為這類書大多是從美國引進的枯燥理論。適不適合中國暫且不說,而今出版界向西方學習的“謙虛心態”實在令人驚嘆。就連育人竟然也要全部照搬美國?成功源於創造,而非模仿。教育或做事方法是不可以照搬的,只能靠自己對事物本質的領悟。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套用別人的東西是低能的,別人的經驗未必適合自己。缺乏創造力是可怕的,對於一個人和一個民族來說都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照搬別人而無自我的創新,就不會進步和發展,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說得實在一點,在育人和成才上的“全盤西化”、“崇洋媚外”之風將貽害甚深。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出版界的庸俗之風。追慕風潮、搭車賺錢之舉,已然蔚為大觀。每有一種“市場化運作”的新書出籠,屁股後頭便會立馬跟上一大堆追隨者。也不管這新書的氣味香臭如何,能否真正贏得讀者。很多“好書”不是真好,而是書商和媒體“真情互動”,狂加猛料一通爆炒做得的“美味佳肴”。可有誰真正為讀者的利益考慮過呢?讀者如果不加分辨,盲目聽信書商的“自賣自誇”,則只會落入“鋪滿鮮花的陷阱”。只由別人牽着鼻子轉,沒有自己的分析、領悟和創造,何以奢談成功?習慣或方法是沒有窮盡的,絕不止書上說的那些。您大可不必受它的局限,盡可以自由地去創新,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的東西。創造的天空是沒有邊界的。對於這類書即使要隨便翻翻,也只能是“僅供參考”,千萬別奉為經典,照章去辦。照搬別人註定是失敗者,只會走向“傑出”的反面。古今中外,真正的傑出人物都是創造的“天才”,靠模仿別人不可能成功。新近推出的這本“N種能力”的書,又打出“少年大學生”和“早期教育”的招牌。少年大學生成年以後還能傑出的幾乎沒有,各高校少年班的紛紛停辦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甭管它號稱出自什麼專家或“傑出”人物的手筆,個人的心得和經驗總是有局限的。如果你個性十足、崇尚創造,就不必受枯燥理論的束縛,盡可按照自己的目標自由地發展。這才是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即使參考別人,也得多加分析,尤其對於商業化的書籍,只能懷有批判之思來閱讀。0826(原載《光明日報》)誰能為“天人合一”正本清源在攀登珠峰引發的人與自然關係的討論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天人合一”的真諦,摒棄“人定勝天”等違背人倫天理的思想。“天人合一”理論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源遠流長,它絕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任何一種思想都可能被時代賦予新的內涵,我們不必過分囿於傳統。而且,即便對於傳統哲學精髓的理解,也不能簡單草率,我們的理解未必準確。您瞧,現在就有人急着跳出來要為“天人合一”理論來個“正本清源”了。不知您有沒有感覺到,這種口氣似乎大了一點,好像出自一代聖賢或宗師之口。誰有資格為傳統文化精髓“正本清源”?“天”和“人”,作為出現最早、歷時最久的一對哲學範疇,“兼容並包”了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思想內涵。它時刻都是發展演變着的,從來就不曾定格於某一個時代。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天”與“人”的關係就成了人類需要永恆面對的命題。根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起碼在商周時代就開始了對天人關係的探討和闡發,注重人與天、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先秦經典對“天人合一”思想也多有闡述,雖然沒有明示這四個字,但思想實質是相通的。因此不能認為“天人合一”是西漢董仲舒的發現或發明,而且董仲舒同樣未明確提出這四個字。由於“天”“人”之術是個永恆命題,人們對兩者關係的認識是不斷加深的,就像對於大自然的認識也會不斷加深一樣。所以後世不斷有新的思想融入其中,是再正常也不過的。董仲舒也不過是其中之一,後世還有西晉的張載、北宋的邵雍和程顥等等,也都補充發展過這一理論。這還僅限於“官方”的,民間的此類哲學思想只不過已經散佚了。可見,“天人合一”得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簡單地歸功於某一個人。我們不可厚古薄今,刻舟求劍,不可扼殺後世創新,否定或限制事物的新發展。正是由於“天人合一”理論的源遠流長和兼容並包,它囊括了太多複雜甚至對立的內容,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就能概括和代表的,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比如“天尊地卑”之說就是一種糟粕,但董仲舒等人的封建思想絕不是“天人合一”理論的全部,更不是什麼“正宗原裝”。“天”和“人”的概念不能等同於自然與人類,但是也包含了這一層意思。關於人類如何對待大自然的學說,就有莊子的“順天說”即順應自然,荀子的“制天說”即改造自然,《周易》的“調諧說”即天人合一。可見先秦經典的博大精深,遠非一個後世的董仲舒可比。怎能將“天人合一”理論之大成記在董的頭上呢?自從西方“戡天論”即戰勝自然的思想傳入中國,國人就為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千年前的荀子學說甚感自豪,從而一度在歷史教科書中都推崇備至。然而時代進步至今,逐漸讓荀子“人定勝天”理論的局限和弊端顯山露水。因為他將“人”與“天”完全置於對立面,成了一種鬥爭與被鬥爭的關係,這個前提就已經偏離了自然規律。“人”是“天”之造化,兩者應該是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所以,《周易》當中的思想才堪稱真正的“天人合一”,深得造化之妙。在保護大自然母親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和改造自然,既不屈從也不破壞,這就是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哲學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這種理想的實現,就從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生活開始。本書寓言結尾《天人合一的教育真諦》,則參透了這一哲學思想與教育本質屬性的內在關聯,發現了它對於教育的啟示和象徵意義。也可以視作對“天人合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賦予了它更豐富更人性的時代內涵。0527(原載紅網)教育能夠改變什麼前不久,廣東省婦聯和省家教會舉行了“小馬駒助教”行動,由義教專家為家長們解答困惑。數百名家長從早上六點多就開始排隊等候。不少家長哭着諮詢:孩子“太有個性”招老師煩,老師傷害孩子自尊心怎麼辦?諮詢會上有兩位家長講述了這樣的事例。某校老師向一位家長反映,她的8歲兒子“太調皮了,沒法教”。就在上周,老師讓同學們到多媒體教室聽課,他竟然嚷道:“我們不去,我們留在這兒放屁,等他們回來聞屁!”老師很不喜歡這個孩子,經常罵他;班主任時常問同學們“喜不喜歡他,不喜歡的請舉手”,同學們當然“轟”地一下全都舉手了;校長也會指着他的頭說:“一粒老鼠屎,打壞一鍋湯”;英語老師則跟同學們說:“別理他,他有病。”這些不負責任的教育行為正是讓孩子“墮落”的罪魁禍首。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一無是處。這個男孩還是很有愛心的,有回老師嗓子啞了,他跑遍大街給老師買葯;還有次在路上看到一隻死鳥,他回家哭得很傷心。這都是引導和賞識孩子,促成轉化的契機呀。還有一個8歲小女孩各方面成績比較出色,加上家長的寵愛,便養成了驕傲的脾性。她總是跟老師搶話頭,指出“老師這裏不對”;她喜歡舉手發言,老師沒看見她舉手,她自己站起來就講;上課看課外書,看到好玩處大笑不停;老師剛走她就在黑板上亂寫亂畫。老師說“這個孩子很反常”,不喜歡她有時還打她。父母帶她到醫院和活動中心做各種檢查和測試,結果什麼問題也沒有。這僅僅是8歲的兒童呀,看看他們受到了老師怎樣的管教。調皮淘氣不是孩子的過錯,老師動不動就懲罰和傷害他們,結果會怎樣?那個男孩回家常對媽媽說:“我盼着我快點老,我老了以後就死了,媽媽我想自殺。這個小學對我這麼不好,我到時候把它給炸了!”聽着孩子這樣駭人聽聞的傾訴,我們教育工作者不禁捫心自問: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孩子的心靈世界本來是純凈的,純凈得就如一方藍天一張白紙。他們的眼中本來沒有是非善惡,是家長、老師和成人社會在這張白紙上描出五顏六色。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有問題,分明都是成人不當言行的反饋和折射,而大人的不當懲罰更在加深着這種戕害。中學生也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他們的人格還處在人生的可塑期。即使他們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我們的師長、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是充滿愛心地帶他們回歸正確的軌道,而是認為他們不可救藥,由此就非要以自己的態度讓他們明白,自己只配破罐子破摔。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教育的悲哀?如果學生本來就什麼都好,不出任何問題不用師長操心,那還需要教育幹什麼,我們下大力氣培養教育人才為了什麼?這一年來,筆者深入採訪了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即書中這位霍老師,每每被她的教育成功案例所感動。她在小學任教多年,轉變過的“壞孩子”太多了。這其中有敢於打罵老師的孩子,有“橫行霸道”的孩子,有嬌生慣養的孩子,有自私自利的孩子,有淘氣逃學的孩子,有偷盜打架的孩子,有坐車不打車票的孩子……結果呢,他們都轉變成了愛老師愛別人知道上進的好孩子。霍老師的教育格言就是“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怕孩子偶爾犯錯誤,不怕孩子身心有問題,關鍵是我們的教育能夠改變什麼?如果我們的教育是如此軟弱,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束手無策,這種教育是失敗和令人悲哀的。能不能改變什麼,這是判斷教育成敗的一個標準。當我們面對“問題學生”,先不要不假思索地嚴加懲戒,我們先得問一問自己,我們的教育到底改變了什麼,它到底又該如何去改變。1224(原載《人民日報》,此為“今日新語”開欄之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部生動實用的“教育兵法”--教育能夠改變什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部生動實用的“教育兵法”--教育能夠改變什麼
上一章下一章

一朝吐綠露芳容(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