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是如何拍電影的(1)

馮小剛是如何拍電影的(1)

這個小標題起得有點聳人聽聞。我沒去過馮小剛的片場,怎麼膽敢告訴大家,他是如何拍電影的?其實我也並不是想告訴你,馮導在片場抽了幾根煙、喝了幾杯水,我們只消將他的電影拖出來,細細地切割了罷。過於依賴劇本劇本是電影的第一生命力,這誰都知道。能把一個蒼白的劇本拍成票房不錯的電影,也只有類似《駭客帝國》才做得到。不過觀眾那都是看高科技去了。京味調侃的對白是馮小剛電影的特色,當然也就是劇本的特色。如果去掉了那些溫情以及道德味兒,馮導的劇本相對於國內其他很多電影的劇本,還是不錯的。所以馮小剛看重劇本,也曾經表示過,中國的編劇,即使在重金懸賞下,也沒有幾個能寫出優秀的劇本來。能寫的,又都不願意寫。足見馮小剛對劇本的挑剔。然而有了好的劇本,是不是就等於一切了呢?從道理上講,人人都會說不,連馮導本人也會說不,可是電影是會說話的,在劇本變成電影的過程中,馮小剛做的,似乎總是有些不盡人意。看完馮導的電影,除了樂一樂,記住幾句對白,還能印象分明的回想起幾個畫面呢?當然,並不是說,我們看完電影都要記住電影的畫面。只是作為一門影像藝術,優秀的電影一定會不自覺地給觀眾的腦子裏畫上點什麼圖案。這圖案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我這裏所說的,也並非是指鏡頭的優美,而是導演拍電影的方式。比如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時至今日,我依然能回想起整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不是它們有多優美,而是它們確實對導演說故事起到了近乎精確的作用。所謂導演的第二次創造,就是對於鏡頭的創造,讓每一個鏡頭成為會說故事的畫面,而不是靠劇本上的對白。為什麼同一個故事讓不同的導演來拍,一定就有優劣之分?就是因為有的導演會說故事,而有的不會,或者說得不好。馮小剛的電影可以說是完全由對白說出來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即使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也是劇本的成功。電影的敘述脈絡也幾乎是由演員的對白帶出的,如果沒有對白,我們根本無法從畫面上獲得關於整個電影的一絲信息。而好的導演卻會用鏡頭告訴你,現在這裏發生着什麼。所以對於導演的一項最佳考驗方案,就是拍默片。默片是真正完全用鏡頭說話的。只是不知道馮小剛能不能經受得了這個考驗。乏味的鏡頭畫面這次我們說的是真正的“鏡頭”了,也就是攝像的活兒,不過說到底還是導演的活兒。在鏡頭上面,馮小剛確實是沒下什麼功夫。推拉搖移,就那麼幾個鏡頭變化,多少年來換也沒換過。雖然在這上面,或許可以說馮導是個老實人,不愛弄那些花里鬍梢的玩意兒,但看久了,還是覺得這些鏡頭總是顯得那麼沉悶無聊,要不是演員的對白引起了觀眾的興趣,恐怕大家就要在電影院裏睡著了。本來在《一聲嘆息》中,沙灘上對張國立和劉蓓的跟拍搖晃幅度之大、畫面交替之暈眩讓我以為馮導果真改變了風格,可惜的是,這種刻意的改變沒過多久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是馮導特別偏愛的升降鏡頭,老生常談般的講述着《不見不散》和《甲方乙方》式的煽情段落。倒是中間有一段張國立和劉蓓在房間裏拿着攝像機嬉戲的戲,跟隨音樂搖晃的鏡頭以及有節奏感的剪切讓我有一些沉悶外的驚喜。我也不是什麼技術至上者,我一直覺得鏡頭就是為影片服務的一項工具而已,某些狀況下,它反而越簡單越好。但簡單並不意味着它就不需要變化,這全要看影片的需要。有時它需要美感的,有時需要有視覺衝擊力的,有時需要樸實無華的,這都沒有什麼定式。但如果一個導演拍電影拍了這麼多年,用的鏡頭反反覆復也就那麼幾個,我們就不得不懷疑,他的電影是否在準確的講述一個故事。或者說,他的故事是否說得很精彩?馮小剛是可以把故事說得很精彩的,只是他的精力並非放在這裏。如果他對於鏡頭的運用有一絲一毫的思考的話,在電影中,就會被我們看到。可惜,這樣的情況始終沒有出現。影片對於鏡頭的需要總是有無限的可能,然而在這一點上,馮小剛缺乏一個導演最基本的完美主義情結,這不能怪他的攝像師不好。攝像師再好,沒有好的導演對號入座,也只能是雞肋——比如《綠茶》裏的杜可風。沒有葛優真的不行馮小剛說,葛優是我的票房福星。這句話真的沒錯。葛優首先是一個本色演員,你要讓他去演什麼反差特別大的角色,他還真干不來。他的表演風格,或者說是個人風格,成就了馮氏幽默的重頭戲。同樣的劇本拿給其他演員演,不見得就能演好。所以說馮小剛對葛優有依賴,也不為過。前面已經說過,葛優其實就是一個標誌性的演員,他的戲,一定帶有葛優味兒。導演如此依靠一個演員打天下爭票房,成績還不錯,也真是電影業的奇怪現象。誰叫中國的觀眾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吃這一套呢?馮導的許多劇本就是為葛優定做的。這樣的情況,只有在以商業運作為目的的電影製作過程中才會出現。港台也並不少見了,為某某明星量身定做,是常有的事。這樣的定做大部分是成功的,否則也不會從商業角度出發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導演批判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導演批判書
上一章下一章

馮小剛是如何拍電影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