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1)

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1)

事出神奇。1964年初,大街上龍的傳人們開始採辦年貨了。年節雖然未至,空氣中卻已聞得到濃濃的年味了。我在學生食堂吃過午飯剛踏進宿舍樓,就聽見樓道里電話鈴響,拿起來一聽,傳出的竟然是父親的聲音。我做夢都想不到是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來北京演出他們自編的新戲《蘆盪火種》。我拉着男友小程匆匆趕往大前門的旅店,裏面熱鬧和喜慶的氣氛比大街上還厲害,喊嗓聲,絲竹聲,歡歌笑語像已經過年似的。走進父親住的房間,父親首先看到的是我穿了三年的大衣仍然在身,連連說人長高了,大衣短了,許諾等我放假回上海時給買新的。這時又見小程穿一件舊舊的黑棉大衣,車轉身就把衣架上掛着的厚呢大衣取下來就要給小程。小程低聲推辭:“學生穿這麼好的呢大衣不太好意思。”父親爽朗地笑着說:“好,那就一起回上海吧。”言下之意大上海什麼都有,回去買。父親的情緒十二分地好,我詫異是什麼讓他這麼高興呢?他彷彿又變回我童年時的父親去了。話得從1958年說起。當年的團長陳榮蘭和副團長陳劍雲去南京軍區尋覓創作素材,從該軍區三十周年的徵文里發現了崔佐夫所寫的《血染的姓名——36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這些在陽澄湖養病的傷病員即是20軍59師175團的。59師駐紮於杭州留下鎮,正在搞團史展覽。而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劉飛恰是36名傷病員之一,夫人米葉也曾在青浦從事地下工作。陳榮蘭原來是20軍的文工團員,看到這份素材備感親切,同時也意識到可以創作為一部好的現代劇。之後,就介紹陳劍雲和編劇文牧去59師體驗生活,這才有了新四軍傷病員轉戰蘆葦盪,地下聯絡員阿慶叔侄二人周旋於敵偽之間的劇情內容。大綱初現,陳榮蘭對文牧說:“儂要寫只和尚戲呀?”文牧一時語塞。陳榮蘭手蘸茶水在桌上寫了一個“丁”字,用吳儂軟語說:“儂為‘摘鉤頭’寫只戲。”一年後初稿《碧水紅旗》出台。陳榮蘭親自推敲劇情,增補細節,使之既有戲劇性,又符合地下鬥爭的特點,劇名改為《蘆盪火種》。1960年1月首演,陳榮蘭仍不滿意,堅持邊演邊改邊豐滿,進一步完善阿慶嫂的核心地位。1963年歲尾,劇組抵京之前,已經完成大大小小十二次修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陳榮蘭如此器重丁阿姨,丁阿姨豈能不捨命相隨?群策群力,引爆了阿姨的藝術積累,塑造出一個極生動也極特殊的、表面上是老江湖實際上是**員的藝術形象。《蘆》劇使丁阿姨的表演藝術登上了新的高峰。這就是父親他們劇團來京的原因。1964年1月9日,由中國劇協出面,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周巍峙親自主持,為“人滬”的《蘆盪火種》和《巧遇》組織專題座談。周巍峙由衷地稱讚:“滬劇團四次來京演出,一次比一次進步。”《人民日報》還發表戴不凡的劇評《喜看滬劇〈蘆盪火種〉》。兩天後,《蘆》劇慰問駐京部隊。到了23日,**、**、薄一波、張鼎丞、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劇,和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況且這一次進京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為從滬劇移植的京劇《蘆盪火種》示範。**肯定了滬劇的長處:“滬劇的阿慶嫂周旋於胡、刁之間,利用敵人矛盾這一點比京劇好。”周揚對京劇團的薛恩厚說:“滬劇演出很成功,你們不要改了,就照它改。”京劇本是國劇,而滬劇只是偏處江南一隅的地方戲啊。受到了這麼多中央領導人的肯定,對一個地方劇種來說,不知是怎樣的不易了。父親情緒極好,帶我們去全聚德吃烤鴨。我們問及獻演情況,父親眉峰微微聳動,渾厚的嗓音充滿磁性,透出神秘和喜悅。丁是娥阿姨在劇中飾演主角阿慶嫂,父親演配角縣委書記陳天民。年過半百的人了,高興得像個歡天喜地的稚童,他講,國家主席**上台和大家一一握手,連連說:“好戲,好戲。”言罷父親攤開右手給我們看,似乎手上尚留有領袖的掌痕。與他當初錯過了瞻仰**的機會比,這一次他切切實實地與**主席的手掌有過親密接觸,雖說領袖的手也是手,但畢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不同尋常的手。平易親切的劉主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63年讓我父親的人生經歷塗抹上一層亮色,他的解派唱腔被充分肯定,藝術上被肯定比讓他演任何一個角色都重要,他主動讓出了郭建光的主角位置。解放后與丁是娥在一起,丁是娥平步青雲,而他卻日漸後撤,最後差不多就隱身於丁是娥的太陽傘下了。演出沒有他的主角位置,家裏沒有他的主人地位,一個大男人活到這份上,別提有多累了,他的儒家意識再濃,也只能維持一個窩窩囊囊的外殼。記得《蘆》劇初演時,父親飾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收音機里播出過他的大段演唱《月似銀鉤星似棋》,那真是黃鐘大呂,令人迴腸盪氣,真是有呵氣成雲撒豆成兵的大氣魄。從藝大半輩子,總算在藝術的理性梳理中肯定了他對滬劇的貢獻。也許是因為興緻甚高,他喝了點酒,用筷子輕敲盤碟,低聲吟哦:“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悟通情與理,是藝也是戲。”這是藝術的真諦,很普通,卻很帶一點哲學的意味。看着父親從人生的低谷走出來,我由衷地為他高興。看來人來到世上就是為了要張揚生命的內力,只有精神世界坦蕩了,靈魂的旗幟高揚了,人才會活得有氣度,有銳氣。那個時候對我父親來說,演不演主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他藝術生涯的肯定。畢生從事藝術的演員真是很難分得清藝術生命與自然生命孰重孰輕。當歷史再度垂青舊名伶時,他以中年之身,為青年讓台補台托台,其中就包括主動讓出郭建光的角色。也正是這份成熟和大度,才使他贏得陳榮蘭和全團上下對他的信任與敬重。“人滬”的《蘆盪火種》還去水木清華演出,演給莘莘學子看。北大和清華相連,我和小程也趕去了。春來茶館的阿慶嫂,丁阿姨把她演得舌生蓮花,八面玲瓏,如一匹花色斑斕的絲綢,在閃爍變幻的燈光下漸次展露,撩逗出觀眾火炭般的熱情。我也忘卻了台上的表演者是誰,只是為這個活靈活現的阿慶嫂而興奮與鼓掌。曲終人散,當我和小程回到夜深人靜的北大,天上幾粒寒星冷冷,猶如離人淚,斜掛於空漠的天際。剎那間,我想起了母親,記起了我那凄苦的母親對丁阿姨的怨恨,我後悔為她鼓掌為她興奮,猛然轉身,朝着清華大禮堂的方向吐口水:呸、呸、呸……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往事如煙:《我的爸爸媽媽和阿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往事如煙:《我的爸爸媽媽和阿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亂雲籠日黯神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