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清之卒(5)
清廷決定“召回”幼童后,李鴻章又發電報給吳子登:“電報學生可令先回”。分三批回國的幼童,第一批21人中有17人被分配到1880年剛剛創辦的天津電報學堂。在美國成績優異的耶魯學生梁敦彥、黃開甲都曾是天津的“電報生”,但他們不久就被高官看中,梁敦彥成了兩廣總督張之洞的秘書,黃開甲成了中國電報局總辦盛宣懷的秘書。更多比他們年齡小、學歷淺的幼童們則和電報事業終身相伴,他們在這裏學習收發報、勘測、電訊原理,出了學堂即投入大規模的“電線”建設。中法戰爭即將爆發時,曾紀澤曾強烈建議李鴻章將“電線”延伸到京城。李鴻章告訴他,當初是因為害怕士大夫們的反對,所以暫時從天津開始,漸開風氣。現在條件逐漸成熟,可以先修到京城附近的通州,逐漸接到京城。李鴻章的“漸進”,收到的是突飛猛進的效果。“電線”的益處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而投資壓力又遠比造船購艦要輕。到1889年,全國除陝西、甘肅和湖南三省,各省都有了通往京城的電報線。在前所未有的四通八達的“電線”網的背後,有“留美幼童”和電報學生的巨大貢獻。中法戰爭之後,廣東廣西的海防邊防建設成燃眉之急。位於南國前線的這兩個省份,山高林密,溝壑縱橫,驛站投遞向來遲緩。“留美幼童”投入緊急建設南方電報網的工作,他們經歷的危險和艱辛令人難以想像。1886年,李鴻章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對電報學生大加讚賞。他說,廣東廣西的電報線遠抵邊關瘴癘盛行的地區,那裏也是我們最早修建海底電報線的地方。電報學生們不怕艱難險阻,勘測地形,運送設備;不怕煩勞地架接電線、巡護維修;不厭繁細地檢核密碼,翻譯電文。在軍情緊張的時候,他們通宵達旦在電報局值班;他們經年累月地這樣工作,沒有技術的人完全不能替代。許多人積勞成疾,一些人遭遇危險。兩廣地區終年多雷暴,電線動輒被震斷,而工匠缺少,恢複線路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常派一名學生,自己攜帶機器到山澗大河之間,在兩岸奔馳,查驗,修理……十日八日的風餐露宿,這不是其它差務可以相比的!“留美幼童”當之無愧,是中國電報業的開山鼻祖和創業英雄:周萬鵬,曾任中國電政總局局長。第三批幼童。曾居住在麻省霍利約克(Holyoke)的卡格溫先生()家。朱寶奎,曾任上海電報局局長、清朝郵傳部左侍郎。第三批幼童。曾就讀紐黑文(NewHaven)霍普金斯語言學校(HopkijsGrammarSchool)和南哈得利高中(SouthHadleyHighSchool),曾居住在南哈得利的摩爾先生()家。袁長坤,曾任清朝郵傳部電政負責人。第三批幼童。曾和周萬鵬同在麻省霍利約克(Holyoke),同住在卡格溫先生()家。陶廷賡,曾任湖北省電報局局長。第四批幼童。曾居住在麻省亨廷頓(Huntington)的埃拉德女士(Miss)家。程大業,曾在清朝統轄蒙古時期任恰克圖電報局局長和滿洲里電報局局長,負責修建了京城到蒙古的電報線,畢生在遙遠的邊疆服務。第三批幼童。曾就讀哈特福德公立高中(HartfordPublicHighschool),居住在巴博先生()家。吳煥榮,曾任江西省電報局局長。第四批幼童。曾就讀紐黑文(NewHaven)霍普金斯語言學校(HopkijsGrammarSchool),居住在斯蒂芬.胡拜爾牧師()家。方伯梁,曾任漢口電報局局長。第二批幼童。曾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唐元湛,曾任上海電政分局總辦,曾去瑞典“愛立信”公司考察。第二批幼童。他曾經和蔡廷干一起住在麻省春田(Springfield)麥克琳先生()家,因為太頑皮,被蔡廷干一同被“遣送”到洛厄爾(Lowell)機器廠學習,因而被特許剪掉辮子。33.太監拉火車1887年,詹天佑離開了廣東,生平第一次去寒冷的北方。中法戰爭中,他是船政學堂船政學堂的教師,戰後,被兩廣總督張之洞聘請到廣東水陸師學堂(后稱廣東博學館,一名實學館)任教。他和曾就讀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的“留美幼童”蘇銳釗共事,教授英語,他給學生出的“自英譯漢”、“自漢譯英”的英文試卷,被學生的後人保存至今。詹天佑志不在此。在耶魯大學,他學的是鐵路和土木工程。現在機會到來了——他要去天津,參加天津到山海關鐵路的建設。這是他一生的一個關鍵時刻。這是中國第一位最優秀的鐵路工程師,步入成功之路的起點。這一年,中國只有一條由唐山通往蘆台的鐵路。而“鐵路”這一西方事物進入中國,已經22年。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長約公里的展覽鐵路,“迅疾如飛”的小火車被京城人“詫為妖物”,朝廷下令拆除,“群疑始息”。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擅自修建了從上海到吳淞鎮的吳淞鐵路止,長公里,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條營業鐵路。次年,清政府以285,000兩白銀贖回並拆除。強大的守舊勢力害怕鐵路。他們怕鐵路破壞風水、毀壞墳塋,怕鐵路影響沿途客棧、騾馬生意,激起民變,在京城周邊,還怕驚動龍脈。1880年,李鴻章提出在全國範圍修築鐵路的宏偉計劃,立刻遭到圍攻,一些廷臣指責他“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