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馮小剛看中國電影(1)

從馮小剛看中國電影(1)

別一看這個標題就被嚇倒了。有人說那個什麼來着?一葉知秋。馮小剛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導演,從這個代表性,我們或許就可以說一說中國的電影、電影人、電影業、電影觀眾。商業電影的誤區中國的導演似乎總愛干一些極端的事。前些年鬧騰來鬧騰去地四處拿獎,越是被禁,越是拍得凶,甚至以被禁為榮。這幾年導演們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光拿獎是不行的,重要的是還要賺錢,要用偶像,要炒票房。這樣的想法對於電影行業來說,確實是一個健康的想法,然而對票房的一味追求,並不意味着導演就必須放棄把電影拍好的念頭。這不是一個單項選擇題,而是多項的。可惜的是,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馮小剛,在票房上做出了榜樣,但電影的水平,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商業的作用也並不是誇張到無所不能的地步。2002年末,中國的觀眾上了一個大當,《英雄》贏得了2億7千萬的票房,對於中國本土電影,這是史無前例的。然而這個票買得值不值得,觀眾心裏最有數。一部號稱英雄主義史詩片的電影,居然能讓觀眾爆發出一陣又一陣的哄堂大笑,也可算是另一個史無前例了。張藝謀在影片開拍前,為我們製造了懸念,又趕上《卧虎藏龍》的尾風還不算散完,大家心裏都好奇得不得了,張藝謀會拍出什麼樣的古裝巨獻?超明星陣容會如何的耀眼?觀眾伸着脖子一直盼到了2002年末,自己花錢買了昂貴的電影票,買了這個懸念。《英雄》在商業上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成功利用了觀眾的好奇心,這個力量是強大的。然而如果有第二個《英雄》,觀眾還會上這個當嗎?也許會,因為中國難得見到大投資的電影。但它的票房是肯定不會達到2億7千萬了。這也就意味着,一部分觀眾,在這樣不負責任的商業炒作中流失掉了。在中國,商業運作無論如何成功,也僅有一次的機會,可以讓導演跟觀眾開這樣的玩笑。任何妄圖憑藉炒作哄抬票房的行為都是沒有遠見的,中國電影這樣發展下去,情況不會很讓人放心。觀眾看《英雄》,不也是衝著事先保密時宣傳的“強大的明星陣容”、“大製作”、“張藝謀”等等去的嗎?這說明觀眾對電影是有要求的,不讓觀眾在事後失望,才能使中國電影走入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中去。我們不缺乏聰明人,也不缺乏野心家,我們缺乏的是對觀眾負責的導演。我們目之所及的本土電影,要麼就是搔手弄姿的向觀眾表明他是個藝術家,要麼就是瞧不起觀眾的智商,拿一堆破銅爛鐵充數。如果你非要成為一個藝術家,也沒人攔你,可你至少得有創造力吧,至少得明白你要拍的是什麼電影吧?總是利用電影反映點你的小悲傷的黑暗情緒,再玩點別人都玩膩了的花招,算是怎麼回事呢?你要成為純商業片的導演,也無可厚非,可至少你得把片子拍得好看吧?至少得讓觀眾看着入迷吧?可號稱中國惟一的商業片導演馮小剛同志,就算幽默起來,也顯得很沉悶(難道是沉悶的幽默?)。商業運作必須要和有充足準備的導演相互配合,才能所向披靡。荷里活,商業電影的最佳學習對象,在那裏人才濟濟,導演倘若沒有點真功夫,是很快會被拋棄的。這樣的環境造就了良性的循環機制,每個商業片的導演都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把電影拍好,是無法生存的。商業運作的問題,在拍電影的時候,一定會被拋諸腦後,導演們只顧將自己的電影拍好,再加上一流的製作團隊,一流的演員,荷里活的票房怎能不製造神話呢?這才是良性的和健康的電影市場發展機制。在中國,電影業太急着賺錢了。沒有好的導演,賺的錢是有限的。觀眾不是傻子,他們在走進電影院看本土電影的同時,更多的,是在自己家裏看來自歐美和港台的盜版碟。表面上看,中國的票房也出了馮小剛的幾千萬,張藝謀的2億多,似乎有些起色了,可盜版市場的利潤有多少呢?我們的導演天天喊着打擊盜版,但卻沒有想到,最根本的原因,還在自己這裏。如果我們的商業電影,好看得不得了,還怕觀眾不走進電影院嗎?拿我自己來說,算是最基本的工薪階層,但每個月還是要進幾次電影院,有時是為了消費,有時是出於對大屏幕和膠片畫面的熱愛。相信不少觀眾,都有這樣的習慣。而每到暑期和賀歲檔,或者一些媒體炒得很熱的影片上映,電影院更是擠得水泄不通。所以,中國電影的消費市場是龐大的,它至少龐大到了需要盜版來填充的地步。這對於本土導演,是多麼大的一個機會。可是這個機會,這麼多年來,被無辜的浪費着。如馮小剛般盲目的追求票房,而不顧電影的質量,雖然善於炒作和利用有利元素,但小聰明也有盡頭。對於馮導和很多本土導演來說,商業片就等於:有人氣的明星+可炒作元素+投資(或者把電影弄得漂亮點),以為有了這些,其他的工作就可以不用做了。這種想法顯然是幼稚的,像是在拍廣告。這樣的商業片只能是一個空架子,似乎做得有模有樣了,實際上卻沒真正贏得觀眾的心。同時還導致了我們的電影市場,向一個不理智、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商人們急功近利也就罷了,導演跟着湊什麼熱鬧呢?馮小剛的獨角戲與競爭機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導演批判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導演批判書
上一章下一章

從馮小剛看中國電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