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意春風添細雨(2)
動搖“分數命根”有何不好?長春市一學校在小學五年級試行“貸分制”,學生考試成績差可向老師申請“保密貸分”,等成績好時再將貸得的分數雙倍還上。作為配合課程改革對學生評價體系的有益探索,這項“制度”將對校內所有學科和活動進行量化評估,實行存貸分方式。此舉出現爭議恰是正常的,因為分數是現行教育考試製度和學生評價體系的敏感核心,是我們教育體制的一個“軟肋”。誰也無法否認,現在我們的學生還都是“以分數論英雄”的。當然分數作為一種量化的評價標準,不見得就一定不好,問題是當前的“分數”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哪些素質?評價內容和方式,對學生是否公平,對成長是否有利?學習成績和創新素質是兩碼事,由於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必然疏於實踐能力的培養。正如楊振寧教授曾經指出的: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比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後的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面對這樣的“殘酷現實”,我們有什麼理由為自己的“分數教育”而驕傲呢?一個國家可以憑藉科技的迅速發展成為強國,卻不可能依靠“成功”的分數教育走向富強。即使所有學生都考出高分,到底又能推動誰的進步呢?因為分數再高也不過是在重複和模仿別人業已發現的知識,而創造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之下,也許有人很難理解“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深刻含義,這句話也就只有愛因斯坦能說得出。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教育根基的不同。不應該把分數作為教育的根基。針對這樣的教育現實,我們再來審視長春某校的分數改革,就會發現一些不同以往的意義。“貸分制”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和發揮空間,而且堅持了自願原則。這沒有傷害到任何學生的利益,也不可能讓孩子產生惰性。因為可貸分值最高不得超過10分,還貸時還要“連本帶息”,這壓力夠大的了。但我覺得像本校老師所說“貸分可以培養責任與誠信意識”也有點誇大其詞,而且雙倍還貸“太黑了”,如果學生下次還不起怎麼辦?是不就更打擊自尊心了。如果考試分數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那麼貸不貸分也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項改革有一點很值得稱道,就是對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量化評估。如果真正體現學生創新等素質的指標,能夠逐步納入分數評價體系,並且影響學生的升學深造,那麼“分數”這個概念才能變得越來越科學。毫無疑問,現行的分數教育傷害了學生的人格發育,因為這個“分數命根”甚至決定了學生地位和心理的尊卑。成績優異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這種教育模式對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對成績差的孩子構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不利於他們的人格成長。對這種分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不過要真正動搖“分數命根”的根基,光靠一個“貸分制”可不成。歸根結底要靠教育大環境的改良,教改需要“動點真格的”。0629(原載《瀋陽今報》)面對早戀,這樣的好老師令人感動北京171中學年輕女班主任張琳,讓有早戀傾向的男女同學坐在一起,並告訴他們應該為自己負責。這種嶄新的教育方式已經“護送”了三對這樣的少年度過高中時光。張琳關於這方面的論文也被學校推薦到專門的研討會上。當然,這種“尊重教育”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了解張琳老師的具體教育過程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好老師令人感動。她感動我們的地方不在於排座位的方式,而在於她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她是從一種人性的角度去體察和關愛學生的身心發育,尊重和呵護孩子的人格成長。當一位老師能夠給予學生這樣一種平視的師愛,她真的可以引為孩子們的知己了。理解她的這種與眾不同然而頗具成效的師愛,首先我們不能誤讀她的教育方式。她並沒有鼓勵早戀,更不曾打擊早戀,而是在恰當地引導。鼓勵或者打擊早戀肯定都是不妥的,會容易傷害孩子。張琳老師尊重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只有從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出發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孩子的成長有不同的階段,分別會有各自的特點,在異性同學交往當中也是如此。高中生渴望異**往,這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有些男女生之間產生朦朧的好感,的確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師長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甚至視為洪水猛獸。過分地重視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弄假成真誤導了孩子的正常交往。而像張琳老師這樣的開明態度是非常可取的。對待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採取更為自然的方式,不要陷孩子於尷尬的困境甚至刺傷他們的尊嚴,否則後果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而且,相信孩子,培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自主意識,是一種更為迫切和重要的教育。我們當前的教育還是非常缺乏這種開明態度的,很多時候對孩子缺乏起碼的理解和尊重。動輒設置重重障礙企圖扼殺這種人性和天性,甚至拿孩子做反面教材等等,真的令人悲哀。比如什麼男女分班防範早戀,專門開設男子高中,這樣偏激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因為它不從孩子的天性出發,在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發育需要異**往的時候,教育者卻要禁止和扼殺,嚴重地會導致孩子人格和心理的畸形。身心的健康成長需要人性的呵護和滋養。正因如此,我們更有理由為張琳老師而感動。她真正地尊重和理解了孩子,其可貴就在於,這是一種平等的愛而非俯視的愛。俯視孩子的教育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不可能真正被孩子接受。我們肯定張琳老師的這種“尊重教育”是重在實質,而不是簡單模仿和照搬。我們的教育可以不必都去這樣排座位,但卻必須給予孩子充滿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不要違背和扼殺孩子的心理需求與美好天性,並信任孩子,使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讓我們的教育因為師生之間的真誠理解和尊重而充滿感動。1227(原載《光明日報》)關鍵在於“管教”出了問題青島一位中學教師投書《青島晚報》,認為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中國青年報》教科版編輯感覺這個話題捕捉得很有代表性,既敏感,又尖銳。因此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主題為“學生欠管教嗎”的大討論。編者按說:“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普遍倡導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強調家長、老師都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自由的氣氛。但是,激勵和賞識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評?尤其是現在我國孩子中多是獨生子女。一棵小樹要長成棟樑之材,中間少不了剪枝,更何況人的成長。”而這位教師在致當地媒體的信中說:“最近報道的我市某中學學生聯合炒掉班主任的事讓人深思。學生為何要炒老師?是老師犯了錯誤嗎?是老師不能勝任嗎?讀完報道才知道不是這樣,是因為班主任不讓學生談戀愛、穿出格的時裝。全班只有三名同學沒有聯名行動。再聯繫到前不久某校上初中的幾個女孩離家出走、某學生將批評他的老師打倒的事……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學生怎麼了?”以下本文為這次專題討論發表的第一稿。這位青島教師所說的學生的種種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不服管教,所以他(或她)主張更要對學生嚴加管教。這樣“硬碰硬”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只能越發將問題激化,這不是教育的根本良方。“管教”是什麼意思?從廣義上說,管教可以是教育的通俗化說法;狹義上呢,正如這位教師的主張,無非就是懲罰和訓誡。孩子離家出走,學生頂撞老師,孩子心理不甚健康,學生思想存在問題,這些當然都是教育的失敗。我們首先應該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是衝動或盛怒之下就要對學生嚴加管教。這些教育問題的存在,和尊重學生、倡導激勵與賞識沒有關係,這絕不是尊重學生的過錯。學校教育就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在人格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應該互尊互愛,如同一種朋友和夥伴的關係,而絕不能是管教與被管教的關係。出了問題應該具體分析。學生聯名炒老師魷魚的事並不鮮見。一個多月以前,浙江樂清市一位女教師就曾因為著裝新潮而被學校解聘,這也是學生聯名要求的。成都市也出現過類似的事。湖北黃石一群小學生聯名給校長寫信“彈劾”不合格班主任。這是民主意識的萌芽,需要好好呵護,而且是一個契機,正可彌補民主教育的缺失。像青島這例事件,全班只有三位同學未聯名行動,難道說問題就全在於學生嗎,老師的態度和“管教”方法有沒有不妥之處?“管教”這個詞顯得有些生硬,不如還回歸到“教育”吧。教育不應該是生硬的,教育不能是責打,不能是怒斥,不能是教訓,更不是嬌慣。教育是什麼?這是一個探討不盡的話題。而今提倡的激勵與賞識是教育良方之一種,我們不能把家長老師的一些不良教育方法所帶來的問題,歸罪於激勵和賞識。“管教”這個詞本身就已經表明了教師的態度和觀念。我覺得有些教師的觀念還存在誤區,以為孩子“不成器”是由管教不嚴造成的。實則相反,好多問題正是由管教不當引發或激化的。如果師長採用了正確的教育方法,保障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他們會一時賭氣就離家出走嗎?如果老師和學校實行的是“愛的教育”,老師真心地愛學生,就會贏得學生由衷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好老師,學生們捨得聯名炒掉嗎?不要以為孩子就沒有是非觀念,就不懂得愛憎分明,一個教師是否合格還是得由學生說了算。一個真正的好老師首先得是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還有我們的老師,都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不是責備現在的學生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教育嗎,然而我們身為師長的又做得怎樣呢?1206(原載《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