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2)

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2)

然而藝術畢竟是藝術,不是幾口唾沫可以淹沒的,倒是唾沫很快被腳下的沙地吞咽了,阿慶嫂鮮活的形象在我的腦際烙下了永久的印痕。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年老力衰時我才恍然悟出,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常常是生命張力和人生智慧的較量。母親的羸弱和阿姨的健康硬朗,母親性情的內斂與阿姨個性的張揚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差異。我的母親實在是從一開始就已輸給丁阿姨了。她充其量只是苦竹一根,而丁阿姨卻可以藉助森林一片。這樣的天壤之別是可以比的么?丁阿姨的戲已是四度晉京,母親呢,卻依然在天底下的某個角落孜孜地一廂情願地編織着理想的綵衣……經過1957年的一番風雨,丁阿姨在現實中有許多長進,比如在榮譽和掌聲面前舉止得當,進退有度。她把榮譽歸於陳榮蘭團長,說是陳團長改造了一個舊戲班。當《人民日報》約她寫寫出演現代戲的體會時,她明確告訴代筆者:趙燕俠正在演阿慶嫂,我說東道西的不好,還是談談《羅漢錢》裏的小飛娥和《雞毛飛上天》裏的林佩芬吧。無論是出席文聯座談會還是參加民盟的對台廣播,她的發言都很有分寸。國務院為滬劇安排慶宴,她坐在主桌,相陪陸定一和林默涵,應對如風行水面,從容如雲拂長空。《蘆》劇的勝出,增添了丁是娥與陳榮蘭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事業友誼,穩固了丁阿姨作為滬劇界代表人物的地位,前程如帆掛雲錦燦然一片。上海市人民滬劇團載譽返滬后,《蘆盪火種》劇組於3月5日起在美琪大劇院向上海市民作彙報演出,連演連滿達九個月之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個戲,從表面上看僅僅是娛樂的一種載體,一種方式,可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藝術一直是與政治緊密相聯,藝術成為政治的組成部分,唱唱跳跳的背後有革命理論的支撐,體現着執政者的思想和觀念。最初,《蘆盪火種》只是一齣戲,但戲演大了,就不是純粹的戲了,或多或少地與政治搭上了邊,成為糾纏歷史陳賬的一個工具,以至於扯到以**為代表的武裝鬥爭路線和以**為代表的白區工作路線上去了,這讓“人滬”的團長和所有的演員哪怕是想上一百年都不可能想到的。史實記載,第一絲不和諧音出現在《蘆》劇返滬之前,**提出,“掛紅燈”和“開藥方”不符合地下工作的情況,建議刪去。他們捨不得刪。“紅燈”是點睛之物,“開方”是傳神之筆,是他們數年打磨的心血。再者,**何許人?**會允許她出來干政嗎?從三十年代過來的人誰都清楚當年藍蘋逸事,所以不以為意。因**的特殊身份而尊重,因**的特殊經歷而疏淡。**的聲音如風過耳。丁是娥向旁人發牢騷:“紅燈要撤,開方要去,我這個阿慶嫂還有啥唱頭?不演也不要緊……”人貴有自知之明,但人常常難有自知之明。“人滬”的眾人怎麼能想到,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文化革命”的旗手,頭角崢嶸。當我翻閱歷史,發現滬劇《蘆盪火種》在京城走紅,起因實在是**的播風弄雨。1963年5月**於杭州勝利劇院觀看了滬劇《蘆盪火種》,通過上海市文化局索取了劇本。同年11月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在北京開會,**特意邀請周信芳、袁雪芬、常香玉、紅線女和丁是娥到中南海她的住處,當面對丁是娥說:“我看了滬劇的兩個好戲,《紅燈記》和《蘆盪火種》,我本來想把《蘆盪火種》推薦給中國京劇院,因為考慮到阿慶嫂這個人物要給趙燕俠演,所以把你們的本子給了北京京劇團。”次月,才有滬劇《蘆盪火種》進京演出的事。劇組12月22日抵京,25日**親至大李紗帽衚衕慰勉,對大家說:“我代表**來看望大家的。”30日,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張春橋光臨“人滬”,傳達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的意見:全力搞好《蘆盪火種》在京的演出,經費由**中央華東局負責。上面有“線”,下面有“派”,藍天底下的一個劇團憑什麼能預知未來?團長陳榮蘭並未隨團進京,而是在排練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佈置的新戲《人在東風裏》。因主角恰恰是郭建光的扮演者張青,團長臨時安排顧智春參加北上劇組,代演郭建光。柯慶施的指示無疑是對她的批評,她趕忙披星戴月奔赴京城,之後,才有接踵而至的榮耀。然而問問上海文藝圈內的老藝人,都說,那個時候他們聽命於文化部,尊重周揚、夏衍、田漢和陽翰笙等,**無法與這些人相比。樹欲靜而風不止,1964年六七月間,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震蕩着古老的京華,京劇《蘆盪火種》位列首位。幾許意見,幾度修改,傳至滬劇團,其中包括“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戲的結尾要正面打進去”等等,只是誰也不知道這是**的指示,更不知情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間,**對文化藝術界發出了嚴厲而又尖銳的批評。到了11月12日,上海舉行文藝會演,張春橋詢問滬劇《蘆》的修改進度,責令將滬劇、京劇兩個本子合成一個向全國推薦,並鄭重其事地點明此乃**同志的意見。12月,丁阿姨進京參加政協會議,帶回來薛恩厚轉交的由**過目的修改本。那是個抹殺個性的年代,明明不需改動,偏偏逼迫修改。阿姨的不滿之詞俏皮而又尖刻:“這個戲要寫指導員為主,等於冬瓜生在甏裏面,肯定死掉。”一個戲一直牽扯到市委正副書記一起來管:柯慶施的意見是可以多設幾條地下鬥爭的線,你們要超過他們,後來者居上么;陳丕顯的意見是《蘆盪火種》在群眾中影響大,不要隨便改,他們干他們的,我們干我們的。到了1965年3月,張春橋公開點名批評陳榮蘭“驕傲自滿,故步自封,劇本不肯改動”。3月18日和19日,《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刊登了《沙家浜》的劇本,編者按說:“……經過多次演出的實踐,不斷聽取觀眾意見,作了較大修改加工,強調了武裝鬥爭的作用,使劇情更加符合歷史真實,現在改名《沙家浜》重新公演。……”儘管劇本標明根據滬劇《蘆盪火種》改編,原作者文牧,北京京劇團集體改編,執筆汪增祺、楊毓珉,但同時刊載郭漢城的長篇評論文章《試評京劇〈沙家浜〉的改編》。文中指出原京劇《蘆盪火種》的局限:一是沒有強調武裝鬥爭的作用,二是沒有把阿慶嫂的智斗提高到利用敵人矛盾以打擊敵人的策略思想高度。字字句句似乎都在批評滬劇的不足。再往下,便是京劇《沙家浜》劇組以全新的姿態南下公演。在康平路會議室,張春橋面無表情地下達了硬邦邦的指示:“滬劇《蘆盪火種》向京劇《沙家浜》靠攏。”而在此之前,陳榮蘭還心存與京劇《沙家浜》一比高下的奢望。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往事如煙:《我的爸爸媽媽和阿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往事如煙:《我的爸爸媽媽和阿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