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索取要比給予更好(5)
所以,你要求別人給與的幫助越多,你擁有的支持者就越多。那些把他們的心血和銀行存款都已傾注到你的命運中去的人,是不情願對你太挑剔而使他們的努力化為泡影的,因為他們已經付出了太多。正如馬基雅弗利所說,偉大的事業就像偉大的戰爭:只要作出了犧牲,就需要進一步作出犧牲。保羅·科爾賓是長期在羅伯特·甘迺迪身邊工作的一位資深政治操盤手,他講過一個他50年代中期為一位成功的候選人競選威斯康星州州長募集資金的故事。在民主黨內的初選活動剛剛開始時,科爾賓找到一個非常富有的、已登記為共和黨的人,他遊說對方說,如果他能提供一筆資助,將對防止左翼勢力控制威斯康星州的民主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位共和黨人很快就寄來了一張數額巨大的支票,幫助了科爾賓的候選人在白熱化的預選中以微弱優勢勝出。進入大選以後,科爾賓又去找那位贊助人。他說,很明顯,威斯康星的**人都是一些鐵了心的人,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他的候選人在11月的大選中失利,下一次民主黨就會落到親共分子手裏。他又成功了:巨額的捐贈;接下來是巨大的勝利。在就職典禮那天,那位贊助人走進了州長官邸。反應敏捷的的新州長直奔主題:“我想告訴你,我們是多麼感激您的幫助。”沉默。長時間的沉默。客人被請進了裝飾一新的辦公室。他終於開口了:“辦公室很不錯,是不是?”州長心裏着急了。這個傢伙到底想要什麼?公路承包合同?改變城市規劃方案?還是要求官職?又是一陣沉默。“我不過想讓你們知道,”客人大聲說,“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資助共和黨,並且從來沒有來過這個房間裏面。”“如果我們能為你做什麼……,”驚訝不已的州長說道。“不用。”“真的不需要我們為你做什麼嗎?”又是一陣沉默。“好吧,有件事情。”那兩位政治家,州長和科爾賓,精神為之一振,聽他往下說。“你們能不能給我一個號碼比較靠前的汽車牌照?”這並不是一個稀奇古怪的故事。即使是一個最富有的捐贈人,他或多或少也是一個政治追星族。一個號碼靠前的汽車牌照畢竟意味着和權勢人物的某種關係;號碼越小,就意味着關係越緊密。1980年,凡是資助朗奴·列根一萬美元以上的忠誠耿耿的共和黨人,都獲得了“雄鷹俱樂部”的成員資格。也就是說,花一萬美元你就不僅僅是一個贊助者,而是完全有資格成為核心組織的正式成員了。一個政治家或許可以幫忙把一個選民的女兒送進名牌院校,但那個人很快就會忘掉這件事(他會記得他還有一個女兒議員沒有幫忙)。但同樣是這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曾經為議員的競選捐過款。有意思的是,贊助人和政治家在提到對方的時候,卻表現出一種不對稱性:給予者把接受者稱為“朋友”,接受者則稱呼給予者“贊助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信奉凡事不求人的原則,這種作法所拒絕的不僅是對方的直接贈予,還錯過了比贈予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從接受他人贈予中所產生的對他人的影響力。千萬別忘了,在那種情況下,起作用的一條基本運算原則是:只有可以收回的帳目,才能計入到資產中。那些過去幫助過你的人,也是將來最有可能幫助你的人。從事資金募集工作的專家們最看重的就是以前各次競選中的“資助人名冊”;他們心中有一個已經過科學驗證的觀點,那就是,只要你提出要求,人們往往會“繼續投注來堅挺過去的投注”。你的目標就是爭取使你自己成為他人帳上的資產,建立你自己的“贊助人名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舉債的社會中,在這個社會中,公民和他們的政府一樣都靠一種債務網絡生活——拿出實物抵押,向銀行貸款買車,等等。然而,這套適用於買房買車或者貸款上學的邏輯,在涉及非財政方面的信用時卻被人們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