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幽默的硬傷(1)

馮氏幽默的硬傷(1)

中國有着世界上最幽默的語言藝術:相聲。所以儘管“幽默”是一個外來詞彙,但中國人對於幽默,有無可否認的理解力和創造力。相聲以及後來發展出來的小品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老的少的一個也不落下。這是中國觀眾的門路。《編輯部的故事》使當時作為編劇的馮小剛摸到了這個門路,加之王朔的影響,從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馮小剛選擇了做導演。一部又一部的賀歲片,樹立着馮氏的品牌。電影市場上,沒有人這樣做,於是大家給馮小剛戴了頂高帽子,稱為“馮氏幽默”。在中國,似乎就是這樣的,什麼東西一旦被樹立起品牌,立刻就水漲船高,成了系統了。人們的談論以及欣賞,似乎也馬上上升到一個高度,開口閉口便是“馮氏幽默”。這是馮小剛自覺或不自覺的策略。然而,馮小剛的電影卻並非能稱得上是幽默的電影,總有一些疙疙瘩瘩的東西讓我們感到了它的不純粹。硬傷一:本質上的溫情派中國導演難以擺脫的是他們骨子裏的人文關懷。這就彷彿是多年的舊疾,即使看了很多優秀的電影,聽了無數電影大師的“教誨”,也無論如何都治不好的。那是根上的病,是中國電影的“國情”。在這一點上,馮小剛與其他的中國導演沒有什麼區別。他的每一部電影,除去其中插科打諢的台詞不看,故事情節的本質上都是溫情片。《甲方乙方》原本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情節越往後發展,馮導就偏要讓這群突發奇想的可愛人物表達點人間真情。再說《沒完沒了》,故事主體也還算“喜劇”,只是馮氏的小聰明讓他在興奮之餘在這條畫好的小蛇上添了幾隻腳,使整個影片變了味,變得有些沉重而悲凄,令人覺得有些無聊和討厭。原本讓走投無路的葛優綁架了吳倩蓮,這樣荒謬的故事應該是有趣的,可非要弄出個半死不活的姐姐把大家心裏搞得別彆扭扭,還讓渾身喜劇細胞過剩的葛優煞有介事地哭了一鼻子。這便是馮小剛的不夠聰明處,還不懂得“控制”,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收放自如,像個初學者,有點子好感覺就恨不得一古腦兒全塞進一篇文章里,不顧整體的和諧了。而《一聲嘆息》完全就是人文關懷片。再說近期的《手機》,似乎是馮導在《一聲嘆息》裏的癮還沒有過夠,情懷也沒有抒發完全,於是再接着關懷下去。馮小剛曾說自己是一位平民導演,可在他的電影裏卻時時透着股哲人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所謂“平民”到底是哪種平民?他總是要告訴你,這個社會中的人是什麼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們周遭有着怎樣的現狀。只是這樣的人文關懷,在他的電影裏很容易就矇混過去,因為他利用了在細節上的“馮氏幽默”。然而觀眾走進電影院,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經受一次哲理的洗禮?我想不是吧。我們看電影的人,目的其實非常單純和簡單,就是為了好看。動不動就在電影裏批判現實,恐怕也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而已。人文關懷是中國導演的劣根性,但像馮導說的“讓觀眾看到生活的真相”,卻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什麼是生活的真相?經過剪輯和劇本設計的,就是生活的真相嗎?你設計了情節,設計了人物,又怎可妄談真相?那也僅僅是你個人的思考而已。何況電影何時承載了揭示真相的責任呢?一部好的電影,就是把一個好故事擺在觀眾的面前,觀眾從電影院走出來,說,好。這就足夠了。導演的藝術追求,應該是如何將電影拍得更好,完善自己的拍攝手法,創造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用電影來說故事,而不是用電影來思考,或引發別人的思考。所以馮小剛應該算是一個哲人了。而幽默對於他來說,只是出於票房的保障,只是花團錦簇地將他的“思想”包裹起來,使他看起來不那麼嚴肅。電影是一項做夢的影像藝術。它應該使每一個觀眾都沉浸到夢中去。一個有“內涵”的導演無法編織好這個夢,無法催眠觀眾。對於一個目不識丁的人,馮小剛的電影甚至不比港台的娛樂片更具吸引力,因為他的人文關懷註定了將電影拍給知識分子看,而不是所有人。無論它的外表看起來多麼痞,骨子裏的文人氣卻是無法遮掩的。無論周星馳的電影被冠以如何複雜和高深的名號,它依然能贏得那麼多人的喜愛,原因就在於它在不斷地講故事,就算是誇張的、不現實的表演,依然能將觀眾帶到那個夢幻里去。觀眾並不是愚蠢的,偶像和商業運作或許能一時吸引他們的眼球,但一部電影的優劣與否,在他們的內心,能清楚地感覺到。近些年好多中國導演,總愛拿票房說事,說我的票房如何大賺特賺,我的商業運作如何成功,我啟用了多少大牌明星,等等。咋看之下讓人覺得,中國的電影市場終於開始明白票房的重要性了。然而這樣的“醒悟”,卻沒有伴隨着中國導演的成熟一起來。倘若中國的電影市場對港台以及歐美完全開放,中國導演還有戲唱嗎?在票房的鼓勵下,馮小剛是自大的,因為市場這塊蛋糕,暫時還沒有太多人和他掙搶。他的賀歲獨角戲依然唱得下去。導演僅在票房方面有所覺悟,卻絲毫不在電影作品上下功夫,那麼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是會不堪一擊。西部片誕生了荷里活,武俠電影讓世界知道了香港,這兩種電影,在當時大眾的心目中,都是夢幻般的,吸引人的。從未見有哪種為了反映真實生活的電影,可以大肆盛行,並像多數中國導演所夢想的一樣,拯救一個電影市場。這樣的電影,無法贏得觀眾的心。知識分子永遠只是少數的一群,也永遠是無聊的一群,大眾對他們的思想不感興趣,從內心深處來講,也不想從電影中獲得什麼人生的啟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導演批判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導演批判書
上一章下一章

馮氏幽默的硬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