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英雄(4)

本土英雄(4)

話雖如此,如果香港的製作沒有相當競爭力,配額制根本行不通。首先,港片有產量方面的競爭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電影業是亞洲持續最多產的地區之一,1965年有電影235部,比法德兩國的總和還要多。多數西方電影及不少亞洲電影在70年代間紛紛萎縮,但港片製作量從沒跌破100之數。1993年是影業最蓬勃的一年,當地製作人戮力拍攝了近250部電影,與日本本土製作量不相伯仲,惟日本人口卻是香港的20倍。而且,這彈丸之地的影片產量,很久以來都是超越中國大陸的。質量方面,香港製作人亦保持其競爭水平。當然,港片向來成本較低廉,在40與50年代,畫面所見更是寒酸,有錢人家的牆壁投影可能只是釘上帆布,燈光也會把黑影散落四面八方。但大製片廠的出現,替影片外觀制訂了更高標準。邵氏公司與其對手皆標榜大製作大場面,以及很有氣派的鏡頭運動及色彩繽紛的服裝設計,縱然仍未及荷里活或日本製作般奢華,但卻足以把別的亞洲製作比下去。70年代,外觀俗氣的功夫片走下坡后,製片人便刻意轉向西方製作標準。到了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已經具有教人目眩的現代包裝,觀眾熟悉的類型及影星,皆能與荷里活爭一日之長短。同樣重要的,是港片講當地語言。對南方方言電影的需求,早自30年代開始便給港片幫了一把。香港九成人口講粵語,但國語(普通話)片一樣盛行,曾幾何時,國語片甚至打垮了粵語片。但到了70年代後期,所有影片幾乎清一色講粵語,80年代更變得極口語化,即使是中文字幕也包含大量廣東語,不時令香港以外的華人摸不着頭腦。香港觀眾口味,向來比較狹窄。香港移民潮主要從中國內地涌至,所製造的一批觀眾,都覺得本土電影比外國電影可親。從上海或廣州來的新移民,不會認得阿諾·施瓦辛格或茱莉亞·羅伯茨,但劉德華的影片及音樂錄影帶卻風行中國各地;這現象到近年才有轉變。港片觀眾主要都是學生、低層白領及文員,以及中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人。中產階級寧選荷里活片、歐洲片或日本片。正如美國知識分子往往討厭美國片,不少有學問的港人都認為港片是垃圾。另外,電影業也跟上當地生活節奏。在全球各地,人人都會在假期上電影院;在香港,發行電影的“黃金檔期”就有學生不用上學的暑假、聖誕假期,以及一月下旬至二月下旬的農曆年假。每年五大賣座片,幾乎都是在上述檔期推出的。聖誕及農曆新年把平日少看戲的觀眾,都帶到電影院。因此,戲院大都放映闔家歡喜劇及輕鬆動作片。80年代至90年代初,黃金檔期都是許氏兄弟、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李連杰等大明星的天下。為滿足顧客不同需要,50年代的戲院都猶如社區中心,除了上演粵劇、綜藝節目及業餘話劇,還會用做舉行畢業典禮及宗教佈道會。今天,影院內的小食檔則售賣蝦片和魷魚絲。在這個商業之都,每場影片放映前都有宣佈,要求觀眾關掉傳呼機和手提電話,可觀眾接聽來電如儀,有時更致電朋友大談正在銀幕放映的影片。港片除有產量與製作質量的保證,除有語言親切感及方便觀眾的好處之外,也營造了熟悉而愜意的氛圍。一如紐約客或巴黎人,港人在銀幕上看到自己居住的社區,已習以為常。港島也好,九龍也好,未曾在影片中亮過相的街道大概少之又少;數不清的珠寶搶劫及追逐鏡頭,都沿着彌敦道及附近街道拍攝。地理位置也有非常特定的時候,王家衛在九龍的重慶大廈及港島的加利佛尼亞咖啡館(CaliforniaCaf?,建造起《重慶森林》(1994),許鞍華的《女人,四十。》(1995)則在大埔舊社區拍攝。名聲稍遜的製作,如查傳誼的《屯門色魔》(1994)及《去吧!揸Fit人兵團》(1996),也按照某些特定的社區佈局,設計驚險動作場面。港片還有熟悉的面孔和聲音。當地明星一開始便可吸引到大批影迷,影壇與流行樂壇很容易走在一起,歌星遲早亦投身電影界,影星也一樣會出唱碟(如黃秋生、劉德華、葉倩文,甚至周潤發)。有歌影視(音樂,電影及電視)之稱的多媒介組合,令多數成名影星經常跨界發展。歌影視首先重視宣傳明星,其次才是影片、音樂光碟及演唱會之類的明星載體。荷里活多以玩具、紀念品及快餐連鎖店等方式配合,宣傳某部影片;香港則在明星身上做文章:明星都有龐大的影迷會,又會親身亮相或接受影迷雜誌訪問,替影片做宣傳。好些影評人認為,當地電影不止於遷就大眾口味。港片難道真的沒有反映觀眾的看法?我覺得,對過度套用觀眾反映作文章的影評,大家應抱懷疑態度。事實上,一個聰明的影評人,能把任何影片說成反映某些東西;許多不同的觀點——即使互相矛盾的,都可說成是觀眾的看法,反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更具體的說,一個社會不是人人都上戲院,也不是人人都贊同所看到的一切。監製導演在反映潮流之餘,更希望創造潮流,影片也可反過來影響從中取材的現實基礎。即使有觀眾大聲喝采,也不表示影片就反映了公眾的看法。1998年5月6日,《濠江風雲》在香港影院首映,拍的是號稱“崩牙駒”的澳門黑道中人尹國駒的傳記。向來愛穿熱帶風景圖案肥大恤衫的崩牙駒,也是該片出品人。崩牙駒縱使在首映不久前就逮,但他名字出現在首映夜銀幕上時,觀眾即掌聲雷動。《濠江風雲》所獲得的掌聲,難道表示港人欣賞黑社會分子?表示他們欲暗中反抗殖民地殘留下來的法律及治安?抑或任何首映,大抵滿座都是監製導演的朋友?崩牙駒的友人也許做了不少工夫,好使首場反應夠熱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本土英雄(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