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二)

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二)

由此可見,不幸的遭遇固然會使人身心受傷,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響。愈是艱難痛苦的經驗,反而愈能砥礪志節,堅強意志,提升面對未來考驗的勇氣,甚至於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弗蘭克爾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類在逆境中堅忍不拔的事例不勝枚舉;或許是罹患重病,或許是嚴重殘障,卻因精神力量而受人欽佩,給人啟示。這種超越痛苦、超越環境、發揮人性光輝的經歷,的確發人深省。

我與桑德拉就擁有過這麼一位朋友卡羅,她是我們結婚時的伴娘,與桑德拉相交25年以上,交情匪淺。可惜卡羅得了癌症,不久於人世。即使如此,她依然異常堅強,盡量不吃止痛藥,以便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智與情緒。為了替子女未來的每個成長階段留下一些感言,儘管十分虛弱,她還是設法對著錄音機,或直接向桑德拉口述她的一生。桑德拉每每為這份勇氣與苦心感動不已。

卡羅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及愛心,使許多人都受到感召與啟發。我永遠忘不了,她過世前一天,我在她眼中所發現的人性光輝。

多年來,我常在許多場合做小規模的調查,看看有多少人曾自臨終者身上體會到類似的經驗,通常有這類經驗的約佔1/4。若再追問,這段歷程是否令人永難忘懷,以致會暫時產生“有所作為的人都應該這樣”的感慨,這1/4的人在這個時候都有同感。

弗蘭克爾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種重要的價值,一是經驗價值(theexperientialvalue),來自遭遇;二是創造價值(thecreativevalue),出自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theattitudinalvalue),也就是面臨困境,如罹患絕症時的反應;這三種價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態度價值。依我多年的經驗證明,這種說法的確有道理。

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的改變,使人以全新的觀點去看人與事,進而審視自己與生命的意義;並由此獲得難能可貴的見地,令人感動不已。

採取主動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採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我經常勸導有意更上一層樓的人,加倍積極進取,不妨**好和能力的測驗,研究適合從事的行業。甚至設法打聽試圖加入的機構正面臨何種難題,然後以有效的表達方式,向對方證明自己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叫做“顧問式銷售”(solutionselling),是事業成功的主要訣竅之一。

通常前來諮詢的人都不否認,這麼做的確大有助於求職、晉陞,只是一般人都找出各種借口,不肯採取必要的步驟,主動開創機會。

“怎麼打聽某行業或某家公司的困境呢?誰肯幫我?”

“我不知該到哪兒去**好和能力的測驗。”

“我想不出來該如何表現自己。”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而來的。在我家,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設法收拾殘局。即使孩子年紀還小,我照樣要求他們:“自己想辦法。”而家人也已習慣這種作風。

要求責任感並非貶抑,反而是一種肯定。主動是人的天性,尊重這種天性,至少可提供對方一面鏡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

由於個人的成熟度不同,對尚處於情緒依賴階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創造有利的氣氛,逐漸培養他的責任感。

化消極為積極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尤其再配合聰明才智,差距就更遠了。

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因此本書其餘六個習慣,都是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為後盾。每個習慣都仰賴你積極主動,如果你消極等待,你就會受制於人,一旦受制於人,發展與機會便不會降臨。

我曾經參加過某個行業的每季業績檢討會,記得當時正值景氣落入谷底,那一行所受的打擊尤其大。因此會議一開始,各廠商的士氣都很低落。

第一天的會議主題是該行業的現況。許多業者表示,不得不裁掉熟識的員工,以維持企業的生存。結果會後,每個人都比會前還要灰心。

第二天討論該行業的未來,主題圍繞着日後左右其發展的因素。議程結束時,沮喪的氣氛又深一層,人人都認為景氣還會更加惡化。

到了第三天,大家決定換個角度,着重於積極主動的做法:“我們將如何應對?有何策略與計劃?如何主動出擊?”於是早上商討加強管理與降低成本,下午則籌劃如何開拓市場。以腦力激蕩方式,找出若干實際可行的途徑,再認真討論。結果為期3天的會議結束時,人人都士氣高昂,信心十足。

這次會議的結論是:

一、本行業目前的情況並不好,未來的趨勢顯示短期內還會更惡化。

二、但我們採取正確的對策,改進管理,降低成本,並提高市場佔有率。

三、因此,這個行業的景氣會比過去都好。

積極主動又與積極思考有所不同。積極主動不僅承認現實,也肯定人有權選擇對現實環境做出積極回應。

任何團體,包括企業、社會團體及家庭,都可以彙集各個成員的聰明才智,對環境主動出擊,以達成群體的共同目標,建立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

不要說“我辦不到”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檢討自身的觀念,以言語為例,它頗能真切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

習慣於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例如:

“我就是這樣。”彷彿是說:這輩子註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着:責任不在我,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緒。

“辦不到,我根本沒時間。”又是外力控制了我。

“要是某人的脾氣好一點”,意思是: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意味着:迫於環境或他人。

言語態度對照表:

消極被動

●我已無能為力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使我怒不可遏

●他們不會接受的

●我被迫……

●我不能

●我必須

●如果

積極主動

●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

●我能選擇恰當的回應

●我選擇

●我情願

●我打算……

有一次有位學生向我請假,因為他想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

我問他:“你是自願,還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沒辦法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剔除。”

“你希望有這種結果嗎?”

“不希望。”

“換句話說,你為了想待在校隊所以要請假,可是缺了我的課,後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你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社會後果,是人為的。反之,不能加入網球隊,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會有什麼自然後果?”

“我想大概是失去學習的機會。”

“不錯,所以你必須兩相權衡,做個決定。我知道,換了我,也會選擇網球隊,但請決不要說你是被迫這麼做。”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參加比賽,但卻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行動勝過“感覺”

推諉責任的話語往往會強化宿命論。說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腦,變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別人的不是、環境惡劣,甚至與星座也有關係。

我曾碰過這麼一位男士,他說:

“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你看我的婚姻,我和太太已經失去了往日那種感覺,我真的很擔心,或許我們已不再相愛,這該怎麼辦?”

“已經不再有愛的感覺了?”

“是的,可是我們有3個孩子,真叫人放心不下,你可有什麼好建議?”

“去愛她。”我說。

“可是我告訴過你,我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

“去愛她。”

“可是你不了解,沒有了感覺如何愛?”

“正因為如此,你才要去愛她。”

“可是我辦不到。”

“老兄,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成果。所以請你愛她、關心她、照顧她……你願意這麼做嗎?”

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但消極被動的人卻把愛當做一種感覺。荷里活式的電影就常灌輸這種不必為愛負責的觀念——因為愛只是感覺,沒有感覺,便沒有愛。事實上,任由感覺左右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積極主動的人則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愛。就像母親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帶至人世,愛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又好像父母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

關注圈與影響圈

從一個人對周遭事務關注範圍的大小,以及發揮影響力的意志強弱,也能判斷態度是否積極。每個人都有一些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事業、經濟狀況或世界局勢,這些可歸入“關注圈”(circleofconcern)。其中,有些是個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則無能為力。把個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來,就形成“影響圈”(circleofinfluence)。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靡美國的成功手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風靡美國的成功手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二)

%