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梁啟超先生(2)
可惜在倒袁中忽遭父喪,袁倒后先生治喪持服,未得出而秉政。於是種下了民國六年(1917年)佐段(祺瑞)登台之事。在這裏面還夾着一段反對康(有為)、張(勛)復辟。信有如任公幾十年前所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者,可算作他第二度對於國家的貢獻。復辟既敗,共和三造,段、梁攜手執政,居然又有幾分進步黨內閣氣概。此固為任公登台應有之陣容。但千不該,萬不該,不肯恢復國會,而另造新國會,以致破壞法統,引起“護法之役”,陷國家於內戰連年。這是他政治生活第二度嚴重失敗。這次責任別無可諉,與前次不同。我們末學只有替他老先生惋惜,而他的政治生涯亦於此告終。總論任公先生一生成就,不在學術,不在事功,獨在他迎接新世運,開出新潮流,撼動全國人心,達成歷史上中國社會應有之一段轉變。這是與我紀念蔡先生文中所說:蔡先生所成就者非學術,非事功,而在其釀成一種潮流,推動大局,影響後世,正復相同的。三、我個人對任公先生的感念我早年是感受任公先生啟發甚深之一人。論年紀,我小於先生二十歲。當他二十幾歲舉辦《時務報》、《清議報》之時,我固不能讀他的文章。即在他三十歲創刊《新民叢報》亦還不行。直待我十五歲,好像《新民叢報》已停刊,我尋到壬寅、癸卯、甲辰三整年六巨冊《新民叢報》和《新小說》全年一巨冊(約五六百萬字以上),又《立憲派與革命派之論戰》一厚本(任公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往複辯難所有文章之輯合本)才得飽讀。當時寢饋其中者約三四年。十八歲時,《國風報》出版,正好接着讀下去。這是比我讀五年中學更豐富而切實的教育。雖在今日,論時代相隔三十年以上,若使青年們讀了還是非常有用的。可惜今日僅存《飲冰室文集》,而原報殆不可得。那其中還有旁人許多文章和新聞時事等記載,約佔十之八,亦重要。至今想來,我還認為是我的莫大幸福。蔡先生著作無多,我讀到亦不多,在精神上卻同深嚮往。民國五年(1916年)曾因范靜生(源廉)先生介紹而拜見蔡先生。但對任公先生則未曾求見。因我先父多年敬佩任公,當他從海外返國,親往訪四次未得一見,兩度投書亦無回答,我更不敢冒昧。到民國九年(1920年),任公漸漸知道我。一日忽承他偕同蔣百里、林宰平兩先生移尊枉步訪我於家。由此乃時常往還。民國十四年(1925年)我編印先父遺書既成,送他一部。書中有先父自記屢訪不遇投書不答之事,而深致其慨嘆。我寫信特指出這段話,請他看。他回信痛哭流涕數百言,深自咎責。囑我於春秋上祭時,為他昭告說“啟超沒齒不敢忘先生(指我父)之教”。蓋先父於慨嘆其慢士之餘,仍以救國大任期望於他也。此事在先父若有知,當為心快。而在我為人子者,當然十分感激他(註:任公先生此一回信附后)。十八年(1929年)春上,我在廣州聞任公先生逝世之訊,心中好大難過。念相交以來,過承獎愛,時時商量學問,虛心咨訪(先生著作關於佛教者恆以初稿見示征問意見),而我未有以報。第一,他奔走國事數十年,所以求中國之問題之解決者甚切,而於民族出路何在,還認不清。第二,他自謂服膺儒家,亦好談佛學,在人生問題上誠為一個熱心有志之士,而實沒有弄明白。我於此兩大問題漸漸若有所窺,亟思以一點心得當面請正。豈料先生竟作古人,更無從見面談心,只有抱恨無窮而已。今為此文,雖時間又過去十多年,還是不勝其追懷與感念!1943年1月附:任公先生十四年答漱溟信漱溟宗兄惠鑒:讀報知巨川先生遺文已裒輯印布,正思馳書奉乞,頃承惠簡先施,感喜不可言罄。讀簡后,更檢《伏卵錄》中一段敬讀,乃知先生所以相期許者如此其厚,而啟超之所以遇先生者,乃如彼其無狀。今前事渾不省記,而斷不敢有他辭自諱飾其罪。一言蔽之,學不鞭辟近里,不能以至誠負天下之重,以致虛情慢士,日儕於流俗人而不自覺,豈唯昔者,今猶是也。自先生殉節后,啟超在報中讀遺言,感涕至不可仰,深自懊恨並世有此人,而我乃不獲一見(原註:後讀兄著述而喜之,亦殊不知兄即先生之嗣,宰平相告,乃知之,故納交之心益切)。豈知先生固嘗辱教至四五,而我乃偃蹇自絕如此耶!《伏卵錄》中相教之語雖不多,正如晦翁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其所以嘉惠啟超者實至大。末數語,蓋猶不以啟超為不可教,終不忍絕之;先生德量益使我知勉矣!願兄於春秋薭祀時,得間為我昭告,為言:啟超沒齒不敢忘先生之教,力求以先生之精神拯天下溺,斯即所以報先生也。遺書尚未全部精讀,但此種俊偉堅卓的人格感化,吾敢信其片紙隻字皆關世道。其效力不見於今,亦必見於后。吾漱溟其益思所以繼述而光大之,即先生固不死也!校事草創,課業頗忙。又正為亡妻營葬,益卒卒日不暇給。草草敬覆奉謝,不宣萬一。啟超再拜。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