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三星堆文明傳播的歷史語言學分析(2)

二 對三星堆文明傳播的歷史語言學分析(2)

《抱朴子·遐覽》: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呂氏春秋·查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似,豕與亥相似。""魯"和"魚"、"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寫錯。后因謂字形相近,在傳寫或刊印后的文字錯誤為"魯魚亥豕"。《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既是'假語寸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余飯飽,語夕燈窗,同消寂寞。"魯魚帝虎:馬總《意林》卷四引《抱朴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看來古代語言在規範化之前存在着許多的文字混亂,以至於"射"之"寸身"不再"矮"。實際上最有可能中國人的語言初時全部是音意相通的。我傾向於表意固定下來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既然魯魚帝虎,那麼疑問在於:孔子所在"魯"國,是三星堆的"魚鳧"後代嗎?有一天,我在車上聽到人們猜謎,謎語為"頭在水中游,尾在天上舞,要問名和姓,它和孔子是同鄉。打一字"。後來看到謎底是"魯"字。仔細一想,"魯"字果真了得,上面為魚,下面為"日",假如我們不考慮山東當地的出產等關係,僅只這個"魚"和"日"就夠讓人驚詫半天了,因為此二者皆為古代重要的圖騰。當初人們如此給此地取名是否有魚圖騰和太陽崇拜的成分呢,這是個重大的疑問。孔子的身高依照今人推算,有說高一米八的,有說一米九一的。這一結論一直遭到學界質疑,似乎中國古代人不應有那麼高,有人懷疑是古今尺寸不同。假如他是個閃米特人的後裔,或者是個"白人"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多稱智者為"高人",是不是如"孔子"、"魯人"這樣古代的貴族多掌握了國家較多的教育資源,自然他們的"高"與知識之"高"就長期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魯人"即為"高人"了。還有,孔子這麼個嚴肅的知識分子"高人"會不恥"附庸風雅"收拾《詩經》,這似乎不合常理。在《詩經》裏會不會遺存了大量的相關上古的文獻信息,而"克己復(周)禮"的孔子很重視古文獻與古禮的聯繫也是出於對自己祖先的一種懷念呢?這種聯繫不是偶然的吧。為什麼孔子以及儒學一直受到排擠?是否是因為當時文明北移之後出於諸多政治考慮,尤其是秦時期,人們已經準備徹底忘記古蜀"蠻夷"了呢?再查《辭海》。3.關於"魯班"新都蜀王木槨墓出土的手鋸,五件一組,光滑的銅質鋸片長26厘米,寬4厘米,鋸齒鋒利整齊,薄薄的鋸身鑲嵌在一塊木板的凹槽內。這些3000年前的鋸子,製造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即使到了今天拿來使用也很有用[1]。與此對應的是,古代著名的魯班,據傳他是鋸子的發明人。《辭海》中是這麼介紹他的:"相傳姓公輸,名般,亦作班、盤,或稱公輸子、班輸,春秋時魯國人故統稱魯班或魯盤。"魯班在世的時間一定遲於新都蜀王木槨墓出土的手鋸時間才符合傳說。那麼,這個擁有手鋸的能工巧匠是否可能恰好是魯國人?難道這個手鋸在蜀地的發掘與魯國是三星堆人後裔的說法沒有任何聯繫嗎?一個"媒介"出現了。一直被我懷疑為三星堆後人的瑤族竟然自稱"盤"人。尤其是瑤族同胞有崇拜"盤古"的習俗,他們有"盤王節"、"盤歌"等,可以假設傳說中的"盤古"實際上是瑤族人的祖先,而"魯盤"之"魯"人是瑤族的北方支系而已。不要忘記,古代人的命名是非常混亂的,僅從以上《辭海》中魯班的命名就可見一斑。魯班又名"公輸子"。筆者在《辭海》查"公輸"時,意外發現中國古代存在着大批以"公"字開頭的複姓,並且其出現的時間多在春秋戰國或漢代。筆者懷疑這與身份有關,並且是身份等級比較高的標誌,當然這並不一定會是爵位之"公"。這些"公"字頭複姓計有:公上、公山、公戶、公玉、公議、公系、公仲、公劉、公羊、公孫、公堅、公伯、公治、公祖、公乘、公皙等。其中"公劉"解釋比較詳細:"古代周族領袖。傳為後嵇曾孫。夏末率領周族遷到今陝西彬縣東北。"夏、商、周並存的可疑證據就在這句話里。繼續查關於"魯"的條目,發現以下有意思的話題:魯陽:①戰國時楚之縣公,傳說他曾經揮戈使太陽返回。②古縣名,治今河南魯山。魯縣:本春秋魯國都,戰國秦王政二十三年置縣。治今山東曲阜。魯甸:縣名。在雲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支流牛欄江北岸,鄰接貴州省。據《魯甸地名志》:"魯甸",意為"彝族居住的平壩"。難道山東之"魯"真的是彝族人也就是三星堆人居住的"平壩"省份嗎?魯學:秦漢之際經學流派之一。學風較為保守。主要經籍有《魯詩》、《魯論》等。為什麼保守?保守者一般有根源和傳統。前面說過,孔子要克己復周禮,其中即包含着對高貴祖先的一種追憶。魯酒:典故"魯酒薄而不能忘憂",說明魯酒的風格淡。魯桑:原產山東,分佈於中國各地。也產於日本。為中國主要栽培桑種。魯莽:通"鹵莽"。此解釋懷疑"魯"、"鹵"相通,按此推論羊子山祭壇上之"囚"也可以為"鹵"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華民族與古猶太人血緣關係的破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中華民族與古猶太人血緣關係的破解
上一章下一章

二 對三星堆文明傳播的歷史語言學分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