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這次《牡丹亭》的演出,我們以“青春版”為號召,其中有幾層涵意。首先《牡丹亭》本為一曲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的讚美詩,男女主角正值花樣年華,因此,我們舉用青年演員飾演杜麗娘與柳夢梅,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崑曲是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但崑曲的演出不應老化;崑曲的前途,在於培養年輕的演員,吸引年輕的觀眾。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沈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瑰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崑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藉著一齣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沈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青春版《牡丹亭》雖然在編、導、演方面加入了創意,但基本上卻堅守“傳”字輩老師傅傳襲下來正宗大度的表演風格。中國內地“文革”十年期間,崑曲一度中斷,因此也就造成了今日傳承的斷層危機。當年受過“傳”字輩老師傅教導的演員,這批崑曲界中的中堅,而今都已年過六十,屆臨退休,他們的絕活如不趕緊教授給青年演員,崑曲的表演藝術便有失傳的危險。這次汪世瑜、張繼青破例跨團,全力傳授“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具有重大的傳承意義,並有良好的示範作用。青春版《牡丹亭》經過一年來的排演,青年演員接受嚴格訓練,唱念之間,身上已有了“汪派”、“張派”的風範。假以時日,細心培養,“小蘭花”也有可能成長為一株奇葩,肩負起崑曲的傳承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