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訪談
自1984年元旦的春節晚會上播出了第一個小品以後,小品這種形式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形成了一股“小品熱”。小品這個以前並不被人注意的表演形式,成了每年春節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以後的幾年裏,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專業或兼職的小品演員,其中東北人居多,像趙本山、鞏漢林、范偉、潘長江、黃宏、高秀敏等等,人稱“東北現像”。究其原因,一是語言優勢。東北話是普通話的基礎,最接近於普通話,因此東北人說話基本上其它地方的人都能聽得懂。聽得懂的人多了,影響自然就大。二是文化優勢。東北的氣候四季鮮明,冬夏之間的溫差能達到五、六十度。特殊的自然環境,培養了東北人樂觀、豁達、樸實、幽默的性格。可以說,東北人天生就具備幽默的素質。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東北的地方戲“二人轉”,也是培養喜劇演員的一個搖籃,像趙本山、范偉、潘長江、高秀敏等,都是出色的二人轉演員。“二人轉”是在清朝年間,由關內傳入東北的蓮花落和當地的薩滿教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叫“蹦蹦”。演員在表演時有說有唱、又扭又浪,很受群眾的喜歡。這種“蹦蹦”逐漸演變成了東北的地方戲,根據表演人數的多少分為單出頭、二人轉、拉場戲等多種形式,其中二人轉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因為它既有很強的表現力,又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二人轉的表演經常是在農家的炕頭上進行的,人多了不行。二人轉對演員的基本功要求很嚴,說、學、逗、唱要樣樣精通。表演的時候,一般是來一段“說口”,然後是正唱,最後是一些相當於現在小品表演的雜耍之類的東西,逗觀眾們樂。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講,二人轉本身就是一種小品表演。因為這是一種生存的需要。一段好的“說口”,能夠留住觀眾,避免冷場,正唱才能進行下去,這也是一種“促銷”的手段。另外,唱丑角的男演員一般都有點絕活兒,或是會點雜耍,或是會點樂器,或者會摹仿,總之是得有點看家的本事。可以說,一個好的二人轉演員,必須是個全能演員,幹什麼都行。正因為如此,唱二人轉的演員們,一旦演起小品來便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小品在春節晚會上露面以後,便“一路高歌”,持續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於是人們擔心,小品會不會也像其它的一些藝術形式那樣“曇花一現”,不可避免地進入低迷狀態。基於這個考慮,1996年5月10日,中央電視台《倪萍訪談錄》節目組到開原市蓮花鎮採訪,拍攝專題片《小品能夠火多久》。拍攝小組來到本山的老家,採訪了本山的鄰居和親屬,這其中有本山的二叔趙德明,自然還有我媽——本山的乾媽。媽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農村的老太太,竟然上了中央電視台,在全國人民面前露了一把臉。通過拍攝的過程,拍攝小組對東北,尤其是蓮花人的幽默天性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似乎也找到了“蓮花為什麼會出了個趙本山?”這個答案。本山的小品是深深地紮根在東北這塊土地上的藝術,正是這塊土地提供給他豐富的養分,才使得他這棵藝術之樹始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隨後的幾年裏,本山又和著名演員宋丹丹合作創作出了小品《鐘點工》以及《昨天、今天、明天》,把小品的創作和表演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本山的每一個小品,幾乎都會留下一、兩句經典的語言時興一陣子,像“腦袋大,脖子粗,不是高幹就是伙夫”、“沒事你走兩步”、“他比你還難看”、“正宗的豬腰子臉”等等,真是數不勝數。說起來很有意思,因為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鐘點工》中的一句台詞:“你穿上馬夾我照樣認得你”,造成了商店裏的馬夾嚴重滯銷,惹得商家們要“狀告”趙本山,賠償他們的損失。由此可見,本山小品的影響力有多大!本山的小品是來源於生活,和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只要本山的根不離開這塊土地,那麼他的小品就一定會長盛不衰,繼續火下去。不信你就等着看。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