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降低風險因素

誤區:降低風險因素

可以預防疾病有很多風險因素固定地被視為一些所謂“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體超重,高血壓或者膽固醇含量過高。但是人們經常會錯誤地把“風險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來。它們的區別是,風險因素是一種伴生關係(是一個統計上的相互聯繫)而不是可證明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吸煙與肺癌之間是因果關係而不是此病的風險因素,因為在動物實驗上證明吸煙總是引起肺癌。而膽固醇卻是風險因素:實驗證明,給各種實驗動物喂純膽固醇食品既沒有引起動脈硬化,也沒有導致心肌梗塞。

干預性研究能夠比較確定地判斷相關事物之間是因果關係還是“偶然聯繫”。人們主要查看通過降低“風險因素”是否能達到理想結果來檢驗兩種關係。比如,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引導參與實驗者通過減肥過程降低了體內膽固醇含量。但是經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儘管這些人體內膽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們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卻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膽固醇與心肌梗塞之間並非因果關係,而只是一個風險因素。

我們可以借用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闡明這個問題。當您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如果儀錶盤上一個有加油標誌的小紅燈亮了,您的轎車可能很快就會熄火。這盞紅燈顯然是熄火停車的風險因素,而真正的因果關係是因為油箱中沒油了。假如您不能認清這幾個事物中的相互關係,您該怎麼辦?也許您會諮詢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於是,您給一個修理廠打電話,汽修專家建議您把儀錶盤打開,斷掉那盞紅燈的電源或者直接將全車斷電。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專家都這麼建議,您的車還只會趴在原地一動不動。與此相類似,當人們只是針對“風險因素”進行治療而沒有認識到因果關係時,結局會與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預防醫學的實踐中,人們更經常與“風險因素”抗爭,而非原因。因此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鹽的攝入量與心肌梗塞發病率同時增高,這並不意味着,放棄吃鹽就能預防此病。各種生物化學研究從來沒有提供能證明兩者關係的令人信服的證據。當人們攝入食鹽量上升時,什麼能夠抑制這種至今不能有效解釋的疾病帶來的嚴重問題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帶來的惟一作用就是:人們不斷思考,並且通過實驗去證實。還有在很多研究中發現,經常飲一些酒的人會比完全忌酒者的壽命長一些。但是通過這個結果,人們並不能簡單認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經常咂上兩口,就會活得更長了。在這件事上,人們同樣也並不清楚是什麼在背後起着作用。

相對於經常運用統計數據——這些“風險因素”製造出的噱頭,“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研究”是更加穩固的。這個概念是指那些運用眼見為實的證據支持的醫學研究,而非運用一些理論和解釋堆積而成的結果。這些醫學研究都一樣,不應該以替代物作為標尺,例如風險因素。“用替代物衡量”是個好聽的名字,它實質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關因果關係。比如,用直接客觀的衡量標準來解釋導致心臟病和癌症發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僅列舉一些風險因素更有說服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德國最權威的飲食指南――《飲食觀念誤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德國最權威的飲食指南――《飲食觀念誤區》
上一章下一章

誤區:降低風險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