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偷活沉吟不斷(1)
每年秋後,總有一位不請自來的客人,在我家後院的角落裏,煢然存活。那雖沒有什麼氣力,但相當專註的啁鳴,常常堅持到真正冬天的來臨。每當我在呼嘯的寒風裏,貼着玻璃窗,傾聽這隻蛐蛐的聲音時,對於生命力的不絕於縷,總使我有所觸動,總使我想到明末清初詩人吳梅村的名句:“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詩人的這句詩,很酸楚,很凄涼,每吟,心必為之動,尤其對有過“草間偷活”體驗的我來說,更甚。可以想知,在江左三大才子之中,吳梅村應該是活得最“苦”的一位。我說的這個“苦”,並不是他自稱的“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境不嘗辛苦……”的“苦”;而是他在一種無時無刻的懺悔中,一種至死也不能自諒的懺悔中,對於靈魂那永無休止的自審自譴的“苦”。中國人,通常不怎麼懺悔,中國文人,則尤其缺乏懺悔精神。在西方文化史上,遠一點的,有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近一點的,有盧梭的《懺悔錄》,而在數千年的中國文學歷程中,幾乎找不到一本類似的著作。中國文人甚至不如中國皇帝,他們在混不下去的時候,還不得已而為之,下罪己詔。吳梅村的恩主崇禎,就涕泗滂沱地干過這樁事。但是,有些中國文人,錯了也不認錯,不但不認錯,還賴賬,還推諉,還狡辯,還倒打一耙。所以,吳梅村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不是惟一,也是極其少見的,具有懺悔意識的文人,值得我們後人尊敬。早先,文壇的好事之徒,不如今天這般蛆蟲也似的多,少有捧臭腳的排行榜。但在士子們的口碑上,是按錢謙益一、吳偉業二、龔鼎孳三這樣的次序排列,逐漸形成公論。不過,若就純文學的意義而言,吳和錢,至少是不相上下的。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梅村當國亡時已退閑林下,其仕於我朝也因薦而起,既不同於降表僉名,而自恨濡忍不死,〖FJF〗?〖F**〗天地之意,沒身不忘,則心與足跡尚皆可諒。”要是從道德角度衡量,那麼,鼎革之際的表現,吳勝於錢,更勝於龔,是毫無疑義的。文學史所以將他們統而論之,因為生逢末世,命運蹭蹬,遭遇不濟,坎坷半生的命運,大致相同。但具體到每個人,狀況又不盡類似。錢是一個政治化的文人,深陷政治漩渦,龔是一個市儈氣的文人,熱衷投機轉蓬,吳則是一個更純粹些的文人,生性怯懦,膽小怕事,體弱多病,努力躲開政治,可是政治偏偏不放過他。這倒也不光吳梅村個人的悲劇,而是中國文人幾乎躲不掉的共同厄運。皇帝老子要是跟你過不去的話,肯定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你在這條船上,想不成落湯雞也難。時代要跟你彆扭的話,如托爾斯泰所言,在鹽水裏煮三次,在鹼水裏煮三次,弄得你人不人,鬼不鬼,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錢謙益自尋是非,龔鼎孳自討沒趣,吳梅村在劫難逃,明白這點差別,也就理解他這什麼“草間偷活,沉吟不斷”了。他懺悔是真誠的,但他“沉吟不斷”,更多是在訴苦,訴他那個“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的苦,這裏面就有很多文人的誇飾了。從古至今,中國文人無不喜歡誇飾,往自己臉上貼金,光榮要貼,成功要貼,到了當代,被運動,要貼,受迫害,要貼,甚至連恥辱也要拿出來往臉上貼。吳梅村也屬於賣苦一族,在遺書里,告訴兒子,他是“天下大苦人”一個,說得可憐兮兮。他這一輩子,憂患連連,危機重重,提心弔膽,擔驚受怕,過得很不自在,也是事實,但決不是徹頭徹尾的倒霉蛋。他應該沒有這麼大的忘性,他剛走出他的家鄉太倉,那幾年間,可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為世人矚目。他的連捷高中,他的奉旨完婚,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講學東宮,也使得滿朝文武驚詫,藝苑杏林艷羨。無庸諱言,吳偉業曾經很陶醉於那相當風光,相當體面,相當得意,相當快活的滿足中的。我始終認為,上帝雖然吝嗇,但對每個人的安排,基本上(當然不是百分之百)還是要保持賬面上,借方與貸方的大體平衡。一個太快活的幸運兒,不見得永遠一帆風順;同樣,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傢伙,未必就會被上帝拋棄。君不見福利彩票開獎,立馬成為百萬富翁者,常常是北京人絕看不上的外地打工仔。所以,吳梅村雖然一生不幸,但他二十三歲起,開始發跡,上帝真開眼,讓他着實地火了一把,比進城民工中頭彩還來勁呢!舊時中國的“士”,十年寒窗,囊螢刺股,大都懷有高第入仕,衣緋着紫,文章翹楚,領袖群倫,連做夢也忘不了的雙重心結。時至21世紀,我所熟悉的作家同行,想謀一身黃馬褂,同時又想執文壇牛耳者,也是大有人在的。可魚和熊掌,兩者兼而得之,豈是那麼容易的事嗎?在中國,考中狀元,未必做得文豪,做得文豪,很難考得狀元。吳敬梓,金聖嘆,曹雪芹,蒲松齡,恰恰都是科場上的名落孫山者。這其中,二律背反,勢難兩全,八股文做多了,性情文字難免生澀凝滯,腦袋裏裝滿了論、表、詔、誥、判、策之類應試製藝,詩詞歌賦的絕妙靈感,也就找不到立足生根之地。這也是今天那些削尖腦袋熱衷做官的作家,再也別指望他寫出好作品的原因。以今譬古,能憑真本事,贏得科舉,而且又憑真才華,成為大師者,肯定少而又少,只有吳偉業,是這樣一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