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幽默的硬傷(2)

馮氏幽默的硬傷(2)

馮小剛的溫情脈脈,只能給“馮氏幽默”帶來傷害,讓觀眾有如吃了夾生飯一般的不舒服。曾經有位記者在採訪馮小剛的時候,說了句很不“專業”的話:“你的搞笑電影……”,馮小剛立刻反駁他:我拍的不是搞笑電影。可見他還是非常強調電影的人文性,一定要用上“幽默”一詞,以區別於港台的娛樂片。搞笑電影有什麼不好?觀眾也並不是對所有的搞笑片都毫無選擇的喜歡,無聊的搞笑一樣會失去觀眾。所以僅僅是“搞笑電影”這樣的稱謂,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電影只有好與不好之分,其餘的標準都是人造的,不可信。如果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演,拍的片子觀眾喜歡,就算去拍搞笑片,那又如何?恐怕只是無法放棄掉僅剩的那麼點高深罷了。硬傷二:缺乏創造力的固化模式總結馮小剛的電影是容易的,“馮氏幽默”不是這樣總結出來的么。能夠總結,並且是很具體的總結,就說明它一定有固化的成分在。首先是演員,也就是葛優。本來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導演愛用哪個演員,甚至一輩子都和他合作,都沒什麼可說的。只是葛優不同,他除了是演員,還是一個標誌。葛優的特點太突出了,對於任何一個導演來說,他都不僅僅是演員,而更多的是一個戲碼。同樣的台詞從其他的演員那裏說出來,和從葛優嘴裏說出來,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導演可以改造葛優,除非把他化妝成恐龍,拍侏羅紀去。所以葛優與馮小剛的合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葛優是馮小剛電影的一部分,是固定陣營,而不僅僅是個角色那麼簡單。所以馮小剛的電影中屬於葛優的這一部分是固化了的,無論劇本如何變化,葛優的台詞如何不一樣,電影卻不會給人太多不同的感覺。因為葛優沒變。應該說,馮小剛用葛優,實際上不是在用演員,而是電影的組成部分,劇本甚至就是衝著他來的。這是馮小剛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固化成分。然後是台詞。《手機》中的“做人要厚道”、“嗯、對、是、嗨”,《大腕》中那一長段“不求最貴,但求最好”,《沒完沒了》的“OKOKOK”,《甲方乙方》的“打死我也不說”、“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等等,都能看出導演着意製造台詞的企圖。因為馮小剛明白,製造這樣的台詞,才能使觀眾在看完電影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電影念念不忘。這已然成了馮小剛每部電影必上演的戲份。但一部戲只有靠台詞才能被人記住,或者說,觀眾只對戲裏的某句台詞津津樂道,也只能說明導演在掌握整部電影的能力上的缺失。我們知道馮導是喜歡王朔的,所以對於人物的對白極其在意,但是這畢竟是在拍電影,沒有這些台詞,你的影像,是否還能吸引人呢?從某些角度說電影是綜合的藝術沒有錯,但是僅靠台詞撐起來的檯面,未必穩當吧。再說情節。從馮小剛的第一部賀歲電影開始看起,會發現所有電影的情節都有着相同的賀歲套路。先是男主人公,也就是葛優,碰見(或突發奇想)什麼事,與女主角以及戲中某第二男主角產生了一些糾葛,中間的誤會和笑料百出,最後再來一個或溫情或諷刺的圓滿大結局。有時你會覺得,電影情節似乎是被馮小剛拉着走的,偏離了它無限可能的路線,最後一定要是馮小剛式的。觀眾當然都會喜歡圓滿的結局,但有時也不覺對這樣的情節產生一些厭煩,為什麼小人物一定要從某個側面、某件事上顯出他的真善美?為什麼兩個人產生的誤會,就一定會冰釋前嫌,而不是愈演愈烈?馮小剛的電影情節,永遠無法使人產生獵奇的**。在《沒完沒了》的一開頭,就覺得葛優和吳倩蓮肯定產生感情;看《手機》就知道後來嚴守一肯定雞飛蛋打。不能讓觀眾在你的電影中歷險,那麼觀眾一定不會在走進電影院之後開始做夢。好的導演不是匠人,在拿到劇本后,他是進行第二次創作的人。可惜馮小剛的工作只做到了劇本而已,剩下的事情,他也全交給劇本就算完。據說一些電影在開拍前,馮導也是參與了劇本的創作的,但在創作完劇本以後,他似乎就成了一個懶人,以為工作就可以只做到這裏為止了。比起做一名導演,馮小剛可能更適合當編劇。不過他做了導演,而且很遺憾地成為了一名匠人導演。一個導演如果逐漸在喪失着創造力,或者天生就不具備創造力,他的電影,也只有在中國這樣不成熟的電影市場上才能得以生存。沒有創造力的導演的惟一出路,聰明的做法,也只有樹立他的品牌。品牌就是固化的另一個稱謂,無非是好聽了一些。在這方面,馮小剛顯然是聰明的,他明白什麼能贏得票房,也是一個票房的痴迷者,所以對他有利的東西都不會換,比如葛優,比如每片必出的“經典台詞”,比如一成不變的情節套路。這些都是票房的有利幫手。票房固然是重要的,但過分痴迷只能使導演沉浸到矯枉過正的自大中去。因為票房說的話,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準確。觀眾和電影的關係,永遠是後者引導前者。只有先拍出了好電影,才會有觀眾喜歡。所以作為導演的惟一功課,就是用影像來編織夢。固化的電影必然有一天會喪失生命力,那時就算商業運作得再好,也是無法創造奇迹的了。而習慣於固化的導演,即使想轉型,恐怕一時間也難以找到另一個固化的門路。《一聲嘆息》應該算是馮小剛的轉型之作,我所佩服他的是,他敢於說自己拍了一部悲劇,因為我看到的喜劇不象喜劇,悲劇不象悲劇(莫非是想有悲喜交加的效果),鏡頭所過之處,該貧嘴的一樣貧嘴,該煽情的一樣煽情。如果這部電影真的嘆息了一聲——要麼是我沒有聽見,要麼就是這嘆息憋在馮小剛和王朔自己的心裏沒能發出聲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導演批判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導演批判書
上一章下一章

馮氏幽默的硬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